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什麼是湧現?

“湧現”理論的主要奠基人約翰霍蘭德出版的《湧現:從混沌到秩序》中描述了這麼一種現象:就如螞蟻社群、神經網絡、免疫系統、互聯網乃至世界經濟。但凡一個過程的整體行為遠比構成它的部分複雜,均可稱為“湧現”現象,舉個例子。通常說來,“湧現”指一個系統中個體間預設的簡單互動行為所造就的無法預知的複雜樣態的現象。

簡而言之,小個體組成整體,整體屬性卻不同於個體累加之和。湧現是由簡生繁的過程,它無處不在。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一些常見的湧現現象

一隻螞蟻,它沒什麼腦子,沒有慾望,沒有計劃,但如果是很多螞蟻聚集在一起,它們就變得相當聰明瞭。一個蟻群可以組成一個複雜的結構(看看螞蟻洞穴),它們分工協作,一部分負責真菌農場,有的會照料“牲畜”,還有的會發動戰爭。人們不禁想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何什麼都不懂沒有腦子的笨螞蟻聚集在一起後卻能做出如此聰明且分工明確的事呢?這就是典型的湧現現象。它是我們宇宙中最迷人,最奇妙的特性之一。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螞蟻的不同分工

,當我們穿衣被雨淋溼的時候身上會有溼潤的感覺。拿一塊溼布,如果你的視角足夠的近,那它就不是溼的,只是水分子散佈在組成布的原子間的縫隙裡。溼這一概念就是水的湧現特徵。這一新的現象就是在大量水分子間相互作用時產生的。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水與布融合後的溼潤感

想想你心臟裡的起搏細胞,數億個起搏細胞需要同時發出一個脈衝,才能創造一個心跳,我們的細胞與它們臨近的細胞交換信息,來看他們是幹嘛的之後再決定做什麼。如果他在一群做同一個任務的細胞中那它也會開始做這件事,與其他細胞同步。並沒有什麼主腦對其下令,只是單純的個體與臨近個體交換信息,並對收到的信息作出反應(應激反應)。

大量物質在特定規則下的相互作用,會發生遠超自身屬性的現象,所以增量就是變量。這種變量就是所謂的新特性,這個新特性再作用於其他新事物,以此類推。你可以把這想象成,每層相互堆疊,每層都會變成更復雜的結構。原子組合成分子,分子組成蛋白質,蛋白質構成細胞,細胞構成器官,器官構成人,人構成社群。

以上只是部分例子,仔細想起來,世間萬物無一不是湧現現象的表現。某些湧現的事物很難定義,你無法觸碰到一個蟻群,只能是其中一部分,它既沒有大腦,也沒有臉或身體。但蟻群還是能與世界互動。就如同螞蟻湧現出蟻群。人類也會湧現出國家。如果問你什麼是國家?它的人口?機構?象徵(國旗、國歌)?還是其所創造的東西(城市、領地)?這些都不是固定的,人口會變動也會被取代、機構同理、城市會經歷廢棄與重建、領地隨著歷史的發生而改變更不用說象徵標誌了。國家沒有臉、大腦或者身體。那麼我們可以說國家並不存在麼?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當然不是,就像蟻群,國家也與世界有著互動。它可以改變地形(興修水利,開山闢土)、發動戰爭、發展衰落,還能消失。但國家這一概念僅僅存在於大量人類間的互動。不僅僅是國家,我們身邊所有的構成,都湧現於我們,就算不是刻意,我們還是會創造出他們,社區、公司、城市、社會。所有這些擁有著不同特性和功能的存在都是那些“低級的”靈長類生物湧現出來的,我們並不知道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大數據效率的最優化?),我們只是發現了這一點,而這似乎是我們宇宙的基本特性,這可能是我們宇宙中最美妙、最讓人嘖嘖稱奇的特性了。

湧現是如何運行的?

但怎麼樣才能做到使特性大於其總和呢(也就是變量)?螞蟻是怎麼聚集成群,變成蟻群的呢?答案是遵循一系列規則,使無序變為有序。讓我們來看看蟻群是如何分配工作的。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我們把一個蟻群平均四等分,分別是工人、看護者、士兵與收集者。螞蟻們通過化學物質來相互交流當前的工作,工蟻分泌一種化學物質表明:我是工蟻。螞蟻們相遇時互相間通過該化學物質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及在做什麼,信息得以收集。雙方都記錄了之前遇見的螞蟻。現在假如一隻食蟻獸入侵了巢穴,使得大量的螞蟻減少,如若不盡快恢復正常的秩序(分工協作),那麼蟻群就會捱餓。那麼各個螞蟻間是怎麼告知其它螞蟻與族群這一情況呢?神奇的事發生了,他們壓根不用告訴,當一隻工蟻遇見的收集蟻太少突破一個臨界點後,它會主動更換自己的工作變為收集蟻。同樣其它螞蟻也會這樣做直到總體分工恢復至原來比例(像不像水往低處留、數據的自我填充、免疫系統的自我恢復等等一系列司空見慣的規則)。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除了宏觀的蟻群之外,在更基礎微觀的層面上,億萬個複雜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維持一個更強大而驚人的結構,這與無生命的個體湧現出的屬性截然不同。我們對什麼是“活物”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只知道活物是從“死物”湧現而來的。“細胞”是最小的生命個體,“細胞”結合並協作,他們分化並相互回應。隨著時間推移進化成為複雜的有機個體。你的胳膊、腿、心臟的機構都極為複雜。是由千萬個“蠢東西”構成的,不過我們還是能呼吸、消化、讀書、看視頻。試問你的細胞怎麼會知道該怎麼做?答案同上它們壓根就不需要知道(在這套精美的規則下你將變成現在的自己)。

其實以上的例子中,個體的行為和互動是隨機發生的,你無法有計劃地讓某隻螞蟻遇見另一隻螞蟻,但這一套規則如此精美,使得蟻群產生了眾多湧現行為。

生命的湧現

作為生命個體的我們不禁要問,生命是如何湧現而來?首先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狀態維持方式,能被留下來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預測信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持了自身的(宏觀)狀態。

①應激反應與演化學習

其中應激反應就能達成這一目的,並不需要大腦來體驗世界,比如草履蟲(單細胞生物)細胞膜上的每個蛋白質(鈉鉀離子通道),在一般狀態時,會消耗能量(ATP),通過控制離子的進出,讓細胞膜內外保持-40mV濃度差,當觸碰到障礙物時,細胞膜的形變(物理輸入信息)會讓這些蛋白質(離子通道)開門,允許特定離子通過,這些離子(整體)就形成能讓草履蟲向反方向遊動的電信號,避開危險。從數學視角來理解單個蛋白質的功能:則外界的物理擠壓相當於輸入,蛋白質對應的開關門操作相當於輸出,而決定了什麼樣的輸入該對應哪一種輸出的蛋白質相當於模型(函數)。別看單個蛋白質僅有開關門的功能,但它實際上把無數種情況壓縮進了一個函數(模型),如果要靠計算機來記憶每一種物理擠壓對應的開關門情況,就相當於讓計算機去記憶π小數點後的每個數字,而

應激反應正是這些蛋白質並行工作後湧現出的結果,可允許草履蟲在狀態被破壞之前躲避危險。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草履蟲僅靠應激反應就能存活,不過草履蟲怎麼知道該生成什麼樣的蛋白質才能產生可躲避危險的應激反應的?它需要靠演化來學習應激模型,通過大量克隆帶有不同DNA的自己來生成不同的蛋白質,

增加備選模型,由自然選擇篩選掉那些不能躲避危險的模型,在篩選後的模型的基礎上再不斷重複上述過程。只要種群基因庫的更新速度快過環境的變化速度,整個種群就能相對穩定的形成可躲避危險的模型,也就是為什麼生物要一代一代的繁衍,又並非完美複製自己,雖然生物想要一直延續下去,但又只能通過構建模型來預測危險,而繁衍和變異就是構建模型的過程。

②神經網絡學習

簡而言之生命通過DNA編輯的蛋白質模型湧現後與環境相互作用,最終通過演化達到效率與穩定性的目的,不過在寒武紀大爆發後,作為高級物種之一的我們進化出了神經細胞,其通過獨特排列方式的神經突觸瞬間傳輸電脈衝信號並整合運算(猶如量子計算機式的並行運算)的機制讓我們產生了對信息獨特的理解與反饋方式,至此生命由自然演化優勝劣汰(死亡)的形式邁入神經網絡學習的時代。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神經系統學習相比演化篩選顯得尤為高效,不再依靠一代代生命的優勝劣汰篩選來提高效率,神經網絡的學習需要總結經驗,當然也就需要記憶,還需要預測信息之外的經驗(泛化能力),神經網絡學習的原理說來也簡單,物種在接收外部信息後,通過不斷重複嘗試成功或者失敗,調節神經突觸中受體的數量,尋找合適接收電信號頻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種的遺忘(遺忘那些錯誤或不適應生存的經驗)代替了演化中的死亡篩選),而不斷嘗試重複例子的過程也就是尋找神經突粗合適受體數量,找到最適合傳輸信息(電信號)頻率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神經網絡學習。

以上簡述了生命的演化與兩個階段的學習,任何生命都會有感知外界信息並做出維持自身狀態的對應行為,能體驗這個世界的個體(複雜神經細胞)並不會比不能體驗世界的個體(草履蟲)更容易被留下來,那麼我們的大腦究竟有什麼用呢,又是什麼讓我們產生了意識?

意識的湧現

首先讓我們想象一下什麼是意識,意識這個玩意看不見摸不著,讓我們舉個例子試著理解它。

眾所周知人存在於宇宙中,那麼人具有的意識也必然來自宇宙,意識就是從宇宙而來。人是有生命的,而生命來自於物質,沒有物質就沒有生命,又因為人人都認同生命具有意識,那麼即使意識不是物質但也一定是來自物質。

人總是否認意識是物質,僅僅因為意識是虛無的、無形的而已,也或許僅此而已!但宇宙中無形的物質多了去!比如空氣、磁場等,為什麼唯獨要否認意識是物質呢?所以有人把物質當做一種意識的振動頻率(能量),當然你也可以說意識是物質的震動頻率(這也許就牽扯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了),不過量子力學偏向於意識決定物質就是了。就如我們計算機不同頻率(0和1)的編碼組成了各式的信息,而當你深入量子領域你會發覺其存在大量不同頻率的粒子共振組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其不同的頻率組成了有形或無形的存在。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也就是說,任何物質其實都是能量的振動,都有振動的能量。又因為,振動的頻率就是意識,換言之,一切物質亦即能量都具有意識,一切物質(包括精神、思想)能量都是意識的振動,都具有意識。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裡最重要的思想:萬物皆有靈。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當我們在思索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正是我們意識的體現,我們不禁想問這些意識是如何產生的,是哪一部分在思考這些問題呢?我們的意識是大腦細胞(神經細胞)湧現的體現麼?也許答案沒這麼簡單,我們研究神經細胞傳遞電信號的方式也過於宏觀,在分子或者量子的層面上尚未理解其運作方式(就像我們雖然能測出DNA上這些模型的代碼,卻無法使用和理解上面的模型,因為我們需要搞清這些代碼所編譯的模型功能,正所謂記住知識的描述無法使用知識)。

意識與物質的關係

當我們說到湧現的時候,認為萬事萬物尤其是複雜的個體都是由“簡單”的個體所湧現而來,那麼意識呢?

在說意識的湧現之前不得不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在上個世紀初人們進行了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同時大量電子),結果令人意外,屏幕上顯示出干涉條紋,證明電子(粒子)也展現出波的特性。後來人們修改了實驗將電子一個一個通過雙縫打至熒光屏上隨著亮點增多其也展現出干涉條紋(波的特性)。

這就相當奇怪了,我們都知道干涉現象的出現是需要同一時刻在兩條狹縫中存在兩列互相影響的波,而一個電子只能通過一個狹縫,只能產生一列波,那它又是如何自己和自己產生干涉的?

此外在一個一個發射電子的過程中,只要關閉其中一個狹縫,後面發射的電子立馬感應到對應的變化,不再出現干涉條紋。甚至在不關閉狹縫的情況下,在雙縫後安裝一個探測器或任何形式的觀察,電子也能立即感應到變化,干涉現象立馬消失。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這就提到另外一個概念,觀察者效應,電子收到某一種瞬時傳來的信息(也許是作為“麥克斯韋妖”的我們對其輸入了信息),1927年波爾提出了“互補原理”來解釋這一現象,即粒子存在波粒二象性。不過在某一時刻它不可能即是粒子又是波的,其狀態取決於有沒有人在觀察它,沒有人觀察的時候就是波(波函數疊加狀態瀰漫於整個空間,在任何位置,概率大小不同而已),有人觀察的時候就瞬時從空間收縮集中在一點變成粒子(所謂的“坍縮”),人們用其他的任何亞原子粒子來做此實驗都得出完全相同的結果。

粒子是實體,而波是一虛無縹緲的概念,波爾原理認為當我們沒有看電子的時候,電子就不是實體,如幽靈一般散佈在四周,以波的概率形態漂浮在空間中。但當你睜開眼,幻象立即消失,電子的波函數瞬間坍縮,變成實實在在的粒子,讓你能看見它。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我們眼中的物質都是由粒子組成,如果每一個粒子都是在有人觀測它的時候它才是粒子狀態實在存在,沒有觀察時就如虛幻的波的話,那是否可認為物質是由意識決定而存在麼?就像我們所製作的遊戲一樣,裡面的遊戲人物當需要被調用進行數據運算時才真正化作表象實體的信息,當沒有被調用顯示的時候(即沒有被觀測到的時候),其就如我們的大數據一般以波的概率形態四散周圍(興許沒有觀測到的你的背後就如幽靈般的概率疊加態波)。

總之量子力學對粒子的糾纏態與本徵態等的研究,為意識決定於物質的理論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支撐。量子力學也是迄今為止最為深奧的沒有被證偽物理科學。

“湧現”遵循一套怎樣的規則?

先說猜想結論,在以上的論述中,認為意識能作用於物質(量子力學,薛定諤的貓等等),同時物質的表現也能影響意識的形成(也就是神經網絡的學習),這兩者相互影響抑制與平衡。同樣放在大尺度宇宙的背景下,大量基本粒子與個體(低頻率振動的意識,較低能量,)通過量子並行運算湧現出較高級智能體(擁有較高頻率振動的意識,較高能量),而高級智能體通過接收不同信息以大腦為載體量子並行運算湧現出所知最高級智能的體現-意識(極高頻率意識的震動,高能量)。大量生命意識的集中湧現出集體的意識,集體的意識為更高級的智能也作用於現實世界的物質。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其實集體的意識與我們個體的潛意識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我們可以以此類推一下,不難得出以下推論。

①宇宙也擁有意識,由分佈於其中的個體(生命與“物質”)共同湧現而來的集體意識,其意識與智慧顯現為無窮大智,也許我們暫時不能理解其目的。

②宇宙等集體意識也有其目標,根據目標其會搜索其擁有的各類資源協助其達成目標。

③每一類集體意識有對自我身份狀態的認定與描述,集體意識會維護它,保持其風格,如需改變集體意識(物質),則需改變構成其的各部分意識與“物質”。

④我們所謂的創造性整合(例如產生的泛化能力),產生集體意識,也就是湧現。

個體智慧體(如人類)經反覆練習,重複學習就能實現自動化操作。就如我們的心跳、呼吸、血液流動由我們的潛意識控制著。而這些都由上一部分所說的神經學習,神經突觸接收信息頻率的改變進而控制了物質層面。同理宇宙等集體意識湧現形成後其也能根據現有情況反饋學習最終形成一套規律(如人類的神經突觸接收信息頻率)作用於宇宙中萬事萬物。

⑥宇宙等集體意識同樣擁有記憶存儲的功能,意識會“忘記”(就如人類記不起來某些事,

量子力學中稱為“本徵態”,觀察到的確定的事物),而潛意識不會“忘記”(如人類經歷過的事,不過已不能調用,量子力學中稱為“糾纏態”)。就如上文所述,量子力學認為“本徵態”是由智能體觀察的粒子產生坍縮現象形成的“實體粒子”而“糾纏態”(類似潛意識)如雙縫干涉顯現的波一般的特性才是不會被忘記的規律。在此過程中如生命之類的(智能體),對其的觀測與注意越少(輸入信息少),則越會使其被集體意識(如宇宙)所遺忘,該規律在宇宙間也會消失,最終散發為量子糾纏態。

集體意識在現實中的例子

回到現實中的例子,將人看作一個個細胞那麼人所組成的社會、國家、政治經濟體也將是一個智能體,當你覺得它沒有意識或者不夠那麼聰明的時候,你又怎麼知道它的思維或者行動方式呢?如稍微簡單一點的期貨市場,如大豆、原油等,其價格走勢所受影響因素之多(主要種植地、當地政治經濟環境,當年天氣環境受災情況,運輸條件航道的改變,主要投資人出於自身利益背後的博弈,全球經濟週期與環境資金出於避險或各目的對其投資的增減,是否有新技術大幅提高其產量,替代品是否出現,人們對其預期的改變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而多方面的因素(相比湧現現象來說極少)綜合起來使其更加不可預測。

任何事物都有的現象: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就如一個個簡單的細胞(人類)一樣,蠢萌蠢萌的,而當他們集合到一起後湧現出一個新的智能體,其行為方式與思考模式作為“細胞”的我們將變得無法預測(畢竟其產生作用的方式不是線性的而是並行)。只要我們保持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加入更多的變量,這個智能體將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智能與不可理解,就如螞蟻不能理解與預測蟻群的行動,細胞不能理解預測人的思維與行為一般。

由以上類比推論是不是比較好理解集體意識的概念了,我們就如其中的一個個小細胞由集體意識反饋學習到的知識化作規則反饋於我們

這一套規則又是怎樣相互作用於我們的

由以上為猜想為結論,有人將所有物質的意識(所有星球、天體之類的)稱為“蓋亞”,生命體的集體意識稱作“阿賴耶”,兩者互相影響制衡。由於我們認為意識與物質是相互作用的,當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思考模式過於接近“真像”或者偏離於群體的意識認知後,其必然受到蓋亞與阿賴耶的共同抑制,稱作抑制力。抑制力的目的是延長事物的存續。

什麼是抑制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想獲得無限的自由,我行我素,那麼人類社會形成的一套規則將會約束你,你可能會說我是被警察,被社會約束的而不是什麼玄乎的抑制力,但你怎麼知道這些所形成的規則就不是抑制力呢?當某組織有瘋狂極端思想,並擁有核武器想毀滅地球的時候,你看抑制力會不會更加瘋狂的想將其打敗,全人類將成為其抑制力。

抑制力的體現

又如你想到一件關鍵的事,而這時外部產生了一個突發事件,打斷了你的思維或者阻止了你繼續去做這件事的條件,這都可稱作抑制力。當然又可以思考到一個人有大毅力(意識頻率震動高,能量高,氣場強),他可以克服這種低級別的抑制力,就像電子被激發到較高能級一樣。不過這時候也將有更高等級的抑制力等著你。所以任何事物都或多或少是另一事物的“奴隸”。

說到這裡是否有點悲觀,既然無論做什麼都會受到抑制,那什麼都不做不就好了?

我們如何與抑制力共存?

首先讓我們知道這幾個概念:

①生存是生命的第一需求。

②人們認為宇宙間所有物質都處於熵增的狀態,從信息的角度出發,生命與意識就是將雜亂無序的所有事物通過學習歸納為少數例子。也就是減熵的過程。

③生命的演化與學習,在首先滿足了第一需求(生存)的目的後,通過持續的學習,使得信息減熵的效率越來越大於自我生命產生的熵增,進而為整個宇宙的減熵做出貢獻。可以說宇熵增的同時,我們的意識也在為其做減熵,就如宇宙這個意識集合體生物的其中一部分一般。

④有人(赫拉利)認為我們的存在無論是演化還是神經網絡學習,都是為了信息處理實現熵減這一目的效率最大化而設計。我們就是高效率進化實驗體

綜上所述,我們存在的意義也許就是給宇宙這個意識集合體越來越高效率幹活的,不加油幹活,宇宙將不再需要你(就如我們個體的演化與學習一樣),通過抑制力將你清除,當然你也不能過於激進尤其是你的意識與行為威脅到事物的存續時,否則也是一樣的。古人有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是相同的道理吧。

結語

以上簡單的探討了一下存在於萬事萬物間的湧現現象,在微觀尺度量子層面粒子間互相作用的規則決定了我們湧現的規律。而這卻是我們宇宙的基本特性,這可能是我們宇宙中最美妙、最讓人稱奇的特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