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肿指挥”,打赢肠癌这场仗

肠癌不是一种病 而是一大类病

一直到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依旧会谈癌色变。癌症,一直是人类与死神不断对抗的一个恒久的话题。大肠癌,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概率性遗传,稍不慎,整个家庭可能都会陷入这癌症的深渊。癌症的治疗,大肠癌的治疗,是人类对生命的无限渴望,与死神的坚决对抗。

听从“肿指挥”,打赢肠癌这场仗

靶向免疫要细分

说到肠癌治疗,有患者就会说我不想用靶向药物,我想用免疫疗法。但其实,这两种方法是要精准分人群的,患者不可以随意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同样是肠癌,左右位置不同,基因发病机制也可能不同,形成的疾病表现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样是大肠癌,患者可能分成好多种类型的肠癌,病灶的原发地也是不同的,并且肠道肿瘤生在左边跟右边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生在左边的可能是比较幸运的。如此一来,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法就需要进行一个更加精准的细分,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听从“肿指挥”,打赢肠癌这场仗

遗传筛查要积极

有数字表明,在20-30%的大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大肠癌具有遗传的可能性!第一种,如果家族当中几代亲戚以内有肠癌患者,那么就要担心遗传因素了。第二,如果是40岁以下的大肠癌患者,就需要对患者的家族人群进行肠癌基因筛查。因为肿瘤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如果发生的年龄越低,就说明这是一个非正常化的现象,就需要进行基因筛查。还有一种需要进行基因筛查的是家族成员中有大肠多发性息肉,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伴随着大肠癌,我们就需要进行基因筛查来看看是否携带肿瘤基因,从而对家族里未患病的人起到一个预防警醒的作用,这也是基因筛查存在的意义。

听从“肿指挥”,打赢肠癌这场仗

体检预防要按时

肠镜是我们检查肠道健康的常规手段。50岁以上的人群必须每年或每三年做一次肠镜检查,第一次做没什么问题的,第三年必须重复做一次,这样才能更准确的保证筛查效果;年纪较小的人群,除非有很明显的症状或者有家族遗传史,否则不建议过度检查。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息肉问题,也有很多患者比较有顾虑,害怕医生会直接拿剪刀剪掉。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在没有获得病人知情权的情况下是不会做这些创伤性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先做一个活检,一是保证患者知情权,另一个是息肉发展成肿瘤还需要一段时间,不必太着急做手术,毕竟任何手术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听从“肿指挥”,打赢肠癌这场仗

打仗也需要总司令,刺探敌情才能更好的排兵布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肿瘤科医生作为治疗肿瘤的总司令,需要患者做很多的必要检查,收集更多的信息,从而才能为患者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打败肿瘤。肿瘤治疗三板斧:手术、放疗、化疗。为什么肿瘤科医生会让患者做很多检查包括CT检查、抽血化验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病情发展到哪一期。比如直肠癌,直肠癌的治疗策略涉及到是直接开刀还是先做放、化疗再开刀,还是放、化疗联合使用再开刀;还有一种是关于免疫治疗,大概有15%的人叫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人群,这类人群对免疫药物特别敏感,只有做检查才能检测出来。也就是说,医生要求的各种检查是为了了解患者的状态,看看患者的分期疾病处于临床的一期、二期、三期还是四期,这样才能针对性的制定目标方案,有可能四期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医生的方案治疗获得手术的机会,增加存活下来的几率。

其次,在饮食及运动康复方面,化疗放疗阶段,患者必须摄入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保证旺盛的体力继续后续治疗;手术结束放化疗过程当中,必须清淡饮食,不可油腻。另外,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运动康复宣教,保证患者快速康复。

当医生提出各项检查时,我们应该积极配合,理解他们的用心以及尊重他们的专业性。医者仁心,每一个医生都希望能把你从死神手里救回来,你想的是眼下,他想的可能是更长远的未来,所以,作为患者及家属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一起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

本期《非要你健康》邀请到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天舒,为大家讲述关于大肠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对于大肠癌遗传基因的筛查和预防。医患同心,才能更好的构建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从而保证医生的价值肯定以及患者的身体康复。

听从“肿指挥”,打赢肠癌这场仗

点击链接观看完整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