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沙百年後會填滿渤海,外海永遠填不滿,為什麼不改道外海?

東航船


黃河泥沙百年後真的會填滿渤海嗎?前期頭條討論過此問題,大約需要200多年,這個數據來源於很早以前,在黃河泥沙年輸出量16億噸基礎上推演的。如今黃河流域持續四十多年的乾旱,徑流的下降導致泥沙輸出量減少了很多,其次黃河流域內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多大變化,黃土高原區降水量增多,棄耕還林,退耕還草,很多地方山青了,水也綠了,植被覆蓋度也提高起來。流域內河流含沙量也減少了許多,據目前資料,黃河泥沙由原來的16億噸減少為2~4億噸,減少5倍多,理論上計算可延續到千年之後才填滿渤海。

當然這組數據裡面我們看不到是因為生態環境改變還是因為年徑流量變化導致的泥沙量減少的比例,但有一點生態環境變化具有可持續性發展,因為流域內,人口集聚到城市裡,退耕還林還草力度還在加大,所以黃河水變清了,如今變成的現實,也許黃河攜帶的泥沙埴平渤海將遙遙無期,我們還有必要人為改道嗎?

歷史上大約有七八百年時間,黃河襲奪淮河從江蘇入黃海,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1942年黃河決堤,直到1952年才改為經山東流入渤海直至今日。那麼六十多年前的這次改道給北方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給南方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弊端呢?如果今天人為地將黃河改回經江蘇入海,付出多大的成本呢,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

首先對於華北平原來說,黃河的存在不僅僅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母親河,而且是救命之水,目前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生態環境正在惡化。

因為缺水,地下水超採,地面出現的漏斗,超採額度70~80億立方米。

因為缺水,華北地區停止播種小麥,因為小麥是農業生產耗水最嚴重的農作物,每畝地國家補貼500元。

因為缺水,打井深度越來越深,有的井深達上百米,最後,原來的灌溉井變成枯井,飲水井變成了無水井。

因為缺水,華北地區工業部門受到了很大影響,耗水多的企業只能面臨關停,GDP受到很大影響。

此時此刻改道黃河,對北方各省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傷口上撒把鹽。

我們再看看黃河故道的變化,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山東到江蘇的鐵路、大橋、管線早已是密密麻麻,牽一髮而動全身。原古道兩側的民居、樓房、耕地阡陌連片,又將涉及無數農民的利益,這個成本比修建高鐵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其次黃河改道還要修建大堤,圍堤,相當於我們又重新建一條黃河,這個工程量大的驚人,雖然說在現有條件下,我們國家被稱之為”基建狂魔“,工程量可以藐視,工程難度並不是很大,但實際操作太難了,我們已失去了實施的最好時機,黃河改道我們目前改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