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京津冀大氣自淨能力處歷史最低水平

今年秋冬季擴散條件較差;環境專家建議切實落實好攻堅方案,抵消不利氣象影響

對話人物

柴發合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作為大氣環境學科帶頭人,他的大量創新性研究成果,已轉化為我國大氣環境保護的標準、技術指南、方案、規劃和管理辦法等,推動著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即將進入採暖季,大氣汙染治理將面臨新的考驗。生態環境部表示,將在優先保障公眾溫暖過冬的基礎上,推動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為重點的多汙染物協同減排,對重點行業採取差異化分級管控等措施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儘量抵消採暖排放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影響。

新京報訊 官方消息顯示,今年秋冬季氣象條件相比往年不利,將面臨霧霾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的情況。

今年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是否罕見?將對大氣汙染形勢帶來哪些影響?官方應該如何加強應對?近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柴發合。

他表示,今年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並不罕見,每年大氣環境質量的波動是客觀存在的。針對這個秋冬季的不利氣象條件,他建議切實落實好秋冬季攻堅方案,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以抵消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

今年京津冀擴散條件總體較差但並不罕見

新京報:今年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是否罕見?跟哪年氣象條件相似?

柴發合:今年京津冀秋冬季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並不罕見。據預測,2019年11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上旬和下旬冷空氣較弱,擴散條件較差;中旬冷空氣較強,擴散條件相對較好。總體與2018年11月接近,較2017年11月差。

2019年12月–2020年2月,東亞冬季風較常年同期偏弱,導致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5℃-1℃,擴散條件總體較差,與2018–2019年同期接近,較2017–2018年同期偏差。

新京報:此前,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觀測史上罕見的超長“厄爾尼諾現象”將持續到今年年底。厄爾尼諾現象將如何影響我國秋冬季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

柴發合:“厄爾尼諾”是厄爾尼諾現象的簡稱,來自西班牙語“El Nino”的音譯,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具體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溫度上升的現象。該現象涉及赤道太平洋海洋表面溫度以及大氣環流的變化,其對世界許多地區的天氣和季節氣候有重大影響,並與暴雨、洪水和乾旱等災害有關。

1951年以來共發生3次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1982-1983年、1997-1998年、2015-2016年。厄爾尼諾不是一個孤立的海洋現象,它的物理過程十分複雜。科學家對其形成機制雖然有一定了解,但還不完全清楚。所以目前對厄爾尼諾的成因,尚沒有定論。不過普遍認為這是由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厄爾尼諾現象並不是驅動全球氣候的唯一因素,厄爾尼諾的強度並不與其影響的大小對應。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簡報,2019年9月以來不會發生全面的強厄爾尼諾事件,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海面和陸地溫度將高於正常水平,略高於平均水平的海面溫度可能持續到2020年初。

新京報:這將給大氣汙染形勢帶來哪些影響?

柴發合: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在中低緯地區,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平均略強,並且範圍向北明顯擴張。受其控制地區,氣溫將比歷史平均水平偏高。在中高緯地區,高空大氣(500百帕,距地面約5公里)將以緯向環流為主,經向運動弱,東亞冬季風將較常年同期偏弱,導致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弱,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氣發生概率較高,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各地已制定落實方案 加快推進重點任務

新京報:針對今年冷空氣活動少等特徵以及今年霧霾持續時間長、覆蓋範圍廣等預測,今年應該在哪些措施上加碼?

柴發合:近幾年生態環境部已經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住建部、民政部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各方正在根據《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分工方案,穩步推進今年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45項配套政策措施已經完成36項。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已印發。各地制定了落實方案,加快推進清潔取暖、鋼鐵超低排放改造等重點任務,確保完成各項考核目標,為明年藍天保衛戰收官奠定基礎。

生態環境部還在進一步完善強化監督定點幫扶機制,在前兩年基礎上對39個重點城市繼續開展強化監督定點幫扶,重點檢查散煤清潔替代、排汙許可證發放等11個專項任務。

繼續對“2+26”城市開展“一市一策”駐點研究。制定企業績效分級方案,採取差異化管控。重汙染預警期間,環保績效水平高的企業可不採取減排措施,水平較差的企業加大減排力度。

進一步推動區域聯防聯控,在重汙染天氣高發期間,開展區域應急聯動,切實起到“削峰降頻”作用。

未來1-2年擴散條件可能接近去年

新京報:今年京津冀區域主要汙染物PM2.5濃度是否會出現大幅度反彈?公眾應如何理解這種波動?

柴發合:大氣環境質量既有“人努力”改善的因素,也受自然條件影響。每一年的氣象條件是變化的,不是恆定不變的,所以這種波動是客觀存在的。針對這個秋冬季的不利氣象條件,建議切實落實好秋冬季攻堅方案,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以抵消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

新京報:目前預測,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未來每年秋冬季是否經常出現較差的氣象條件,從而引起更多的大氣重汙染過程?

柴發合:1961年以來,京津冀地區大氣自淨能力成顯著下降趨勢,近幾年處於歷史最低水平階段,遠低於30年來平均水平。但2017年的擴散條件在近5年相對較好,未來1-2年大氣擴散條件可能會與去年接近或更差。由於目前氣候預測仍有較大不確定性,我們將持續跟蹤關注。(新京報記者 鄧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