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中西合璧,古今融匯

——鋼琴曲《牧童短笛》創作背景及美學分析

一、創作背景

1934年,賀綠汀在上海國立音專求學,當時他住在一家縫紉店的主樓,夏天熱得要命,但是賀綠汀沒有被這困難嚇倒,他一邊學習,一邊創作,同時還不斷地注視著音樂界的動態。當年,歐洲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Tchere-pnine)來我國徵集“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在國立音專的招貼欄貼出公告,如果誰獲優勝獎能得到免費出國求學資格,並獲獎金100元,賀綠汀先生了解到該活動後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在裁縫店的小樓上租住的屋裡進行夜以繼日的創作,最後以《牧童短笛》、《搖籃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參加比賽。這年頭,正是國家風雨飄搖,《牧童短笛》的創作中也包含了作者的憂思:一方面,賀綠汀把牧童、短笛、老牛融為一體,形象地描繪了山川秀美、生活安寧、天地和諧的美麗情景,這與硝煙四起、炮火紛飛的戰爭背景形成了鮮明對比,與日軍的血腥屠殺的背景形成了鮮明對比,與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的人民群眾生活情景形成了鮮明對比,強烈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憎惡、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切憂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嚮往:另一方面,作品的旋律始終是積極的、激烈的、舒緩的,似乎又傳達出人們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人們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使得作品更為雋永、更加深刻、更具魅力。最終,《牧童短笛》﹙當時曲名為《牧童之笛》﹚獲得了一等獎。此後齊爾品把這首鋼琴曲帶到歐洲親自演奏,並在日本出版。從此,這首鋼琴曲聞名國內外,成為各國鋼琴家們的常備曲目,也成為音樂會中最常演奏的中國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二、作品簡介

《牧童短笛》是著名作曲家賀綠汀的鋼琴獨奏曲,是馳名世界的中國優秀鋼琴作品之一。創作於1934 年。全曲短小精緻,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生動,具有田園風味和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巧妙的復調寫法,使它獨樹一幟。這首作品曾獲歐洲著名作曲家齊爾品先生在我國徵集具有“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頭獎。曲名原為《牧童之笛》(Buffalo boy’sflute),後根據我國流傳的歌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之句,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改為《牧童短笛》。該作品被譽為“中國第一首蜚聲國際樂壇的鋼琴名曲”。作曲家賀綠汀用優美、輕快的筆調,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一一笛子的特色,從而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富有中國風味兒的淡淡的水墨畫,彷彿使人們看到了江南水鄉一個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著牧笛。作曲家賀綠汀曾經說:“我所寫的《牧童短笛》,有人說是這個民歌或那個民歌,其實什麼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風格,由於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來的自然就有民間風格。”《牧童短笛》這首鋼琴小品,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這裡,我想和大家一起對這首經典名作進行審美與鑑賞。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三、美學分析

《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的旋律、和聲、調性和節奏的色彩性因素,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和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向人們展示了牧童放牛、吹笛、玩耍、回家的情景。牧童天真無邪的神情令人喜愛,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寫照。鋼琴曲《牧童短笛》採用典型的中國五聲性旋律作為音樂主題進行發展,運用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與結構形式,作品結構嚴謹、簡潔,短小精緻,屬於帶再現的典型單三部曲式。其結構圖式如下:

呈示段(A)+中段(B)+再現段(A')。

A樂段(第1-24小節)為G徵調式,C宮系統,4/4 拍子。整個A樂段採用了傳統的民間舞蹈風格,節奏較為歡快,速度徐緩,質樸寧靜、旋律悠揚,採用二聲部對比復調的寫法,使旋律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猶如兩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手拿竹笛,在田野裡漫遊,縱情對歌,構成一個優美抒情的畫面。它非常自然地使人們聯想到我國民歌《小放牛》的音樂形象。此時,又好像是把一個騎在牛背上、悠閒地吹著笛子、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躍然紙上,使人眼前不禁浮現出著名畫家李可染的《牧童短笛圖》,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彷彿走進一個山清水秀的大自然,領略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這個樂段共包括6個樂句,每個樂句都由4小節構成,即4+4+4+4+4+4,為方整性結構。主題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味,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音樂材料呈對比關係,既對比又統一。右手彈奏的主旋律多用重複、發展的手法,節奏多變,旋律富有流動性;左手彈奏的對位聲部,旋律風格統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樂節與樂句之間左右手互為補充,形成呼應交替進行,既有密切關聯,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句尾呼應性旋律的進行,使音樂連貫而有起伏,它有時在低音區採用不同的節奏,與高音區的主旋律遙遙相對,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一呼一應,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四等對位寫法的變換使用,使得音樂上緊下松,上靜下動,此起彼伏,連綿不斷,顯得非常生動活潑;有時與主旋律音區接近,節奏相仿,音色融合,又使音樂顯得寧靜抒情,別有意境。作者把對位的技巧運用於民歌性的旋律,構成特殊的風格,其效果是非常出色的,將作品的音樂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

1=C 4/4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B樂段(第25-52小節),屬於“並置型”中段,宮調式,2/4 拍子,採用了中國音樂中的“旋宮”手法,也就是主調和聲的寫法,主調性為G徵調式,是傳統的民間舞蹈風格。用了新的音樂材料,音樂風格由復調音樂變為了主調音樂,音區提高,速度加快,節奏、旋律非常明快、有趣。演奏時,右手高音聲部是活潑、流暢的旋律,左手低音聲部是跳躍、節奏型的伴奏,構成了一段快速、熱烈、舞蹈性的音樂。也就是說無論從音樂的主題材料、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還是從和聲調性、音樂織體和情緒等各方面都與A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這段旋律採用了動機模進的發展手法,為3個樂句,每句4小節,是同一音樂主題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複,與前一樂段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井且樂段自身反覆了一遍。第一樂句從第25小節到第28小節,為G宮調式(見下例①處),第二樂句將第一樂句向上移高五度,在屬方向調上嚴格模仿,變為D宮調式(見下例②處),第三樂句又將第二樂句向上移高五度,在第二樂句的屬方向調上作變化模仿,轉入A宮調式(見下例③處),但是隻進行了兩小節,因為要進行樂段反覆,故而在後兩小節就又轉回到了第一樂句的G宮調式(見下例④處),頻繁的轉調,使這段音樂具有豐富的色彩變化:

1=G 2/4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這段旋律在以五聲調式為主體的和聲音程的替換中,依稀看到兩個天真無邪的牧童在阡陌上愉快地追逐玩耍、嬉戲的情景,使人領略到了一股濃濃的充滿清新淡雅的鄉土氣息。

為了與前後的對位風格統一,此段採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與持續的低音,減弱了功能進行,從速度、力度、和聲、調性上為迴歸再現,作好了準備。

A'樂段(第52-76小節)是A樂段稍加裝飾的變化再現,節拍又變為4/4拍,每4小節一個樂句,共6個樂句。裝飾性音符的加入,使旋律顯得更加活潑、流暢和抒情,強調和昇華了牧童的形象和如詩如畫的田園景色。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再現段採用了我國傳統樂器笛子的加花變奏手法,生動地再現了牧童在盡情玩耍之後的情景。整體結構屬於模仿復調,曲調在保持A段骨架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些裝飾性的音符,其方式是在兩個八分音符的節奏中,再加入兩個音符變成了十六分音符,使主題音樂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調性變化也比較複雜,調性先在G徵調上,然後在D商調上,最後,樂曲隨著音量的逐漸減弱及速度的減慢而結束在明亮的高音區(主調G調上)。“加花變奏”手法的應用,達到了“變化再現”之目的,使音樂更為婉轉動聽,更加深入而富於動感。悠揚的旋律漸漸遠去,給人以詩意未盡的深刻印象,使人有種回味無窮、餘音嫋嫋的感覺。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四、社會評價

《牧童短笛》是在新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中國現代鋼琴曲,刻畫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風格的中國田園音畫。這首鋼琴曲貫穿古今、融匯中西的創作思路,為作品奠定了堅實而獨特的基礎,使民族性和世界性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新民晚報》寫道:“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國音調和西洋樂理的界限。”鋼琴曲《牧童短笛》的成功正在於:它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他還具有中西合璧、古今融匯的創作勇氣和大膽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

《牧童短笛》既擁有深厚的民族淵源,又閃爍著燦爛的西洋色澤

賀綠汀在《牧童短笛》中以西洋樂理和技法,演繹、描繪出了一幅完美的中國田園風情:以夕陽、水鄉為背景,騎牛、吹笛為情態,把牧童、老牛、黃昏渾然連為一體,呈現出了一幅淡淡色澤的極具“中國風味”的鄉村風景畫。《牧童短笛》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上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範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