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眼難識真“牧童” 《牧童》唐代 呂岩

牧童

唐代 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凡眼難識真“牧童”      《牧童》唐代 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放眼望去,原野上六七里都是青草鋪地,蔥蘢一片。側耳傾聽,晚風中飄散著悠揚的牧笛。兩個動詞“鋪”“弄”很形象,“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弄”字,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鬆閒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這裡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凡眼難識真“牧童”      《牧童》唐代 呂岩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有了足夠的鋪墊,牧童出場了。晚風中歸來的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時分。和衣而臥,頭枕著雙手,仰頭望天,細賞明月。或許躺下即進入夢鄉,月光下的牧童天真自然。

凡眼難識真“牧童”      《牧童》唐代 呂岩

這首小詩把牧童作為寫作對象,截取牧童晚歸的一個片段,重點落在“不脫蓑衣臥月明”上。牧童以地為床,以天為帳,他沒房子,沒家嗎?飢來即食,困來即眠,誰來給他做飯,誰來照看他?他不食人間煙火一樣,簡直就是仙童。

凡眼難識真“牧童”      《牧童》唐代 呂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完全不像是被家長驅使去放牛的孩子,是一個真人,是一個高士。他就是虛靖天師張真人,在龍虎山頂一茅庵中修煉,只有心誠的人,才能見得到他。水滸傳中這樣描述這個牧童∶

正欲移步,只聽得松樹背後隱隱地笛聲吹響,漸漸近來。大尉定睛看時,但見那一個道 童,倒騎著一頭黃牛,橫吹著一管鐵笛,轉出山凹來。大尉看那道童時,但見:頭縮兩枚丫 舍,身穿一領青衣。腰間絛結草來編,腳下芒鞋麻間隔。明眸皓齒,飄飄並不染塵埃;綠鬢 朱顏,耿耿全然無俗態。

凡眼難識真“牧童”      《牧童》唐代 呂岩


完全無俗態,就不是一般的凡人,絕不是“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童趣十足的小孩子,自然也不是一般凡眼認不出牧童,也只有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師呂洞賓(呂岩)心中的牧童是這個樣子。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讀後,去體會生活中還有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讓讀者受到一次心靈的洗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