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什麼都沒買,是不是就虧了?

今天是2019年11月12日,和大家聊一聊:雙十一什麼都沒買,是不是就虧了?

雙十一剛過去,各位菜友你們的錢包還好嗎?

過去一個多月,各大商家“買一送一”、“滿199減99”、“滿400減50”、“第二件8折”的各種優惠活動層出不窮。

鋪天蓋地的信息,都給人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感覺:一年就降價這麼一回!不買你就虧大了!

於是,很多人過去一個多月都在忙著填充購物車,卯足了勁兒在雙十一這天痛快剁手。

但也有部分比較理性的群體,不屑於淘寶的蓋樓,也懶得管拼多多的砍一刀,由頭到尾都只是雙十一狂歡的旁觀者。

那麼,面對大量的降價活動,雙十一什麼都不買,是不是就虧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因為從成本的角度來說,除了金錢的直接成本,你還應該考慮到時間的隱形成本。

雙十一確實很多東西都有優惠活動,但大家也都知道,現在的雙十一規則複雜程度堪比奧數,要弄懂這些規則成功薅到大羊毛,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

而時間成本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價值是不一樣的。

同樣是1小時的時間,對於有些人來說,就是用來淘寶蓋樓、拼多多砍一刀、對比商家的活動優惠,可以省個幾十塊。

而對於有些人來說,這1小時用來談生意,可以多賺個幾百萬甚至幾千萬。

很顯然,後者的時間成本是更加高的,如果把時間花在研究雙十一薅羊毛規則上,則會得不償失。

那麼,對於時間成本更加高的群體而言,雙十一什麼都沒買,並沒有什麼損失,因為他的時間可以用來創造更高的價值,遠比薅羊毛要值得。

其次,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何為損失?

從錢的流動方向來看,有錢流入是賺到,有錢流出是損失。

如果雙十一什麼都沒買,賬戶餘額沒有變少,其實也就談不上損失。

那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雙十一不買就虧了的感覺呢?

這個心理的產生過程其實是這樣的:

商家給你宣傳演示現在買可以省出多少錢,讓你產生損失厭惡心理,然後你就會認為不買就損失了這麼多錢。

比如說,這件大衣平時賣1500,現在買只要1000,買了就是賺了500塊,不買就是虧了500塊。

其實,這筆賬不應該是這麼算的。

買單之前,你得明確這件東西是不是你確實需要的。

如果真的是必需品,而你沒有買,以後再買時價格比現在貴,那就虧了一點。

而如果這件東西其實是你並不需要的,可有可無,大概率會用不上,那你本來就沒有必要為此買單。

如果就衝著打折所以買了,那不叫賺到,那是浪費。

而浪費,其實也是一種虧損。

你可以想一下,你家裡有多少當時因為打折而囤回家,其實根本沒用上的東西?

買以後用不上的打折貨,其實並沒有給你多省錢,而是讓你多掏了冤枉錢,這不是虧損是什麼呢?

今年你的雙十一是賺到了還是虧了?歡迎留言分享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