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高古玉器上面的陰線,是琢玉時代工藝最真實的承載載體,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玉器之間的陰線不同,殷商時期玉器的陰線既與紅山、良渚不同,也不同於後來的兩週,所以高古玉器的鑑定,實際上就是陰線的鑑定。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1 片狀玉人物佩

從科學發掘的殷商古玉出土器上看,殷商玉器在雕琢過程中,單陰線和雙陰線都有使用,其中以雙陰線的使用頻率稍高。殷商陰線的視覺遠不如後世的刻線乾淨流暢,由於鉈輪的轉速很低,必然導致在陰線兩側的線壁上形成明顯的塊兒狀崩碴,這就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光折射效應,所以殷商玉器粗陰線,往往迥異於其他任何時期玉器的陰線。當我們把一件帶有粗陰線的殷商玉器,與一件帶有粗陰線的清代玉器進行併案比較時,就可以發現兩件玉器上面粗陰線截然不同,這就是兩個時代粗陰線的線壁光折射不同所造成的。有些宋代、清代仿殷商古玉,儘管表面包漿厚重,已經是純粹的熟坑,可是如果仔細觀察陰線線條便可發現,在線條的兩壁之間沒有殷商原始鉈輪下的那種光折射效果,所以觀感終究不一樣——比殷商的陰線更連貫、更富於理智、彈性,更美,這是從陰線上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規律。

殷商古玉上面的陰線分為兩種類型:

1.窄而淺的細線。殷商時期玉器的這種細陰線多兩條平行使用,閱讀效果既可以看作是兩條陰線,也可以當成雙陰線擠出的一條或寬或窄的陽線(圖2)。而陽線的質量完全取決於兩側細陰線的質量——細陰線的流暢滑動,必然使陽線具有同樣的效果;細陰線不規範,陽線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2 陽線質量高

圖2所展示的陽線質量很高,婉轉滑動,原因在於左右兩條細陰線本身就具有這樣的質量水平,所以帶有很強烈的立體感;而圖3所展示的陽線質量就不太高了,原因還是在於每條陽線兩側的陰線用刀過於兇狠,既寬且深,所擠出的陽線笨拙結實,力度有餘而靈動不足。所以,在殷商玉器中,陰線的質量往往是紋飾質量的保證。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3 陽線質量較差

如果我們進一步仔細分析圖4雙陰線的組成,就可以發現,一條用於擠出陽線的細陰線,往往是靠近陽線一側的用刀相對直立,靠外側的另一刀斜鏟,這樣的效果就使得陽線帶有立體感,客觀上就是用兩面隱起的刀法營造出陽線的浮雕效果。戰國時期玉器的勾撤刀法很有可能與殷商時期玉器的這種雙陰線有淵源關係。需要說明的是,圖3的陰線不是為了擠出陽線,是表現魚的尾部和鰭部,所以陰線較粗,用刀深峻單一,不如圖4複雜變化,也沒有圖2的立體效果。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4 更具立體感的陽線

殷商玉器用於擠出陽線的陰線基本上都細而淺,所以這個時代的陽線感覺與其他時代的陽線不太一樣,譬如圖5是清中期的一塊“經文緯武”牌子,文字邊框的寬陽線也是靠兩條陰線擠出來的,但是這兩條陰線都顯得較殷商細陰線深,而且不使用隱起的刀法。這塊牌子是乾隆御製,能集中體現清中期治玉的最高水平。通過對比,可以明白殷商雙陰線刀法的時代特徵。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5 陰線深

2.寬而深的折鐵線。“折鐵線”是殷商時期玉器陰線的標誌性線型,所營造的視覺衝擊力很強,霸悍而生硬。折鐵線刀法雕琢出的陰線,既寬且深,線壁不規範,入刀、出刀都輕,兩端出尖,形同橄欖,經常被用來單獨完成紋飾的刻劃。折鐵線在硬折處都是由一橫一豎兩條陰線的對接組成,橫豎接點多是虛接不完全吻合,沒有淺陰線的那種流暢感覺(圖6)。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6 折鐵線

殷商玉器陰線鋼性程度的表現,與線刻刀法的深淺有直接關係:刻線深峻,顯示出的是線條持重霸悍的力度;刻線膚淺,線條的顯示則靈動流暢,但骨力猶在,不失陰線的時代特徵。今天對殷商玉器的評價基點,大多在於這些原始的、不精密的陰線之上。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宋代、清代和民國時期仿殷商玉器,問題基本上都出在折鐵線的質量上,歷代仿品的製作工藝都遠勝於殷商,所以折鐵線的質量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但是過猶不及,缺少了那種粗放霸悍的味道。

殷商折鐵線又與篆刻有很相似的地方。清代皖派鼻祖鄧石如的再傳弟子吳讓之以淺刻而聞名,由於其用刀淺,得印面線條鬆動、靈活的韻致;而齊白石刻印,用刀深峻,氣勢恢宏,轉折處時見類似於折鐵線的效果。我們還可以再看看甲骨文字的線條,同樣有輕入輕出的橄欖形線條,與雕琢在玉器上的折鐵線異曲同工,可以借鑑為在同一種時代審美下,不同材質、不同工藝下所得到的相似的視覺感受。

圖7就是一塊典型殷商武丁時期的甲骨刻辭,甲骨文字極其漂亮標準,上面的甲骨文每到轉折處,一定是兩刀對接。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7 武丁時期甲骨刻辭

從甲骨文的寫法上我們可以感覺到,這種“折鐵”的形式,肯定是殷商時期落後的原始工藝的侷限,同時也不排除時代審美屬性使然。

在殷商玉器中,除了上面所見到的折鐵線外,還有一種刀法表現,也是由於工藝落後所帶來的瑕疵,卻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殷商時期琢玉的鉈輪直徑大,所以琢制圓形或半徑較小的弧線很費周折,有更多時候會出現衝出圓弧預設軌跡的短直線,就像被離心力甩出一樣彈射而出,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歧出”。歧出一般都出現在寬而深的粗陰線的圓轉處,窄細而淺的陰線則沒有。圖8是殷商玉器中的雙粗陰線擠出的陽線,兩條豎直線下行在轉彎處,都出現了向外方向的歧出。

陰線,判斷殷商古玉真偽的一個必要條件

圖8 陰線岐出

歧出是殷商玉器製作工藝工具原始化的表現,也是這一時期的刀法特點。後世玉器製作,只有明代突然再次出現了歧出,其他時期均不見。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5期《殷商玉器鑑定零拾(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