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位中年大叔的对决,反派总是更吸引人

看两位中年大叔的对决,反派总是更吸引人

《狙击职业杀手》:模式化的人物与剧情

导演: 迈克尔·卡顿·琼斯
编剧:Chuck Pfarrer
主演: 布鲁斯·威利斯、理查·基尔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犯罪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日本
语言: 英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1997-11-14
片长: 124 分钟
又名: 豺狼的末日 / 绝对目标-豺狼末日 / 血岭狙击

1995年,一部《盗火线》让艾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站在了对立面,1997年,李查·基尔与布鲁斯·威利斯在《狙击职业杀手》一片中复制了两位老家伙的对决,同样是好人与坏人,同样是两场对手戏份,但很显然,《狙》片远没有达到《盗》的水准,抛开演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剧情与人物都并不是十分地丰满,这也就注定了《狙》片成为《盗》片的伪劣复制品。

《狙击职业杀手》一片的剧情十分地简单,布鲁斯·威利斯扮演一名绰号叫“豺狼”的职业杀手,受到俄罗斯黑手党头目的委托要干掉美国第一夫人,由于“豺狼”的行踪诡秘,所以美国中央情报局只能把与豺狼有过接触的爱尔兰共和军枪手莫昆找来协助对付豺狼,于是杀手与枪手便一同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的对决。

虽然名义上是对决,但豺狼与莫昆的对手戏只有两场,第一场是两个人无意中见面,由于莫昆并没有持枪,所以仓促之间便跳入了水中,所以这场遭遇戏几乎没有任何演绎的成份,倒是由于豺狼见到莫昆并没有感到意外的情节将故事向下发展了许多,换句话说,这场戏最主要的作用是将故事延续,而并非要满足观众心目中的那种对手戏效果。导演将这个情节做了这么简单的处理不免让观众失望,这也是此片远不及《盗火线》的原因所在。

而第二场对手戏显然是模式化的,两个主人公一定要进行一次最后的了断,于是地铁被清空了,豺狼挟持着一名无辜女性与莫昆对峙。这里面按照常规的做法,莫昆要超越自己,要能够保护女人,这个理由在影片中其实是主线。因为莫昆虽然是一名犯人,但他却执意要协助中情局抓住豺狼,与他是否为美国第一夫人的安全着想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由于豺狼的原因,莫昆被捕,前女友与他的孩子也没了,新搭挡那个俄罗斯女探员也死掉了,这所有的一切给他一个动力,就是阻止豺狼的行动。

这样看来,莫昆的行为其实是相当单一的,他的动力仅仅是报仇而已,影片中这个人物便显得苍白了许多,虽然他在协助破案的过程中帮了中情局不少的忙,但这些情节都不足以丰满这个人物,于是,他变得很模式了。本来莫昆的动机就相当单一,更主要的是,导演在设定这个人物的时候,其背景也相当值得商榷,一名罪犯,虽然在帮助中情局,但他处处受制,于是,这个人物的能动性就变得苍白了,没有主动性的主角绝不会太引起别人关注的,尤其是在这种商业片,所以,李查·基尔在此片中更象是一个摆设。

比较起来,豺狼这个角色是具有能动性的。但很可惜,导演对他采取了大量的独角戏过程,表现他是如何准备武器,又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豺狼只表现出两个特点,冷静与冷血。这是一种常规的杀手特点,并没有赋与豺狼其它有关人性的特点,所以,布鲁斯·威利斯虽然表演得十分卖力,但事实上却根本没有魅力,只是一个平板的人物。

当影片两个主角都以一种单一的形象出现,成为剧情中的摆设的时候,我们对商业片的要求只能存在于剧情中了。对于这种简单的故事,所谓的剧情无非是许多情节或细节的积累,但事实上,此片几乎所有的情节与细节都是与主线相脱节的。

此片的主线是阻止暗杀行动,但无论是找到莫昆的前女友还是分析豺狼这个人物,全剧只有三处有了真正的交锋,第一处是码头,莫昆跳水,豺狼逃走,第二处是豺狼杀死三名探员。这处交锋十分有问题,作为一名理智的杀手,他此时绝不会去杀一名其实并不以阻止他行动的人,这反倒象对莫昆的故意挑衅。所以,这段戏显然是导演故意安排的,但这种交锋与主线却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起到推进剧情的作用。第三段当然是结尾,这自不必说了。

阻止暗杀的行动仅仅有这三段交手戏,剩下的时间,几乎中情局与豺狼都在各自从事着自己的事情,互不干涉,所以影片紧张感被大打折扣,同样的,我们也很难看到莫昆对豺狼的真正了解,那种智力相搏的情节并没有出现。所以说,此片给人一种强烈的断裂感,而这种断裂感只能说是编剧的水平低下,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冗长的影片,没有环环相扣,也没有任何巅峰对决的感受,更无法看到影片中人物的个性。

这是一部标准的模式化影片,人物模式,剧情模式,甚至细节所赋与的人物感情也是模式的。当然,此片最后那段保护第一夫人与地铁中对决还是比较可看的,但基本上也属于美国影片中的常规之举,没有任何突破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