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Liu丨進入“擁河時代”,西寧亟需強化跨河交通

Mr.Liu丨進入“擁河時代”,西寧亟需強化跨河交通

很多人都知道“沈那遺址”,雖然此前保護力度不大,但隨著沈那遺址公園的建設,這個4000年前的人類活動遺址,

為什麼沈那遺址會在小橋山?

河流可以提供清潔的飲水和耕地,因為成為人類文明的主要發展區域,所以人類文明往往都是大河文明。特別是河流交匯處,更是很多城市誕生的地方,西寧也是如此。

從國內看,很多古代城市都有“陽”字,比如洛陽、咸陽、襄陽等等。在地理上什麼叫做“陽”呢?山之南水之北。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城市帶“陽”字,這座城市要麼在山的南面,要麼在水的北面。為什麼要選擇河流的北側呢?

北半球受引力影響,一般南岸更加容易受到水流侵蝕,北岸則會形成沉積導致岸線向外生長。因而北岸意味著相比南岸未來發展空間更大,也更安全。

所以,沈那遺址所在的小橋山正是湟水河的北岸。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特別是人口的增加,需要尋找更多的平坦耕地。河流周邊的城市,也就

由沿河發展向跨河發展過渡

以西安為例,秦都咸陽位於渭河北岸,漢都長安位於渭河南岸。渭河以北咸陽原地勢相對較高,有個明顯的劣勢——缺水,渭河以南河流縱橫如網,八水繞長安,而且擁有大片平原,為農業文明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Mr.Liu丨进入“拥河时代”,西宁亟需强化跨河交通

西寧也是如此,湟水河南岸擁有更低的地勢和大片平原,最終西寧的人類活動區域也由沈那遺址逐漸發展到湟水河南岸,建立城鎮。

幾經變遷,最終在湟水河與南川河交匯的位置,建立了大型城鎮。也就是現在的西門-大十字一帶,至今仍是西寧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

這是古代城市的發展。

隨著城市規模的進一步發展,西寧需要更為廣闊的城市發展空間,因而開始由跨河向擁河發展

此前,受橋樑建設技術和成本的限制,西寧城市被河流劃分為數段。比如城西區與城中區大致以南川河為界,城西區與城北區大致以湟水河為界。

不僅西寧,這種情況在北方比較普遍,很多北方城市都有橋東區、橋西區的行政區劃。

河流不僅劃分城區,而且阻斷了商業的發展。勝利路和小橋都很繁華,但新寧橋割斷了商圈,為什麼呢?橋樑上沒有商業,加上西寧的橋樑冬天風大,夏天紫外線強,沒法逛街。南川橋、

五四二橋也都是如此。

隨著西寧進一步進入“擁河時代”,西寧需要更多的跨河橋樑

以南川河為例,十幾年前南川河上通車為橋樑主要有:崑崙橋、西關橋、五四一橋。隨著城市的向西發展,南川河以西的居住人口越來越多,南川河就成為城市的擁堵區域。

Mr.Liu丨进入“拥河时代”,西宁亟需强化跨河交通

所以我們看到,南川河上新建了秀水橋。近幾年更加明顯,興海橋通車,崑崙橋和西關橋都進行了拓寬,就是解決現在跨河交通問題。

下一步,是不是可以考慮對五四一橋進行拓寬?改善五岔路口的交通狀況?

再看城北區,城北區南北向的道路有海湖大道、西海路、小橋大街、北川河西路、北川河東路、朝陽西路、朝陽東路等多條道路,區內交通還可以。

Mr.Liu丨进入“拥河时代”,西宁亟需强化跨河交通

但如果從城北區到城西區就難了。不算祁連路和柴達木路沿線較遠的橋樑,從北區可以直接進入城西區的橋樑只有海湖橋、新寧橋和同仁橋,同仁橋還是高架橋。

七條以上的城北區內部道路,到了湟水河只能依賴海湖橋和新寧橋,形成了一個喇叭形的交通格局,因而小橋、海湖橋在高峰期十分擁堵。

現在同仁路在向北延伸,但這對於城北區來說遠遠不夠,除了增加高速出入口之外,是否可以考慮在北川河東路、北川河西路、朝陽西路增加新的橋樑,從而連通拓寬後的秀水路?

Mr.Liu丨进入“拥河时代”,西宁亟需强化跨河交通

甚至大膽點說,在更遠的未來是否可以通過海晏路和海西東路的棚戶區改造打通西海路和冷湖路?從而形成冷湖路-西海路-經二路的南北主幹道。

再比如祁連路沿線、柴達木路沿線,受北山和湟水河的限制,形成了狹長的居住帶。特別是柴達木路,縱使擁有雙向八車道,因為只有通海橋、湟水橋、海湖橋、新寧橋等不多的跨河道路溝通城西區,因而十分擁堵。

如果可以增加新的跨湟水河橋樑,可以有效減少柴達木路和祁連路的交通成本,帶動區域發展。

還有南川東路沿線,南川片區規劃於南川河以西,南川片區道路縱橫,但能跨過南川河的橋樑不多。這就意味著南川東路不能盡享南川片區的城市配套,甚至不排除落入類似柴達木路的尷尬境地。

今天簡單聊聊,跨河交通問題值得深入分析,改天再具體說。

總之,建設跨河橋樑是”擁河時代“的第一步,未來在強化交通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沿河城市休憩空間,推動沿河區域平衡發展,對於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也會頗有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