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縣馬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譚映娥的扶貧“要訣”

聽說駐村第一書記譚映娥即將離開這個崗位時,渭南市合陽縣馬莊村的百姓心裡都感到沉沉的,不知說什麼才好。貧困戶雷蓮化深情地抱著譚映娥說:“我們都捨不得你走,這幾年你辛苦了,謝謝你!” 聽到這番話,譚映娥的雙眼溼潤了。她拍拍雷蓮化的肩膀,輕聲說:“我會回來看你們的。”

馬莊村位於合陽縣城以北7點5公里,現有326戶115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175人,未脫貧的有4戶4人,都是低保戶。全村有耕地4380畝,人均耕地3.8畝,主導產業是蘋果、小麥、玉米。2016年3月,在合陽縣婦聯任職的譚映娥第一次走進馬莊村,擔任第一書記。

“當時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其它通村路和幾條巷道還是‘泥濘路’,坑窪不平。群眾吃的水是在機井旁邊挖了一個土坑,上面鋪著塑料和彩條布當成水池,水池上面浮了一層綠絨絨的植物。”譚映娥說,“看到村民們的生活環境,我當時就暗下決心,要讓整個村子換新顏,發展好產業,要幫每一個貧困戶脫貧致富。”也就從譚映娥上任的第一天起,她就挎著裝有貧困戶記錄臺賬的公文袋走訪貧困戶瞭解致貧原因、到田間地頭察看產業發展現狀,尋求精準幫扶之策和發展之路。

“我用一個月時間入戶54戶貧困戶進行詳細調研,得知因病因殘、產業薄弱是致貧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用水難、行路難等問題。”譚映娥告訴記者,“在充分了解每個貧困戶家庭情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等信息後,我們為每戶、每人理清了幫扶思路,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精準扶貧措施,真正解決其實際困難。”

貧困戶魏田錄是譚映娥走訪的第一家,當時75歲的老魏因雙膝半月板嚴重損傷已經臥病在床一年。“魏叔叔有180斤重,兒子因禍去世得早,照顧魏叔叔生活起居的老伴雷蓮化連幫他翻身都困難。”譚映娥說,“這戶是因病致貧,要幫助他們脫貧,關鍵是看能否看好魏叔叔的病,讓他能下地走路。”譚映娥當即要來了魏田錄的病例,併發給在北京醫院工作的弟弟,讓他幫魏田錄製定治療方案。第二天,譚映娥收到了弟弟的回覆:如果要換雙膝關節,手術費至少10萬元,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不過還有一個治療辦法,是骨科教授教的一套膝關節操,每天堅持做,會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得到弟弟的回覆,譚映娥欣喜萬分,她便迅速向教授學習並掌握了這套操,然後跑到魏田錄家裡親自教授他。

“譚書記就跪在床上一遍一遍地給我們老兩口教,一個姿勢一個姿勢地糾正。”雷蓮化說,老魏學會後,每天做兩遍,譚書記隔三差五就來監督他。半年後,雙膝膕窩的疙瘩消失了,經過努力,一年後老人就能下床站起來了。為了幫助老人生活,她還從殘聯為魏田錄爭取了一輛輪椅。

記者見到魏田錄時,他已經可以自如活動了。魏田錄驚喜的變化讓譚映娥懸著的心放了下來。“現在靠大病救助、大病保險、合療報銷的三重保障,老兩口看得起病了,再加上低保和養老金,解決了基本的生活費用。他們還有7畝地剛包出去,有了一筆穩定的收益。”譚映娥板著指頭說著老兩口生活的變化……

譚映娥心裡裝著的還有2000多畝蘋果和其它產業的發展。在她看來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是馬莊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而技術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頭號難題。針對村裡,尤其是貧困戶產業薄弱的問題,譚映娥指導村上多次召開黨員、幹部、群眾代表大會,商討如何做大做強做優產業,最終提出了“優果擴蔥穩糧強務工”的產業發展規劃,同時聯繫技術力量雄厚的中農樂集團為村民免費開辦技術培訓班,對蘋果樹剪枝、防病蟲害等難題進行系統培訓。

脫貧戶喬培玲是產業幫扶的受益者之一。“我們家有10畝蘋果地,2016年之前因為技術欠缺,蘋果商品率低,每斤只能賣到4毛錢,在專家指導下,現在產量和商品率都提高了,每斤最高能賣到4元錢,單蘋果每年就能收入10萬元。”喬培玲指著院裡已裝箱的蘋果介紹說,“這都已被客商預定好了。”

不光是幫助貧困戶脫貧,而持之以恆鞏固脫貧成效,真正讓貧困戶和全體村民口袋鼓起來,則是譚映娥一直深入思考的事。

“這不僅要靠好的機制和產業帶動,更要靠貧困戶自身的努力。”譚映娥說,“我們在做到‘四個不摘’的同時,按照縣上要求建立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機制,及時、有效掌握全村建檔立卡脫貧戶、非貧困戶家庭收入情況,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立即採取防範預警措施,脫貧戶年家庭人均純收入低於5000元的被作為重點關注對象每月走訪。”

“為了豐富優化產業,我們引進了新疆大蔥,現在已經有500畝了,2018年一畝地最少賣到8000元。去年我還帶著我們的大蔥參加了農高會,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譚映娥接著說,“我們還舉辦了蘋果、刺繡、烹飪等實用技術培訓班,開展樹模評優、家風家訓進萬家等活動,凝聚人心同時,激發內生動力。”

“三年來,‘泥濘路’鑄成了水泥路,三條通村路寬闊平坦;建了水塔、鋪了自來水管道,群眾喝上了安全的自來水;建了標準化衛生室方便群眾看病,三個漂亮的文化廣場豐富了群眾生活;動力電、網絡進了戶,路燈亮了,群眾的心也亮…1338天,我和他們早已成了家人,看到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我的心裡甜滋滋的。”這是譚映娥因身體原因即將卸任第一書記前在幫扶紀實本里寫下的文字,細數了村裡的變化,字裡行間透出對鄉親們的不捨。

深秋時節,馬莊村客商車輛來來往往,家家戶戶院落裡裝箱待售的紅蘋果映襯著農戶臉上豐收的喜悅。

“今年我們村人均純收入有望達到8000元以上。”看著這番情景,譚映娥自豪地說,“在蘋果產業的帶動下,我們村不僅能鞏固好全村基本脫貧成果、確保剩餘4戶4人低保貧困戶明年退出貧困戶,而且也一定能實現小康生活。”

心中裝滿百姓,扶貧遍結碩果。這便是譚映娥的扶貧“要訣”。

合陽縣馬莊村駐村第一書記譚映娥的扶貧“要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