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民國時期孫中山和袁世凱?

用戶5416130024


“革命元勳“孫中山

民國成立之初,有“開國雙傑”之稱,當時的人們更習慣於將孫中山、黃克強兩人並稱“孫黃”,甚至將兩人共尊為“開國二元勳”,而時至今日,我們卻只知道“國父”孫中山,而黃興卻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了。所以,以今人的的眼觀來評價孫中山,顯然有點過於美飾了。

所以我們還是來看看當時的人們怎麼評價孫中山先生的吧。

章太炎曾經評價孫中山:‘長於議論,此蓋元老之才,不應屈之以任職事。”章太炎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居然有如今網上戲稱孫中山為“孫大炮”異曲同工,而陶成章是這樣評價的:我同志貿貿焉直推舉之以為總理,不過聽其大言。”這句話裡滿滿地都是怨氣啊,我們革命同志之所以推舉他做總理,是因為他的大話啊。

革命元勳宋教仁為:“蓋孫文素日不能開誠佈公,虛懷坦誠以待人,做事近乎專橫跋扈,有令人難堪處故也。”

大體上這些都是民國初年革命黨內部分歧所導致的結果,畢竟當時的革命黨真的只是一個鬆散的聯盟,龍蛇混雜,談不上是一個政治黨派,而孫中山確實在同盟會內部過於盛氣凌人,在政見分歧上也獨斷專行,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宋教仁後來改組國民黨,等於跟孫分道揚鑣,以及黃興之後寂寂無名的原因吧。

那麼革命黨外部的人士是怎麼評價他的呢?著名的維新派,立憲派,後來又成為堅定共和派的梁啟超是這樣評價的:

孫君是一位歷史上的大人物,這無論何人不能不公認的事實。我對於他最佩服的:第一,是意志力堅強,經歷多少風波,始終未嘗挫折。第二,是臨事機警,長於應變,尤其對於群眾心理,最善觀察,最善運用。第三,是操守廉潔,最少他自己本身不肯胡亂弄錢,便弄錢,也絕不為個人目的。

梁啟超的評價還是比較公允的,他所佩服孫中山的三條,確實無可指摘,只是梁啟超也是個精明的人,只撿著好聽的話說,不好的一句沒提。

那麼,當時的外國人眼中的孫中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925年1月31日,日本前首相犬養毅在東京回憶時說:“孫實不愧為一廉潔之士,處世接物,既絕無半點私心,且又常以實現其理想為懷,其為自己之注意而苦戰奮鬥,備極勞瘁者,蓋數十年。雖其 所志未竟盡伸,然其勇往直前之氣,固數十年如一日也。”

綜合以上的評價,我們大致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孫中山先生:

他是一個充滿了革命理想的而且無私的人,將一生奉獻到了自己的理想之中,他最大的優點是口才很厲害,是一位極具煽動力的演說家,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性格強硬,堅持己見,別人幾乎很難改變他想法的人。

而在具體處理事務方面,孫中山是沒有這方面能力的,縱觀它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豐滿他的革命理論思想,而於政務之上,他沒有什麼值得注意,可以讓人稱道的地方,所以章太炎才會說“不屈之以任職事”。

而且這些人的評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儘量不去評價孫中山的“事功”,也就是我們如今認定的他革命元勳,建立民國的功勳。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黎元洪曾這樣說過:“當時真正的革命領袖趙各種理由拒絕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因為他們認為這一職位不會存在很長時間,孫逸仙離開中國時間長,與這裡的任何勢力均無關聯,他在國外名氣很響,因此他似乎合適這個位置。我從未聽說他對革命工作提供過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而孫中山在自己“事功“上的自評也有一句經典名言,也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看起來,似乎孫中山自己也沒有把“建立民國”視為自己的功績。

亂世奸雄袁世凱

相比較“革命元勳“孫中山更多的精力是放在革命理論的建立上面,而袁世凱更像是一個動盪時代的鐵腕政治人物。到底混亂的時代,是需要一個充滿理想的革命鬥士,還是一個力挽狂瀾,有獨裁傾向的鐵腕人物,或者兩者都需要,這一點還是留給更多的朋友去思考吧。

袁世凱是舊時代下最出色的政客,從他踏入仕途開始,就難以掩飾自己的野心,所以他對於革命,滿清,共和,立憲,帝制也好,都不信奉,他唯一信奉的是實用主義,歷史上大部分的亂世奸雄們都具備這個特點。

他是時代造就的野心家,也是貫會順應時勢的人,利用滿清的內憂外患,一步步成就了自己的勢力,最後達到了左右時局的地步,一躍而上成為了共和民國的大總統。

人有野心,為自己謀利不算什麼罪大惡極的事,作為一個手腕高明的政治強權人物,本身就不會被當作有德行的政治家而受人尊崇。關鍵的是,他能不能在利己的同時,把這個政權搞好,向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國家凝聚力的方向發展。

老袁是一個集權論者,信奉大一統才有行動的大理,同時他也試圖利用諸如憲政、民主等外來思想,他的策略是銳化二者之間的差異,洪憲帝制恰好就是溝通這些異質事物(文化)的偉大試驗場,可遺憾的是,最終失敗,而老袁也身敗名裂。

很多人評價袁世凱時,都說他是獨裁者,竊國大盜。無可否認,老袁確實就是一個想要做獨裁的統治者,可問題是,中國三千年的獨裁史,是一時半會能改變的麼?

民國之初,即有殘留的夢想,也有初試共和的新規劃,人們對整個脆弱卻大膽前行的世界也只能採取挑剔與警覺的態度。

老袁復辟帝制,正是在這種氛圍影響下造成的,與其說是出自個人野心,不如說更大的影響來自於當時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壓力。即便是倒了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就真的民主共和了麼?

說到底,還是千年以來的政治文化原因,使得整個古老的帝國即便換上了新衣,其內裡依然還是以前那一套規則。

袁世凱成為大總統的那一刻,就已經走入了絕境,鐵腕人物需求的是一個集權政府,而不是一個鬆散的,心思各異,事權不統一的政府,所以他只能走上獨裁,甚至稱帝。那麼當時表面統一的中華民國,實際上等同於地方自治狀態,能夠讓這個國家走向強盛麼?

答案是不能,所以老袁無論怎麼做,他本身所代表的其實也就一個派系的軍閥而已,只是當時最強大的一個,在共和的框架下,他即 不能武力平推那些擁兵自重,三心二意的地方派,而在政府內,思想混亂,各方勢力的代表爭權奪利,一片亂局,所以他似乎只能想到稱帝,用皇帝的權威,來重塑中央集權,這就是他的絕境,永遠沒有機會走出來。

是故,他是個亂世奸雄,而不能成為力挽狂瀾的那個絕世梟雄。


坍塌的歷史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孫中山和袁世凱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根本就不是一類人。

袁世凱只是一個醜陋的軍閥,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所有地方均沒有好的口碑。

誠然,袁世凱當時掌握北洋系,控制了北方的中國,也是中國最強有力的軍閥力量。

但是,袁世凱所做的一切,從根本上是倒退,以實現自己夢想的所謂君主制。

袁世凱沒有任何思想可言,他的所有思維和建立的制度都是逆世界潮流而動。

袁世凱架空民主制度,消滅反對黨,最終復辟做了皇帝。

如果任由袁世凱做皇帝,中國恐怕和滿清不會有太大區別,國家民族永遠被人踩在腳下。

袁世凱雖然做了一些實務,但既然他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做些實務也是應該的,更是必須的。即便十年文革內亂期間,國家仍然有一些實務的建設。

但是,袁世凱的實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不如當年的洋務運動。

而動搖了國家根本的制度,最終導致袁世凱自己被推翻,手下北洋系失去控制,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混戰,導致中國國力一落千丈。

蔣介石直到1928年才形式上統一中國,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真正統一中國。

而民國初年的大亂,導致中國的內戰和急劇衰退,導致在抗戰中一敗再敗,差點亡國。

說白了,袁世凱就是罪魁禍首。

其實歷史學界對袁世凱早有定論,而且是長達50年時間有定論。

至於孫中山,他總體是甘地那樣的精神領袖,創造了一整套偉大的思想體系,以及具體的實現方法。

中共歷屆領導人,都特別尊敬孫中山,也以孫中山思想繼承者自居。

同時,孫中山在己方力量薄弱的情況下,竭盡全力不斷進行革命。最終,秉承孫中山思想的國民革命軍終於北伐成功,形式上統一中國,這才是中國抵抗外辱的根本。

更重要的是,三民主義思想對中國人的啟迪是極為巨大的。

為什麼清末幾千英法聯軍就能打的百萬清軍丟盔棄甲,而120萬先進的日軍苦戰8年都不能勝利。

說白了,就是孫中山啟發了明智,很多中國人已經不再是愚民,才有這樣的成功。

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薩沙


歷史學家唐德剛在其著作《袁氏當國》中說:“自民國有史以來,吾尚未見一本、一篇甚或一頁對袁有正面評價之書”,近百年來,袁世凱的形象基本上就是“獨夫民賊” 、“竊國大盜” ,被人痛罵的野心家。



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史學界對袁世凱的評價不再是全盤否定,而是逐漸趨於多元化,有褒有貶,有肯定有否定。但是出現了一些顛覆性觀點,吹捧袁世凱是改革家實幹家是“共和元勳”,貶損孫中山是“孫大炮”,只知道耍嘴皮子沒什麼貢獻。 袁世凱孫中山誰是偉人?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某些人鼓譟之下矇蔽了歷史真相,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沒有人可以隨意改變。

一、誰是“共和元勳”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領導辛亥革命,“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孫中山無疑是“共和元勳”,袁世凱貢獻在於逼清帝和平退位。袁世凱和平解決了國體問題,使得國家避免了法國式的暴力解決,這是最值得讚賞和稱頌 的。



袁世凱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他的貢獻是建立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基礎上的。袁世凱本來是主張君主立憲的, 南北議和初期, 堅持的就是這個底線。他後來轉向共和, 終結帝制, 完全是孫中山南方革命黨人堅持和推動的結果。

二、袁世凱是舊式官僚,孫中山是革命領袖

袁世凱是一個純粹的舊式官僚,不是一個革命家。袁世凱是曾國藩李鴻章們的傳人,走的是改良主義道路,無法突破封建官僚的階級侷限, 他始終主張君主立憲制, 即使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也沒有真心贊同共和政體。



袁世凱是個能臣幹吏,務實的政客,廢科舉建大學小站練兵組建現代警察都是有聲有色,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的思想是陳舊的,軍隊私有隻向他一人效忠,北洋新軍亦逐漸成為袁世凱個人的政治資本,使其成為北洋軍閥的始祖。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是革命領袖,漂泊海外多年瞭解世界大勢。

孫中山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主意識。從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之際起,孫中山以推翻滿清振興中華為己任領導革命,孫中山把同盟會的綱領“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的精神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實踐的理論指導。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不屈不撓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從根基上動搖了清朝的統治,連清朝肅親王都要說:我要不是出生皇族,我早跟著同盟會鬧革命了!



三、袁世凱以追求權力為最高目標,孫中山以民主共和為終極目標

袁世凱進入官場,從山東巡撫到軍機大臣,到滿清最後一任總理大臣以及民國總統,直到復辟皇帝,權力一直都是袁世凱的最高目標。

維新變法,袁世凱由於告密深得慈禧信任,地位扶搖直上。1899年冬,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封疆大吏。1900年,八國聯軍來犯,袁世凱近在咫尺卻袖手旁觀,不發一兵一卒。

武昌起義,賦閒三年的袁世凱重出江湖,利用革命黨威脅清朝,利用自己的實力壓迫革命黨,縱橫權術,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袁世凱為人深諳權術, 處事圓滑, 具有很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性格。他對民主共和的理解相當有限, 只是一個“有限的共和主義者”。



孫中山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民族共和, 即振興中華, 獲得民族獨立, 建設一個三民主義的民主共和國———強大的立於世界之林的中華民國。

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是為人民而提出的,是幫助人民追求幸福而設計的綱領,通過革命實現三民主義是唯一切實可行的路徑。

孫中山創建“五權憲法”謀求建設以“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為基礎的法治國家。孫中山主要主張: 第一、民主政治靠法律來保證,法律由國會制定。 第二,用法律形式規定和保障人民各項民主權利。孫中山還一再指出,國民是中華民國的主體,“總統、官吏皆國民之公僕”。直到今天,孫中山的思想仍然有極大的價值。



四、袁世凱復闢帝制身敗名裂,孫中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了《臨時約法》,公佈《中華民國約法》,人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該約法規定大總統任期改為10年,不限制連選、連任,並可推薦“接班人”,使袁世凱成為終身總統,還可以傳子。

袁世凱不滿足當終身大總統,權力的野心無人能擋住,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佈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袁世凱的千條功績都沒有復辟帝制的罪大,逆潮流而動背叛民國背叛民主共和,永遠都是歷史的罪人。



1924年,孫中山在題為《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說中,曾指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嚮往的“大同世界”指的是《禮記》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三民主義”即指民有、民治、民享,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孫中山的理想、目標、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一息尚存,不忘救國”孫中山一生都為之奮鬥,“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

五、袁世凱孫中山誰賣國 袁世凱在日本的逼迫下籤定賣國條約《中日民四條約》。

有史書記載,日置益公使曾向曹汝霖放話,稱:“救國以萬世一系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復辟,則敝國必贊成之”,袁世凱為了當皇帝,賣國也在所不惜。

有人憤憤不平說孫中山和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比袁世凱還賣國。可是《中日盟約》在史學界認為是日本人偽造的,而且這個條約的內容從來沒有實施過,更談不上賣國了。

袁世凱在逼清帝退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方面是有功的,這點不容否認。但是不能無原則的抬高袁世凱貶損孫中山,有人甚至說孫中山殺了宋教仁,更是無稽之談,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宋教仁之死和孫中山有關係,是某些人的推測和懷疑。倒是袁世凱擺脫不了其千絲萬縷的聯繫。



孫中山是歷史偉人,他的功績有目共睹,他的人格魅力和歷史感召力是袁世凱永遠都沒有的。

孫中山是偉人,但不是完人,也有缺點說過錯話做過錯事。孫中山為了推翻滿清統治,為爭取日本的支持說過“出讓滿蒙”給日本的話,這是政治家的一種策略而已,孫中山明確聲明:“東北三省是中國的領土,吾等堅決維護固有的主權,雖寸土亦不容侵略”。

同時孫中山致電袁世凱,堅決主張對於俄國與外蒙私自簽訂的《俄蒙條約》“萬不可承認,當出以最強硬之抗議”。

1925年3月13日,《申報》就孫中山去世一事發表時評,其中說道: 中國數十年來為主義而奮鬥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國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變始終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愛國者也,於為國而外無其他雜念,可謂純潔之愛國者。中山先生真實行者也,不顧成敗,不問譭譽,可謂永往之實行者。


非常道畢延河


🌹孫中山: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先行者!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孫中山:棄醫從政救國。1894年在檀香山組織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統一各革命力量,在東京成立同盟會,孫中山為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綱領”,推動了全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領導的武昌起義成功後,宣佈廢除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國號為“中華民國”。12月,宣佈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帝國列強看到革命潮流不可阻擋,找到了袁世凱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代理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被迫向袁世凱妥協,表示若宣統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可以保舉他做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後,威逼清帝退位。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下詔退位,13曰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24年,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重新闡發了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國民黨一大通過新的黨綱,同意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宣言接受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這樣,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

📔1924年5月,在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後來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正當大革命運動轟轟烈烈開展的時候,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笑看東籬


孫文先生一生都在為推翻滿清政府走向民主共和而努力,袁世凱本質上就是一個軍閥,也僅此而已,我不知道為什麼近些年來有那麼多的人稱呼孫文為孫大炮稱呼袁世凱為大總統,老實說,不學無術不讀史書也敢到處放肆的人真的太多。孫先生為革命奔走一生,死於北京的時候舉國哀悼,你可以質疑他的能力,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他為中國之崛起為中國解脫深淵而做過的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先生被稱國父是很多人所不屑的,他們覺得孫文沒做過什麼大事,那我請問諸位你看的出來的事情百年前中國那麼多精英看不出來?為什麼他會是領袖而不是你?孫大炮的字眼也是你配稱呼的?

至於袁世凱,亂世軍閥一個,做夢想要當皇帝,繼續讓四億人給他當奴才 最後沒有選自己兒子繼承當總統就被今天很多人稱讚,真是可笑,他倒是想,他有張作霖那能耐?他部下聽他兒子的?

斯人已逝,本不該多說,奈何近年來網上風氣太惡劣,奸人成了英雄,戰士成了嘴炮,真是可悲,自以為在網上旮旯衚衕看見了點分析就敢到處炫耀宣揚,什麼袁世凱蔣介石之流的都是英雄了,屁!他是你們的英雄 不是我們的,如果今天還是他們當政,我們八億農民還得給地主打工,你們四億城鎮人不一樣得給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當奴才,想想當初抗戰軍費都能貪了,偏偏蔣介石還視而不見,國家如此,還說什麼三民主義,孫先生知道你蔣介石搞成這樣不得氣活過來。

我們就一個普通人,政黨方針什麼的都不懂,誰讓我們過上好日子自然就支持誰,那些懷念蔣介石的人祖上一定是地主,偏偏我家祖上是給地主放牛的,你想回到過去,對不起,我不想。


Mercury102


先借用一個論斷:孫中山心懷民國夢,卻不知道如何建設民國;袁世凱心懷帝國夢,卻不知道如何恢復帝國。

孫中山十數年如一日,親自組織不下十次反清起義,屢敗屢戰,為滿清挖墳。他是中國近代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精神領袖,民國成立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甲午戰爭退回國內,靠練兵起家,靠權謀上位,極善審時度勢,逐漸掌握滿清軍權,最後臨門一腳,將清朝踢進墳墓。無論如何,這一腳驚天動地,光輝非凡。民國成立後,他取代孫中山,成為大總統。

所以兩人是民國兩面大旗,分量無其他人能比。我認為袁世凱最大的失誤,就是自己砸了自己的旗幟,冒天下之大不韙又立起帝旗,以致眾叛親離,身敗名裂,那一腳的光輝化作塵土,可悲可笑。如此精明之人,很難想象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看他稱帝之後眾人的表現,也就曹昆還算忠心賣命,實力派如段祺瑞馮國璋都要逼其下臺。說稱帝之前沒有預見我是不信的,也許是因為帝國情結太深難以自拔吧。


擦鞭


實際上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的真正締造者。

1911年,發生在湖北武昌的辛亥革命的爆發,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來的。當時清朝的實力並沒有得到極大的削弱。

1901年,清廷鑑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

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已經成立了新軍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

而孫中山沒有那麼偉大,他的一切都是蔣介石給的。同盟會是由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領導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領導的華興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領導的光復會等組織構成的鬆散性聯盟。由於出現兩次倒孫風波,1910年6月孫中山拒絕宋教仁“整理黨務”,聲稱“同盟會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則是由華興會根據黃興“發動兵運”的思想發起的,當時參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軍,是由黎元洪領導的。因此和孫中山沒有關係。現在中國國民黨的正統史論、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論,對孫中山的評價有點過高,對黃興、宋教仁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有點不妥,應該重新給與公正的評價。

當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時,各國列強並沒有承認。而當清帝退位之後,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政府時,各國列強立即承認,並給與貸款支持。

同盟會只是一個鬆散性的聯盟,不論財政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消滅清廷的實力。如果當時爆發全國性的內戰,外患加上內憂,中國有可能四分五裂。對於同盟會來說,只要改帝制為共和制就是成功。因此通過談判能讓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結果。實踐也證明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的,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

世事難料,孫中山一輩子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卻差點搗毀中國四分五裂,最後還得袁大頭來善後,難怪事後孫中山感慨萬千:“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力挽狂瀾,居功至偉!”

但是1915年袁世凱稱帝毀掉了一生英名。不然的話他完全有可能成為美國華盛頓那樣的人物。由於袁世凱稱帝導致北洋政府分裂,群龍無首。最終結果是軍閥混戰,外敵入侵。一個大好的局面被破壞了。

而原同盟會中華興會的創始人(孫中山是同盟會中興中會的創始人)、中國“憲政之父”宋教仁,於1913年3月在上海遇刺身亡,則改變了孫中山的命運。

1912年8月13日,在宋教仁的主持下解散了同盟會,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聯合發佈《國民黨宣言》,宣佈合併為國民黨,推選宋教仁為臨時主席。因此宋教仁是中國國民黨的真正締造者和創始人。

1913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獲國會壓倒性多數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宋教仁正想模仿英國“責任內閣制”,以黨魁身份任總理組閣。在由上海前往北京的時候,遇刺身亡。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當時孫中山已經被邊緣化,正在逐漸遠離歷史舞臺。而宋教仁則居於國民黨的中心地位。

宋教仁被刺身亡後,已經被邊緣化了的孫中山重新回到了歷史舞臺上。並於1940年被蔣介石封為中華民國“國父”。

宋教仁被刺身亡和袁世凱稱帝,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伯樂公


其實兩人都是愛國者,都揣著各自的強國夢,二者目的相同,但方式不同!

孫中山的愛國方式就是說服所有國人完全徹底地拋棄傳統,通過複製修補美國式民主,重新建設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他的強國夢雖然聽起來讓人血脈噴張,熱血沸騰,也吸引了不少仰慕者和追隨者,但他們的夢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根本行不通!

袁世凱的思路是以傳統穩住大局,避免全局混亂,然後學習西方新思想新科技,向中國傳統注入新鮮血液來逐漸改變傳統,從達到強國的目的。

至於最後的復辟帝制,也不見的是什麼個人野心,袁世凱起初擁抱共和,但局勢的發展令他始料未及。政府政令不出北京,地方各行其是,中國在向解體的方向發展,為了穩住局勢,袁世凱也只能儘可能的向傳統靠攏,中國歷史中唯一能獲得認可,能穩住大局的也就是皇帝,稱帝的想法在袁世凱腦海中也就呼之欲出了,問題是把老虎從籠子裡放出來很容易,再想把它關進去可就難了,共和獲利最大的是地方,以前是上面有個婆婆在管著,現在沒人能管了,因此袁世凱稱帝,幾乎是得罪其它整個獲利的地方集團,甚至是自己集團內部的獲利者,最後落得眾叛親離,演變成一場鬧劇。

近代中國屢戰屢敗,飽嘗欺辱,正是這些不斷累積的屈辱,同時又看不到改變的希望,讓中國人心態變得扭曲瘋狂,迫切需要改變現狀,才催生了孫中山式的拋棄一切歷史傳統的激進式改造,

袁世凱的改革雖然緩慢,但更加穩妥,但中國人根本等不了,也不願意等,尤其對孫中山和他的追隨者來說,袁世凱的做法不夠激進,你袁世凱不肯拋棄傳統,你就不是愛國者,甚至攻擊汙衊成賣國賊,竊國大盜。

然而別說孫中山的激進方式不可行,即使可行,這步子也邁得實在太大,以至於中國人的身心根本無法適應。激進式改造讓中國歷史滑向自己的另一面,這就是歷史上常見的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甚至引發外敵趁火打劫,企圖吞併!

這種局面,無論是孫中山還是袁世凱,雖然都不願意看到,然而他們掌控不了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依然在按自己的方式在發展。

後來不管是蔣介石還是毛澤東,都公認孫中山為革命先驅,但他們的做法跟孫中山都不是一個路子,他們都更接近中國的傳統,

我只能說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背棄自己的傳統,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不是誰想拋棄就能拋棄的,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不是誰想改就改得了的。


暴雨狂


別的事情,在下不敢妄談,只談一點:推翻清朝的,絕對是袁世凱,而不是孫中山。

清朝滅亡,導火索是發生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此時,袁世凱早被清廷罷免,已經在河南安陽的宅邸中賦閒三年;而孫中山此前雖然發動過很多次起義,但盡皆失敗,武昌起義爆發時,他正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家中餐館刷盤子,躲避清廷追殺。

其時,清廷的話事人是攝政王載灃。載灃無能,面對武昌起義方寸大亂,急忙調集北洋六鎮雄兵前去鎮壓。其實,當時在武昌起事的革命軍不過區區三千人。

眾所周知,北洋兵是袁世凱練出來的,一直奉袁世凱之命。此時袁世凱被罷免,袁世凱的心腹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便不聽朝廷調度。載灃無法,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袁世凱東山再起,手握北洋六鎮雄兵,放眼寰宇,無人能敵。

袁世凱一邊平亂,一邊暗中與革命軍接觸。最後雙方達成君子協定:誰推翻清廷,誰就做大總統。

很明顯,革命黨是想讓袁世凱做大總統。因為當時的中國,只有袁世凱有這個實力。

袁世凱果然能幹,一陣威逼,又一陣利誘,便讓清朝的隆裕太后鬆了口,同意清帝退位。清帝退位詔書發佈後,清朝正式滅亡。

按說,袁世凱應該立即即位大總統。可這中間出了一點插曲。

武昌起義的事情傳到美國後,孫中山從報紙上得到了消息。他立即借錢買了船票,火速歸國。然後靠著此前積累下的威望,以及一個謊言,先行一步,做了大總統。為了讓人信服,便叫做臨時大總統。

什麼謊言呢?說他在海外籌集了大量資金,用於革命。

可結果呢?分文沒有。

既沒有槍,又沒有錢,而且還違背了此前的諾言(誰推翻清廷誰當總統),南方的革命黨只得退縮了。孫中山因此把大總統“還”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感覺處處受到革命黨掣肘。一不做二不休,便稱了帝。然後,眾叛親離,活活氣死。


趣談國史


孫中山:

1、 提出“三民主義”

2、成立同盟會

3、組建國民黨

4、提出革命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孫中山主張民主共和,中華民國權力屬於全體國民。

5、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張效仿美國的三權分立,建立五權分立的國家機構。實行內閣制,總統不掌握實權。孫中山主張仿效美國的聯邦制在中國實行聯省自治,各省有自治權。辛亥革命後,有十七省宣佈脫離滿清而獨立,孫中山在這種情況下回到中國。孫中山還提出聯省自治的憲法方案,對將已經從中國獨立出去的十七個省重新聯合起來確有積極作用。但中國憲法一旦確定為聯邦制,各省隨時都有權脫離中國而獨立,後患無窮。

袁世凱:

1、推翻清政府

2、廢除科舉制度,建立現代考試製度。

3、組建中國現代警察,廢除官衙。

4、天津工業區非袁所組建,但袁確實使天津在《辛丑條約》之後收回了中國在天津的部分主權(他向天津派駐了警察)

5、成立北洋軍閥政府,組建現代軍隊。

6、組建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

7、袁世凱對俄國採取強硬外交,阻止了外蒙古獨立。袁世凱有效的控制了西藏,阻止西藏獨立,而國民黨掌權後從沒有進入過西藏。袁世凱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方面是有功的。

袁世凱在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之間搖擺。戊戌變法時期,袁世凱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的君主立憲主張。辛亥革命後又支持孫中山的民主共和主張。宋教仁被刺和日本人逼他在二十一條上簽字後,袁世凱又認為孫中山是漢奸、亂賊,又回到君主立憲的立場。袁世凱為中國的立法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建立律師制度和經濟立法方面做的很出色。袁世凱是軍閥出身,清朝末年的政治、軍事人才,之所以可以當上第二任民國大總統,不單是因為他北洋軍閥總教頭的身份,也因為在亂世之中他確實稱得上是一代梟雄。袁世凱當年被載灃逼回老家三年,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才受命討伐革命黨,並最終威逼溥儀退位,作為交換條件,孫中山讓出臨時大總統的職位,歷史書上講篡奪革命果實。其實不然,袁世凱從骨子裡支持改良,但不同意譚嗣同等人的激進式改良,而是尋求一種緩和的改良。這從他擔任直隸總督七年時的卓越政績我們可以發現一二,如創建了警察制度,提倡新式練兵,創造了展會制度,以及銀行改革等等。但是其緩和並非是其自願的,而是他作為一個晚清官員所難以去除的東西,也正是因為他的守舊一面,導致他晚年尋求稱帝。有人說他為了打破家族60必亡的詛咒,有人說他深陷政治較量中無法自拔,也有人說他受長子矇騙等等。總之,他骨子裡有君主之道的影子,面對內閣制的洋式制度無法接受,也不允許接受。他提倡軍政集權於一身,不信任周圍的戰友(段祺瑞、馮國璋等)。對於新晉的革命派領導人孫中山,袁世凱深知其只是一介書生,胸懷空洞的理想,遂送列車一部,讓其完成大建鐵路的夢想。

孫中山深受外國先進知識的教育,但不懂得中國國情,更沒有實踐經驗。袁世凱雖有改革之心,卻無法完成革命之使命,這是他們背後的成長環境所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