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有读者想看我写马健,我想了想。

客观地说,马健算“中国篮球名宿”吗?

跟之前我写过的巩晓彬,刘玉栋,孙军,宫鲁鸣,张卫平相比,他在国家队层面的数据并不特别突出。

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回顾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中国男篮名单,也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蒋兴权老爷子带领球队,巩晓彬,胡卫东是进攻重担,自不必说。

12人名单里,几乎都是名字都是三个字的球员,唯独有三位是两个字的:

单涛,孙军,还有马健。

就在那届奥运会,因为在国家队出场时间不多,马健6场球总共得了22分,场均3.7分。

这个数据,大概就是若干年后球迷翻看2019年世界杯,然后看到场均3分的孙铭徽一样。

但我还是把马健列到我的“中国篮球名宿专栏”里,因为有其特别的意义,我等下会说。

我努力想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健,前期跟大家知道的可能差不多:

1969年,马健出生于河北省,小男孩体格好,长得快。

13岁的马健,身高已经快到1米80了,父母把他送进河北省体校篮球班训练。

体校的生活很简单,也很规律:文化课+吃+睡觉,然后大量时间练球。

他对未来没什么具体的想法,但是眼前这颗球,是他唯一能抓住的东西。

马健后来描述这时的生活就是

“一天不摸篮球我的手都会痒,每天恨不得抱着篮球睡觉。”

运球,投篮,脚步训练,基本功贯穿了他的这一年。

一年后,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马健,顺利进入河北青年队打球,然后是省队。

1985年,马健16岁,长得孔武有力,宽肩厚背,身高来到1米96。

在大多数人还在想着如何上篮躲避封盖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人生当中第一个扣篮。

那两年,还发生了一件事——NBA转播进来了。

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从1982年,央视15分钟的《体育之窗》开始,中国人得以窥见NBA的凤毛麟角。

据说几年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那件事:

斯特恩从美国拿着比赛录像跑到了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大厅等了几个小时,希望有领导可以接受NBA,播放它们。

寒冷的冬天,执着又有些谦卑的斯特恩,最后如愿见到了领导,得以在中国把NBA传播开来。

领导问,为什么要播?斯特恩说,那就当作广告?

领导同意了。

真实性现在不得而知,但正因为NBA在中国的播出,点燃了千万孩子的篮球梦想。

马健,就是其中之一。

从电视里,他看到大洋彼岸的NBA比赛,激烈,潇洒,飞在天上。

他给自己定了四个目标:

——进入国青队。

——然后是中国国家队。

——在美国大学打球。

——进入NBA,这是他的梦想。

后来马健果然进入了国青队,当时他的队友,也就是我之前介绍的“虎王孙军”说马健打球

“很爱扣篮,球风勇猛,威胁极大。”

他在朝着梦想之地,一步一步进发。

1989年,马健20岁,因为打球出色,被选进国家队。

他的激动难以言表,国家队是荣誉,但在梦想的路上,不是终点。

他心中埋下的,是一年前的种子,那时他还没进国家队:

1989年,篮协准备CBA教练员培训班,从美国那边特地请来了UCLA和特拉华州立大学的两位教练,希望给中国的教练们上课。

场上需要示范,谁来?国青队的孩子成了临时演员。

“示范课前,教练告诉我们只需要80%的投入就可以,而我却投入了100%甚至110%力气在训练中。”马健实诚,花了大力气。

之后UCLA的教练看到马健,走过来,希望他去美国打球,两人随口聊了几句。

马健暗暗记下了,种子在发芽。

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马健的国家队生涯很短暂。

1990年,世锦赛中国整体实力不行,排在第14名。

但马健表现不错,场均接近13分,是个内线得分好手。

两年后,巴塞罗那奥运会,在巩晓彬,孙军和单涛面前,马健没有太多表现机会。

23岁的马健,想起了UCLA教练的话,他需要突破。

因为沟通不畅,篮协不让马健私自出去,一旦开了这个口,球员就不好管。

但是马健执意要走,带着行李,他踏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

——于是国家队把他永久开除了。

带着一张体校文凭,马健去到美国,傻眼了。

UCLA无法承认体校文凭,奖学金不能发放。

怎么办?他还有另外一条路:

犹他州有九所大学,以及十二所社区学院,其中的犹他山谷社区大学希望他去打球。

虽然不是最好的犹他大学,但是在那里先安顿下来,再想办法,是一条出路。

在那里,马健以场均18分5板3助的表现,刷新了所有人对于黄种人的认知。

两年后,马健进入犹他大学学习,正式打上了NCAA。

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在犹他大学,作为先发球员,他块头足,力量好,场均可以拼下8分4板,表现最好的一场比赛,他拿了21分。

后来,1995年,已经26岁的“大龄大学生”马健得到一个去快船试训的机会,他决定去试一试。

这时候,他的梦想已经来到了第三阶段,稍微努力,似乎就能迈到第四阶段:NBA。

可惜,梦想被击碎了。

“我到快船队集训,到球馆一看,有八个人超过两米,这八个人里还有七个都比我沉,每个位置都最少有四个人在竞争。”

一番训练,竞争,比较过后,马健没有留在NBA。

大学毕业后,他打包去到了菲律宾联赛,成为了一名“外援”。在那里帮助球队夺冠,并拿下了“年度最具影响力外籍球员”奖。

一身本事,美国篮球经验的马健,然后他准备回国。

故事到这里,我说完了。

因为后面的故事,出现了两个“平行世界”。

提醒一句,我的笔名是“诚言”,不是“胡言”或者“乱言”,不确定的事,所以我不做判断,只把两个平行世界说给大伙听。

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在世界A里:

马健回国,正好是1996年奥运会前,国家队正在备战。

他觉得自己打过NCAA,打国家队肯定没问题。

于是,他去问了当时的新任主教练宫鲁鸣,后者答应帮他往上报名。

申请到了司长那,马健兴高采烈地跑过去,司长说了句“没问题。”

申请又到了局长那,结果局长跟马健说“小马啊,司长不让你打球啊,觉得你不好管。”

于是,马健无球可打。

之后,一股怨气在马健心里憋了多年,在他辗转奥神队,上海队之后,悄然退役,成了一名解说。

看到中国篮球不行的时候,他甚至会说

“当时我21,22岁吧,我看到当时所有的司长就已经开始戴劳力士了。我觉得篮球的输球不是一个协会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俱乐部的问题,是所有人都有问题,中国篮球是大家的问题,体系问题。”

对于当年的事,有记者去问当事者之一的宫鲁鸣,得到后者答复

“有证据就拿出来,他凭什么只用嘴说。”

有一次,马健和主持人于嘉发生了争执,于嘉气急败坏地说他

“准备欧锦赛,不由得想起些陈年往事:当年全运会表现优异的河北缘何进不了甲A?北京首钢当年的梦幻阵容为何输沈部输吉林以致要去保级?至于奥神的故事,更是本陈年老账;及至姚明走后那年上海的背字—人在做,天在看。为何您现在到哪儿都碰壁,难道光是体制问题?”

马健气不过,两人在网上骂了起来。

最后,马健以一句“92年我独闯美国的困难经历相信很多同行的人都不能体会到的,所以请不要用你没有大脑的嘴去侮辱我的智慧,大家晚安!”作为结尾。

报国无门,郁郁寡欢,一生武艺无处施展,是这个世界的马健。

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好了,我接着说另一个世界。

在世界B里:

1996年前,马健回国。

他去找了国家队领导,但是领导看了看球员名单:巩晓彬,孙军,刘玉栋......

对不起,人已经满了。

每个球员都很强,都是从各个队选上来的精英。

于是马健暂时没有球打,不过没关系,后来他在职业联赛里面打上了球。

1999年,马健被选入中国篮球北方明星队。

一直打到2001年,马健退役。

有一次,马健和主持人于嘉发生了争执,如果于嘉说的属实,那么.....

——全运会表现优异的河北进不了甲A,跟马健有关。

——北京首钢当年的梦幻阵容为何输沈部输吉林以致要去保级,跟马健有关。

——奥神的故事,陈年老账,跟马健有关。

——姚明走后,上海队的不顺,也跟马健有关。

因为得罪人多,于是马健在篮球圈内处处碰壁。

这是世界B的马健。

再说一句,我的笔名是“诚言”,不是“胡言”或者“乱言”,不确定的事,所以我不做判断。

知情的人,可以说说。

最后,照惯例,我讲一个私人的事情。

2019年男篮世界杯失利,马健义愤填膺,炮轰中国篮球,细节没做好。

1.为什么小个儿发接外球,而大个儿在场地里接球最安全?

“因为按照常规发边线球,通常5号位接球是最安全,因为防守五号位的人也都是相应高大队员,脚步移动较慢,界外球配合第一要素是先把球发进场里,最忌讳的是失误。”

2.为什么中国队就是抢不到篮板?

篮板70-80%靠的是积极态度,其余是顶人,判断球的路线方向,对抗及被对抗的关系,及捡篮板,所以看看我们缺少了什么就清楚了。”

很耐心,也有他这么多年的篮球经验,和道理。

联想到他以前说过的,美国篮球哪些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

“他们不喜欢看你漫无目标的投着三分,他们更喜欢的,是看你在篮下投着空心先把自己的手型固定。”

“他们的执教理念,不是让你无目的的跑快攻,而是更耐心的教你怎么更好地利用场地的空间。挡拆不只是告诉你形式,而是先告诉你为什么要把掩护打在三分线以内1.5米的距离,掩护为什么都通常是大给小去掩护等等等等。这些正确的理念、细节天天都在球场上被演练。”

经历坎坷的马健算是“中国篮球名宿”吗?

细节,都是细节。

但明显中国现在的篮球,缺少这种细节。

还有勇气。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球迷回想起中国篮球名宿,是否会出现马健的身影。

回到1992年奥运会。

他知道有人不让他去美国,要“永久除名”。

此前没有中国人在美国联赛打球,宋涛被选中过,但可惜没去成。

马健去了,他就是第一。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在美国和黑人白人较量的人。

但我确信,比赛之后,那个叫做马健的23岁小伙子,打包好行李,头也不回地踏上去往美国的飞机。

他,没有后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