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的家國情懷⑮黨風監督戰線的“拼命三郎”

本期人物:蔣人慶

人物簡介:蔣人慶,男,1979年8月出生於廣西桂林市的灌陽縣。2002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入職海淀區史志辦。2006年調入海淀區紀委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獲得北京市奧運監督先進個人、首都環境保護先進個人等榮譽,兩次榮立公務員三等功。

纪检人的家国情怀⑮党风监督战线的“拼命三郎”

在前不久北京市紀檢監察系統組織的籃球比賽中,海淀區紀委監委代表隊中有一位隊員很引人注目。他個子並不高、身形也並不強壯,但在場上始終鬥志昂揚、奮不顧身,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帶著一股“拼命三郎”的勁頭。

“嘿,這人可真拼。”大家紛紛為他點贊。再一打聽,他就是海淀區紀委監委黨風監督室副主任蔣人慶,被譽為海淀區黨風監督領域的“拼命三郎”。正是因為這股不服輸、敢拼搏的精神,讓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稱讚,並先後獲得“北京市奧運監督先進個人”、“首都環境保護先進個人”等十多項榮譽稱號,兩次榮立公務員三等功。

纪检人的家国情怀⑮党风监督战线的“拼命三郎”

拼,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精神風貌。蔣人慶學習上很拼、工作上敢拼。追根溯源,與他生長在農村、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好品質密不可分;與他參加工作後嚴格要求自己、在不同的崗位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高度契合;更體現了他對紀檢監察事業發自肺腑的熱愛,對身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這一光榮使命的珍惜珍重。

蔣人慶的老家在廣西灌陽縣一個偏僻的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即使再辛苦也一直供他念書、學知識。他從小就特別體諒父母的不容易,早早就學會了放牛、砍柴、種地等活計。一次,當地發大水沖垮了水渠,他參加了生產隊組織的疏通渠道的集體活動,幹活特別賣力。伯父看了很心疼,勸他說:“別太使勁,小心把腰扭傷了。”他沒有停歇,鉚著勁和大夥一起把活幹完。

2002年,蔣人慶從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海淀區史志辦工作,曾配合單位一名副主任編輯海淀年鑑。這名分管領導不但對海淀的區情特別熟悉,而且工作上總是精益求精,在編年鑑時對涉及的每個數字都要求核實得清楚明白。“這種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對區情的掌握讓我受益匪淺。”蔣人慶回憶說。

2006年,蔣人慶調入海淀區紀委,先在執法監察室工作,後又調整到黨風室,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愛學習、愛鑽研的勁頭在黨風監督的崗位派上了大用場。他常說,“黨風室作為全區監督工作的統籌部門,工作水平好壞體現的是區紀委監委的形象,甚至是區委區政府的水平,必須站位高、定位準、數據實。”為此,他堅持“先學一步、先領悟一步”,一有空就讀文件、學文件,學習新精神新舉措,點點滴滴做好積累。

今年,為了指導區裡各單位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黨風室決定彙編一本作風建設方面的小冊子。然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具體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散見在各個文件中,室裡的一些年輕人覺得無從下手。這時,蔣人慶嘿嘿一笑,用他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沒事,好弄!”他打開保密櫃,在一堆看似雜亂的文件材料中,迅速找出了幾十份文件,還津津有味地給大家介紹各個文件的出臺背景和主要內容。有了蔣人慶提供的這個“寶庫”,大家很快理順了思路,順利編好了小冊子。

海淀區黨風室面廣、事多、活雜,來自不同領域的任務非常繁重,但蔣人慶常說:“我們有好的領導班子,有幹事創業的平臺,一定要珍惜,把工作做好。”帶著這樣的信念和榮譽感,他始終高標準、嚴要求,對手頭的工作從不應付了事,不管是起草方案、撰寫報告,還是報送信息、督查事項,他都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做好。

2018年,中央紀委對深化“三轉”、開展好監督檢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為破解監督難題,蔣人慶按照委領導指示,提出了海淀區18個專項監督檢查工作指導方案,既緊扣中央、市委要求,又緊密結合海淀實際,監督檢查工作受到市紀委、區委領導高度認可。那一段時間,他用咖啡陪伴沉悶思考的過程,在一摞摞文件材料中搜集整理,每一頁都細細密密做了標記和註解。每一項看似簡單的督查方案和措施背後,都凝聚著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今年6月,正值酷暑,也是中央督導海淀區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工作的關鍵時刻。蔣人慶在委領導和部門主任的帶領下,主動承擔了室內重要任務,與同志們一起加班加點工作。即使身患腸炎,他也不忍心休息,在醫院輸了一瓶液就回到單位。室裡的同事看他捂著肚子、臉色蒼白,就勸他趕緊回家休息。他手一擺,說:“沒事,我身體壯得像頭牛,還能堅持。”說罷,他又埋頭核對起“掃黑”臺賬來。他的這份堅持也感染了大夥,激勵大家更加細緻、認真,圓滿地完成了迎檢準備工作 。

蔣人慶看似外表粗獷,其實是一個粗中有細的大暖男。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他總是樂於助人。在黨風室,苦活累活重活,他都爭先幹,像一位老大哥一樣照顧著年輕同事。他也極樂意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對大家的請教求助總是傾囊相授。因答疑解惑有耐心、指導工作細緻深入,得到基層單位同志們的一致好評。提起區紀委監委黨風監督室這位“拼命三郎”,大夥不由得豎起大拇指。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麗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