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聚焦馬鑾灣新城徵拆收儲一線的“拼命三郎”

馬鑾灣新城徵拆收儲全線發力,發展引擎再度提速

5月13日,隨著最後一根菸囪應聲倒下,馬鑾灣醫院用地紅線範圍內廠房及民房全部拆除完畢。僅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這個需徵地160畝、拆遷約4.5萬平方米的項目就實現全部交地、完成各項徵遷前期手續,全面鋪開建設。

這是馬鑾灣新城破解徵遷難題、保障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袁舒琪 通訊員 馬藍紫 圖/記者張奇輝)“徵收難,拆遷難”,這可能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在馬鑾灣新城火熱的建設一線,馬上就辦、主動作為、聚智創新最終迸發出噴薄的合力:在前階段大規模交地的基礎上,近期新城徵地收儲數據“一天一變”,一片片工地破土動工,重點項目徵拆不斷取得突破,難點瓶頸加速攻克;土地收儲工作在去年登上全市交地量榜首之後,今年前4個月交地1.71平方公里,已完成年度任務過半;土頭垃圾管控和遏制“兩違”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實施,成績斐然。

不破不立,曉喻新生。在這片土地上,一座國際化智慧生態海灣新城即將拔地而起,這裡將成為廈門最具爆發力的經濟增長點。馬鑾灣新城開發建設總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徵拆收儲全線發力,各項民生工程陸續投建,新城面貌日新月異,發展引擎正再度提速。希望更多市民攜手融入,與新城建設同呼吸、共成長,迎接新城振翅蝶變,共享發展成果,擁抱嶄新的未來和更加美好的生活。

今天,本報聚焦三位奔走於馬鑾灣新城徵拆收儲一線的“拼命三郎”,讓他們來講講新城徵拆工作與土地保障的經驗與故事。

三個“不能等”

破解徵拆難題

聚焦马銮湾新城征拆收储一线的“拼命三郎”

名片

張江濤海滄區東孚街道副調研員

他是新城徵遷一線的“老將”,主動作為,善於作為,敢於作為,為新城多個重點項目保駕護航,經手徵收用地達5000多畝。

聚焦马銮湾新城征拆收储一线的“拼命三郎”

張江濤(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張江濤已經是徵遷戰線上的“老將”了。馬鑾灣生態修復工程、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初中部、軌道2號線馬鑾灣西站、海滄新陽居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期項目等眾多外界耳熟能詳的徵拆項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經他之手徵收的用地達到了5000多畝,許多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難題,經他協調後都迎刃而解。

大家都說,張江濤搞徵地拆遷“很有一套”。這“一套”,在張江濤自己看來,就是“不能等”的信念――這是他分秒必爭幹徵遷的力量來源。

第一個“不能等”,就是對老百姓的意向不能幹等。張江濤深知,群眾工作沒有捷徑,而是要主動作為、主動出擊。在市、區指揮部的推動下,他把包村幹部、徵拆公司人員、村居負責人組成一個工作團隊,在徵收工作中實現責任到人、任務到人,並掛圖作戰倒排時間,緊盯進度。白天晚上連軸轉,平日週末接著幹,不分晴天和雨天。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所有徵拆幹部不僅發動村裡的黨員幹部、老人協會挨家挨戶做思想動員,還帶領部分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走出去,親身感受市、區其他拆遷項目給群眾帶來的變化和實惠,使每一個徵遷戶既理解政府的決策,也對今後的生活抱有良好的心理預期。

第二個“不能等”,是徵收工作與項目建設之間的銜接“不能等”。在張江濤看來,徵地拆遷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簡單地拆一幢房屋、掃幾棵青苗。一個項目的推進,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要善於作為、創新方法。在馬鑾灣醫院及海滄新陽居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期等項目的徵拆工作中,張江濤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並使用了徵拆與項目推進交替並行的交叉作業法:一邊關注施工單位土方進程,一邊與徵遷戶商談徵拆補償;一面緊盯街道拆遷公告發布,一面與業主對接手續辦理。最終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拿下”馬鑾灣醫院這個21億元項目的徵地,為項目設計爭取了大量時間。交叉作業法、循環化解問題機制和“以拆遷戶帶動拆遷戶”等多種創新模式,堅實地構築起“快推進、少強拆、零上訪”的和諧徵拆局面。

第三個“不能等”,是“徵收中各環節對接銜接也不能等。”張江濤告訴記者,要想徵得快,各個環節都要有提前量,要緊盯各環節的對接銜接,把流程時間縮到最小,從而加快徵拆交地速度。如馬鑾灣醫院項目,在項目農轉用未辦理之前,他與團隊中的徵拆幹部就說服百姓主動清理魚塘,騰地交地近50畝,使整個項目較快形成形象,讓老百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果,也為下一步的徵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個個地塊轉戰,一個個項目突破,張江濤就這樣找到了破解難題的“金鑰匙”。他告訴記者,下一階段,東孚街道將重點攻堅廈門一中海滄校區初中部周邊地塊的收儲工作,確保學校開學前完成任務。

馬上就辦

刷新“集美速度”

聚焦马銮湾新城征拆收储一线的“拼命三郎”

名片

林毅集美區馬鑾灣新城建設指揮部項目規劃建設處處長

他擁有馬上就辦、不折不扣的執行力,新城集美片區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徵地任務,不斷刷新的“集美速度”背後,有他無悔的付出。

聚焦马銮湾新城征拆收储一线的“拼命三郎”

林毅(右)在工地現場。

剛在椅子上坐下接受記者採訪,林毅的手機微信提示音又響了――項目徵拆方面又有需要協調的問題,他趕緊把信息回了過去。住宅集團馬鑾灣新城代建項目部項目經理劉煌城,是林毅聯繫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之一,他說:“執行力強、主動作為是林毅最大的特點,向他提請需要協調的問題,他無一例外馬上就辦,能當天解決的就絕對不過夜,能附帶解決的也主動承擔。”

這樣的高執行力,是林毅及集美區馬鑾灣新城建設指揮部一貫的工作風格,從徵拆成果上就可見一斑:連續兩年徵收任務超額完成,從新城開發算起,整個集美片區徵收完成量超過15000畝,這個數字放在全市都是絕對的“大體量”,而9個多月交地逾萬畝的“集美速度”,更是刷新了新城徵地紀錄。

問起這些成績背後的秘訣,林毅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都是借鑑前人的好做法”。在他看來,第一個抵達徵拆現場的絕不應該是挖掘機,而是笑容可掬的“說客”――徵地先徵心,想要老百姓打心底同意認可徵收工作,重點還是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徵收能帶來的實惠,明白犧牲小家為大家,讓出土地是為了讓這片土地更美麗。

作為當地人的林毅,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以身作則,花大量時間熟讀各種相關法規、片區近期及遠景的重要規劃,再在與老百姓溝通的過程中,用通俗的語言耐心地向老百姓解釋說明,讓徵遷戶瞭解被徵收土地未來能在片區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價值,甚至可以反哺徵遷戶,滿足他們對醫療、教育、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的需求,讓他們共享發展的成果。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林毅還一直把工作重點放在解決徵遷戶的民生保障上,通過農村汙水處理等民生工程,以實際行動打動群眾。目前,通過土地保障,已有效保證了蔡林小學、海歸子女學校、西濱泵站、蔡林路、蔡林中路、光明路等省市重點項目的工程進展,加上完工的蔡林東路、嶼仔尾東路等,集美起步區開發建設已全面拉開態勢。看著片區面貌日新月異,徵遷戶心中的願景正一步步實現,林毅心中有滿滿的成就感。

林毅是來自發改系統的掛職幹部,這樣的背景賦予了他更高的站位與視野。他說,今年,自己將繼續發揮掛職黨員的帶頭推動作用,不僅確保集美片區全面交地,還將重點攻堅推動“廈化片區”徵拆工作,研究工業企業用地徵收方法,全力突破,保障濱北中學、濱北幼兒園、軌道1號線等公建項目及市政道路的建設需求。

駐點一線

算好片區“平衡賬”

聚焦马銮湾新城征拆收储一线的“拼命三郎”

名片

陳元廈門市土地開發總公司海滄、集美轄區業主項目管理部組長

他是土地收儲試點探索的先行者,是土地開發和資金平衡的“精算師”。他和他的團隊勠力同心,奪下去年全市各大片區收儲量第一的桂冠。

聚焦马銮湾新城征拆收储一线的“拼命三郎”

陳元(左)和同事商討土地收儲事宜。

見到陳元,是在馬鑾灣新城開發建設總指揮部的辦公室裡――作為市土地開發總公司海滄、集美轄區業主項目管理部的負責人,他與管理部其他成員一起進駐到一線工作,已經半年有餘了。該項目部是市土總2017年下半年建立重大片區、重大項目業主項目管理部服務工作機制之後,派駐我市各新城片區指揮部的第一個業主項目管理部。

是試點,更是工作機制上的探索。可喜的是,這樣的工作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去年,馬鑾灣新城土地收儲量達到10.36平方公里,在全市各大片區中位居第一,有力保障了馬鑾灣醫院、蔡林小學、灌前立交等數百個建設項目的順利落地和全面推進。

陳元深諳試點取得成功的原因。他說,市土總派駐專業的土地收儲及項目管理團隊進駐馬鑾灣指揮部,最明顯的優點就是能做到深入片區項目現場協調服務,實現承上啟下的作用。拿最簡單的項目報批工作來說,從前代建方也許只為了蓋個章,就要奔波至島內,光往返路程就浪費了不少時間。如今,市土總通過流程再造和充分授權,由項目部全權負責片區項目在用地保障、管理及開發建設過程涉及文件資料、合同協議、款項撥付等審核審批手續,做到“一線的問題在一線消化,重大的問題共同研究協調”,極大加快了用地收儲進度。此外,進駐到一線還有助於他們直接在現場瞭解項目情況,對於撥付項目資金等問題能夠更準確地進行審核,也能第一時間對項目質量進行監督。

作為片區開發用地的“管家”,陳元和他的團隊還著力協助馬鑾灣新城算好“平衡賬”,貫徹資金平衡測算在片區開發中的主導作用,把平穩測算落實到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管理,實現片區投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配合指揮部和職能部門,使土地儲備開發與城區功能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相結合,服務重點建設產業調整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土地一級開發後形成的“淨地”出讓所得收益全額上繳市財政專戶,保證財政集聚財力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有著專業土地收儲經驗的市土總項目部,還能發揮“智囊團”的作用。陳元告訴記者,項目部通過“一盤棋”對項目進行精細化梳理,配合重點工程的建設時序,制訂相應的收儲計劃,並倒排工作時序、梳理工作中急難險重的節點或者瓶頸,編制“問題清單”,協助指揮部、屬地政府、參建單位共同推動問題的消化解決。針對片區項目建設、徵拆中的具體問題,項目部憑藉自身的經驗,也能提供有借鑑意義的意見。例如,村裡的祖宅要徵拆,但有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共有產權人,要如何協調解決?區裡負責出資建設安置房,但資金流轉上存在問題,如何協調財政先行墊付?陳元參照其他區的先例,一一幫助各相關單位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