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外嫁女不能祭祖,甚至不能拜祭父母?為什麼有這說法

農村裡有種說法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是古時對女性的規範。

也就是女兒一旦嫁人那就是夫家的人,而以後回孃家只是看望親人,當作親戚看待。

因而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認為孃家的事跟出嫁女並沒太大關聯,從而排斥出嫁女回孃家上墳。

有人说外嫁女不能祭祖,甚至不能拜祭父母?为什么有这说法

甚至在農村裡還有句老話說“閨女上墳,孃家無人”,意思是閨女回孃家上墳表示孃家沒有後人,沒有辦法只能讓閨女代替。

都知道祭祖上墳是農村家族的大事,都看得比較重,搞得隆重代表一個家族人丁興旺發達。

這就從某種程度上讓人感覺閨女去上墳了,反而丟了孃家人的臉面。

因此這些觀念,就形成了出嫁女不能回孃家上墳的風俗,那是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呢?

有人说外嫁女不能祭祖,甚至不能拜祭父母?为什么有这说法

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閨女顧孃家,兩頭都不發”,意思是出嫁女如果孃家和婆家都要兼顧的話,兩個家庭都不興旺。

要知道古時傳統家庭,婆婆的權力很大,兒媳往往只能順從,因而看到兒媳總是往婆婆家送東西也好,幫襯也罷,肯定會遭到婆婆的責罵,從而導致婆媳關係惡化,家庭不和睦又何談興旺呢?

而古時上墳祭祖那可是大事,如果兒媳反而去操持孃家的祭祖活動,勢必影響到自家上墳儀式正常舉行,這樣婆媳必然起爭執,久而久之家庭矛盾不斷。

所以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說孃家人不允許出嫁女回家上墳,原則上是為了女兒好,還是有點道理的。

但是到了今天,農村生活環境和人民觀念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習俗就沒有保留的必要了。

而且有些習俗還分地域。

比如在廣東客家人的風俗裡,家族中嫁出去的女兒,有一個專門的詞語:“五姑”。

不管是本家族中有紅白喜事,還是清明祭祖,那是一定得通知五姑,最好五姑能帶上丈夫和子女,屆時到場的。

這是家族認可血脈,認可子孫後代的表現!

外嫁女只要能夠處理好兩邊的關係,回孃家祭祖無可厚非,這也是出嫁女表達對祖輩的思念和尊重之情的方式,應該要歡迎。

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