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電視劇裡談允賢與明代宗的初戀片段,極大的滿足了觀眾對古典言情劇的美好想象。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其中還有一段關於談允賢的感情戲,談允賢在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兄弟之間徘徊不定,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與談允賢一起被俘,流落於異族部落,當時瓦剌首領也先也被她的美貌與智慧所吸引,但談允賢拒絕了也先的追求,三年後也先將明英宗放回明朝,回來皇位沒有了,地位很尷尬。弟弟朱祁鈺不肯讓位,兄弟反目成仇,遂下旨將明英宗圈禁,談允賢被關在宮中,至此,談允賢意識到,一直默默守候在身邊的英宗才是她的真愛,電視劇裡甚至還將談允賢附會為明代宗朱祁鈺的杭皇后。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幾段感情戲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愛情故事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因為談允賢與朱祁鎮、朱祁鈺並不是一個年代的人。

談允賢 ,生於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朱祁鈺已於四年前駕崩,朱祁鎮也年滿35歲。四年後,朱祁鎮駕崩,此時談允賢不到4歲,所以談允賢不可能與他們兄弟有什麼關係。

談允賢的社交交往圈從來沒有超出江南地區,也未曾入宮給皇室女眷看病,所以她不可能有見到明朝皇帝的機會,更不可能與瓦剌首領也先發生感情戲。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澄清歷史真相後,我要濃墨重彩介紹這位古代女醫的成長曆程了。

一、大膽建議,傳承家傳醫學

談家世代居住於南直隸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這個家族學醫開始於談允賢的曾祖父。

她的曾祖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讀書人,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官至文林郎、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入贅到本地“醫學世家”黃遇仙的家中,做了上門女婿。因而 談允賢的祖父能夠得到家傳醫學,成為當地的名醫。

談允賢的祖父談復醫術高超,妙手仁心,為貧苦百姓施醫舍藥,分文不取,使得自己常常手頭緊張,食不果腹。這位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者得到了當地人們的高度讚揚。事蹟被《無錫金匱縣誌》記載下來以供後人傳送。

他是集“醫者”與“儒士”兩個身份於一體的儒醫。

醫者,在我國古代社會,被視為卑賤的行業之一,中國有一句老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代以後,醫者的身份普遍為儒家知識分子所接受並推崇。宋代名相范仲淹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到了明代,“懸壺濟世”,成為文人儒士的又一熱門行業,醫者的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談允賢在《女醫雜言》自序中說談復“兼以醫鳴”,意思是說自家是儒醫世家,有良好的醫學家世和儒學文化背景。

談復生有兩個兒子,即談經和談綱,談允賢是談綱之女。

談綱於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中進士,歷任南京刑部主事,萊州郡守等職。刑部主事是正六品,級別比現在的副廳級略低。萊州郡守是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市長,他是一位文職官員,沒有參加過任何戰爭。

《女醫•明妃傳》裡把他描述為一名大明軍隊的將領,率領部隊出征瓦剌軍隊,後來戰敗,談家滿門獲罪,被捕下獄,這個與事實是不符的。

他們兄弟倆都熱衷於官宦仕途,基本上放棄了醫學,談氏家傳醫學有斷續香火的危險。

對於談復而言,可謂憂喜交加,喜的是兩個兒子都做了官,可以光宗耀祖,憂的是談家醫學,沒有人來繼承,將斷送在他手上,這成為談復的一塊心病。

談允賢不到10歲的時候,已經表現出十分的聰慧,女紅方面的工作如紡織、縫紉、刺繡、剪花樣樣精通,同時,文思敏捷已能識文斷字,學習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書籍,以及《女誡》、《女論語》等女性教育書籍。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祖母茹氏發現了孫女的聰慧,認為她在學醫醫術方面,應該也有天賦。讓她放棄女紅而改為學習醫術,讓她來做談家醫學的傳承者。

這一建議非常大膽,一是當時人們都有“家傳絕技,獨孤一枝。傳內不傳外,傳兒不傳女”的思想,二是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女性地位低,學醫的女性名聲更不好,有三姑六婆的貶稱。讓談允賢學醫,有可能影響她一生。

經過幾次家庭討論後,茹氏的建議得到全家人的支持,至此,談允賢開始攻讀《難經》《脈訣》等各種醫學典籍,這是她醫學人生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女醫•明妃傳》裡談允賢有兩次學醫的經歷,一次是在獄中。碰到運用土方治病的高手羅大娘,羅大娘以指甲、蚯蚓等汙穢之物製成藥方,給病人服用之後就大有成效,談允賢於是向羅大娘學習看病救人的本事,羅大娘也教給她一些不少治病土方。二是跟著王道士學醫。為跟他學醫,談允賢在雨中跪了一夜。 王道士時還給她出了難題——抓蛇拜師,沒有想到談允賢軒真的抓到了蛇,王道士為她的誠心所感動,於是收她為徒。

這是電視劇中設計的故事情節,而在現實中,由於當時保守的社會風尚,女性不能隨便拋頭露面,女性很少能通過拜師或上學的方式獲得醫學知識,大多數只能接受家族醫學教育,談允賢也不能例外,她的醫學知識的主要傳授者就是祖母茹氏。

這裡簡單提提她的祖母茹氏,她是一位醫術精湛的女醫。她經常在閒暇時,跟談允賢講解醫書大意,並在診治婦人病時,讓談允賢旁觀,以增長見聞,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談允賢逐漸從“不知其言之善”的階段,到“已知其言之善而未嘗有所試”的階段,即對中醫學的理論和知識有了深入的瞭解,但還沒有臨床實踐,親自給人治病。

茹氏在去世前,將自己積累的醫學經驗、家傳秘方以及醫療用具全都交給了談允賢,希望她能夠將談家醫學繼承和發展下去。談家超越封建禮數,讓女兒身的談允賢來傳承談家醫學,這在古代確實是一大傳奇。

二、以身試藥,豐富臨床經驗

長年累月的學習,談允賢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但遲遲沒有進行醫療實踐,後來是在她婚後患病時,以身試藥為以及為自己四個患病的孩子治病,積累了寶貴的醫學臨床實驗。

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歷史上的談允賢到了及笄之年,即15歲。這一年她嫁給了一位楊姓男子,故又稱“楊談允賢”。婚後小兩口相敬如賓,日子過得甜甜蜜蜜,然而她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惱人的疾病給毀了。談允賢患病後成了病秧子,精神萎靡,神思渙散,經常頭昏眼花,心悸氣短。換成其他人,人生也許就落在這個病上了,但是熟讀醫書的談允賢卻深知歷史上“久病成良醫”的例子不在少數。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春秋時期史學名著《左傳》說“三折肱知為良醫”,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中也說了“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胳膊折斷多次,他經過反覆治療可以熟知病理藥性,成為好醫生。談允賢苦中作樂,依舊很樂觀,把得病當做一次實踐醫學的寶貴機會,結合所學理論和自己的病情來用藥揣摩。

她先自我診斷,親手配藥,仔細體會各種藥物的性質、氣味和功能,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奇蹟出現了,談允賢不但病情好轉,身體逐漸康復,而且醫術精進不少,對於自我保養也越來越重視,她的侄孫談修說“祖姑楊人,壽終九十有六。”也就是說,談允賢活了96歲,經歷了明朝英宗、代宗、憲宗、武宗、世宗五朝。

古代人平均壽命很低,像談允賢這樣的高壽在古代社會相當罕見,這也反映出她深諳中醫養生之道。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談允賢育有三女一子,四個子女小時候身體都不太好,有了以身試藥的經歷後,談允賢積累了一些醫學經驗,也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古話說“醫者不能自醫”,意思是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醫者容易受主觀影響,帶進感情因素,失去客觀、冷靜、理智的態度,然而憑藉經驗和自信,談允賢很好地處理了這種感情因素,四個子女病情的醫治,從診斷、開藥、配藥到煎藥各個環節,均由她一手操辦。不但醫治好了子女的病,而且醫術突飛猛進。

三,懸壺濟世,走上職業女醫之路

她通過以身試藥以及為四個子女治病,積累了豐富而成功的經驗,已經可以獨立行醫,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女性在學醫道路上不僅要面臨重重的困難和阻礙,還要面對封建世俗觀念的衝擊。

女醫制度的開創遠早於明代,漢代已有專門醫治婦女病的女醫,民間與醫術高明者也常常被徵召擔任宮廷女醫。

在明代,禮教森嚴,女子從醫容易被世人議論為“三姑六婆”,名聲不雅。可是談允賢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杏林的傳奇,就在於她敢於突破這一禁忌,掛牌行醫。可見在當時的背景下她有多麼大的勇氣。

歷代醫者一直有“女病難醫”“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的說法,這並不是說婦科疾病有多難治,而是說在“男女有別,非禮勿視”的觀念影響下,古代多數婦女不願意在男醫生面前大方就診,女病人與男醫生很難溝通,中醫四診法“望、聞、問、切”也完全用不上。如望診男醫生仔細觀察女病人的面目,口、鼻、舌,四肢就很容易引起誤會,發生醫患糾紛,倘若女性身體有隱疾呢?估計只能等待死亡。

身為一名女醫,談允賢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能理解女病人的痛苦與無奈。

談允賢是一位婦科專家,擅長婦科病的診治。她診治案例涉及習慣性流產、月經不調、女人血崩、不孕等病症。她為人平和,掛牌行醫後,熟識的女病人絡繹而來,找她看病,往往藥到病除,收穫奇效,談允賢救人無數,在當地享有盛譽,後來凡是當地女子得病者,以邀請到談允賢看病為榮。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談允賢對中醫針灸療法的運用也十分嫻熟,她運用針灸法治療洩瀉、嘔吐、嗝氣、不孕症、腹中結塊等都有奇效。

有一次,一位19歲的女子頸部患有惡瘡,久治不愈,十分痛苦。談允賢接診後,採用針灸療法,在頸部兩側翳風、肩井、天井、肘尖等穴位,讓膿流出來,並將“膿根”及病灶中壞死的組織剔除,惡瘡很快痊癒。

她還接診過一位被誤診過的富家女子,這位女子在12歲患病,小腹丹田有結塊,請醫治療,當時醫生診斷是肚癰,就做了一個外科手術,手術後,然而女子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開刀創口七年膿水不幹,18歲時頸部、腰部皆生腫塊,後來她找到談允賢治療,她仔細診斷後,認為女子得的並不是肚癰,而是“纏腰癘”,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淋巴結核。

確診後,談允賢針灸12處穴位,女子頸部、腰部腫塊漸漸消失,經過一段時間針灸療法後,女子誤開刀的創口也不再流膿水,逐漸癒合,這兩個都是談允賢針灸療法非常成功的案例,其中的治療經驗和方法值得後世研究參考。

明武宗正德五年,談允賢年屆五十,此時她已功成名就,享譽江南,人稱她為“女中盧扁”,盧扁,即戰國時名醫扁鵲,因為家住盧國,所以人稱“盧扁”。

孔夫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談允賢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也就活得更明白、更灑脫、更從容了。她要發揚談家醫學,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自己的經驗總結成書傳給後人,於是她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編撰成書,名曰《女醫雜言》。

這本書由談允賢的兒子楊濂抄寫,於正德六年(1511年)首次出版,在江南地區引起很大反響。

據鄭金生先生考證,談允賢的《女醫雜言》 是我國醫案發展史上較早成書的醫案專著之一,真正成書早於《女醫雜言》的只有南宋許叔微《傷寒九十論》和元代朱丹溪的醫案。

而且與此前後眾多的醫案著作相比,《女醫雜言》是極少數的專門研討婦科的醫案書之一。漢代的義妁、晉代的鮑姑、北宋的張小娘子與談允賢並稱為古代四大女醫,她們也曾名噪一時,甚至被聘為皇室的家庭醫生,但她們都沒有著作傳世,這也是談允賢的又一傳奇之處。

四、寂寞身後,歷史終歸不被遺忘

談允賢在宮廷中開創了女醫制度,又在民間設立醫館,懸壺濟世,醫治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痛。多年後,明英宗朱祁鎮思念心切,離開皇宮只為尋找談允賢共度餘生。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劇情很美,可惜歷史卻很蒼涼。

談允賢通過行醫積善積德,活到了96歲,然而她的兒子、孫子卻沒有那麼幸運,兒子楊濂早亡,縱使談允賢醫術通神,但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她晚年的第一大變故。接踵而來的是她的孫子楊橋又因株連獲罪而死,遭受接二連三的打擊,談允賢無心行醫,無心著述,晚景生活,有的只是寂寞與淒涼。

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年(1556年),談允賢離開了人世,好在《女醫雜言》流傳於後世,讓人們依稀記得歷史上還有這麼一位傳奇的女醫。

《明妃傳》,一代女醫——談允賢,不能輕易被遺忘

30年後,談允賢的侄孫談修將《女醫雜言》重刊於世。

400年後,中國近代著名的中醫史文獻學家範行準先生髮現了《女醫雜言》。

500年後,歷史題材電視劇《女醫•明妃傳》將談允賢搬上了熒屏。

我國古代的女醫少,有名氣的女醫更少,而有醫學著作留存於世的則是鳳毛麟角,談允賢就屬於這鳳毛麟角。她是專治婦科病的女醫,醫術精湛,遠近聞名,著書立說,一代女醫談允賢和她厚重的醫學人生,終歸不能輕易被歷史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