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這個地方累計實施117個拆遷項目!在建13個安置小區!

在建13個安置小區“零散老舊房,建在馬路旁。村前黑水溝,村後大白楊”,這是曾經蘇北農民群眾住房畫面。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緊抓主題教育契機,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部署要求,以商品房標準建設管理農民安置房,通過“抓黨建、強配置、惠民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農村“鏽帶”變“秀帶”,展現出“舊居變新村,整潔又衛生。安居景區裡,一年四季春”動人畫卷。

黨建引領,耕好基層“責任田”

“我黨齡30年了,鄉親們都很尊重我,所以政府拆遷我要帶個好頭。”南馬廠三聯村老黨員陳兆貴認真地說,在拆遷過程中他帶頭租房,騰出自己家給街道辦作拆遷指揮部。

淮安這個地方累計實施117個拆遷項目!在建13個安置小區!

當前,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建13個安置小區,建築面積190萬平米,預計安置14600餘農戶。在改善群眾住房條件拆遷安置中,該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統籌聯動,在脫貧致富、村務監督、便民服務、勞務輸出、矛盾調解、文體活動方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一村一策”整頓5個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創建“四方掛鉤”幫扶機制,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

“我們輪窯村,目前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20萬,成立了月季花幼教集團,下屬6個幼兒園,解決本地就業300多人;廠房租賃收入每年也很可觀,還成立小區物業公司,保安工資每月都2300多元。每年幫代繳每人290元農保費,看病花費5000元以上的,醫保基礎上再報銷15%,老百姓幸福指數蹭蹭上升。”枚乘街道輪窯村支書張從滿自豪地說。

“口袋有錢,生活更甜”,該區開展“智囊團”進村居、村居“互比互看”、機關部門掛鉤、書記週末講堂等活動,能人帶、帶能人,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通過入股企業、門面房出租、集體土地承包、高炮廣告等方式,多途徑擴大村集體經濟,支部凝聚力進一步彰顯。42個村預計全年村集體收入超3000萬元,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18萬,群眾獲得感提升明顯。

豐富配套,便利村居“生活圈”

“幹革命就要幹到底,立場堅定骨頭硬,黨的旗幟高高舉,建設那社會主義新農村……”70歲張建國大爺,在李集新村鏗鏘有力地唱起了淮劇《共產黨帶領我們向前進》。

李集新村有19幢住宅,共計2065戶,總建築面積約為30萬平方,開窗見綠,出門觀景,周圍設施齊全。綜合服務中心內設便民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周邊有省優質幼兒園、中小學,同時有警務室、衛生室、超市、廣場等,為群眾打造“15分鐘”幸福生活圈。

淮安這個地方累計實施117個拆遷項目!在建13個安置小區!

生活不在別處,便利就在身邊。從2016年以來,全區共實施了117個拆遷項目,完成了缽池山五期、富士康四期等19個安置小區房屋交付工作,共計交付安置房屋12984套,交付安置房面積約128.6萬平米。開展主題教育以來,開發區著力豐富安置房配套,引進北師大建成高級中學,在空港、枚乘、新港開工建設新學校;打造社區養老基地,為老人提供“養、居、醫”一體化服務;加強安置小區農貿市場、體育廣場、社區醫療衛生保健服務中心、未成年教育中心、商業中心等配套建設;督促解決物業對轄區樓道全面粉刷、綠化增補、增加停車位、二次裝潢垃圾清運、違章搭建等600餘件問題,讓群眾物質生活上水平、精神世界受薰陶、安居樂業有保障。

來源:淮安經濟開發區黨群工作部、主題辦

淮安這個地方累計實施117個拆遷項目!在建13個安置小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