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編者按】本研究以玉水寨、白地、俄亞三地東巴文化為例,說明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之間存在著特定的互動關係,基於旅遊開發的不同程度及旅遊展演的類型差異所產生的活態保護效應也不同,而且其互動差異主要與旅遊場域的特殊社會結構、社會群體和發展趨勢有關。同時,“生境一空間一儀式一物一人”的保護機制構建有利於旅遊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活態性,而過度地進行旅遊展演或強調其作用都極易導致文化商業化,良性的互動可維護民族地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與現代民族文化的和諧共贏發展併產生積極的社會示範效應。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白水臺勝景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以納西族東巴文化為例

田裡老師與光映炯老師合撰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隨著保護理論研究的深入,對文化保護的觀念也逐漸轉變並進一步從“靜態”走向“活態”。有大量學者都認為“活態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途徑”。但是,文化所處的生態環境已發生變遷,加之現代化、旅遊開發、文化產業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和影響使得活態保護變得尤為複雜。首先,“活態保護”是與“靜態保護”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其次,認為“活態保護”就是要讓此種文化成為特定民族特定地區大眾生活的一部分①,應重視文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環境,認為活態保護的方法應建立在對遺產真實性的正確認識基礎上。再有,對“活態保護”中保護內涵的理解應是對物、載體、人、生存空間四者的有機保護整體②,“保護”本身包含“保護”與“傳承”的二元關係,保護的核心就是傳承③。此外,還對“活態保護”和“生產性保護”進行了區別,生產性保護強調的是傳統工藝的生產力,而活態保護強調的是傳統工藝的生命力;前者注重經濟價值,而後者還會關注其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甚至民族情感價值④。總之,對活態保護的研究日益清晰突顯併成為文化保護理論領域中的重要內容。

在眾多保護觀點中,大多認為旅遊能起到文化保護的作用,旅遊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選擇,靜態的展示和固化的文化遺產保護並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⑤。在民族旅遊地旅遊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賴於文化旅遊資源這一根本基礎,但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蘊含著危險的保護悖論,即這些旅遊資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而無法避免被利用、被商業化的可能。現已有很多學者對“文化與旅遊”、“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等關係進行了大量的互動研究,但就“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討論相對還很少。

本文選擇了納西族西部方言區的三個相關性案例點:麗江地區玉水寨景區、香格里拉白地和四川木裡俄亞大村。玉水寨景區:“看遺產到古城,看風景到玉龍雪山,看納西文化到玉水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麗江市旅遊標準化試點單位,中國納西文化傳承基地,形成了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旅遊產業整合發展的“玉水寨模式”。白地:“不到白地不算真東巴”,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納西族造紙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迪慶州東巴文化傳習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點,是以吳樹灣村為基地、與村落社區的傳統文化生態相結合的東巴文化保護形式⑥。俄亞大村:“納西古城在麗江,納西古寨在俄亞”,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因納西族東巴文化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卻分別擁有不同的文化積累和旅遊景觀,在旅遊展演及其活態保護效應等多方面存在各種差異和層級,也因各自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旅遊發展現狀對文化保護也形成了相對不同的保護形式。筆者於近年特別是2010年8月、2012年7月、8月,2013年1月、4月,2014年1月,2015年1月多次對三地進行了大量實地調査,希望在對案例點不同的旅遊發展和文化保護的現狀調查基礎上分析旅遊展演和活態保護之間的互動關聯和發展路徑並嘗試獲取更有效的文化保護方式。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俄亞大村(蘇國勝拍攝)

二、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體現

(一)旅遊展演的類型

旅遊展演根據旅遊業開發的不同層次及不同的空間形式而呈現出不同的類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旅遊展演主要是指旅遊場域中藉助特殊的時空舞臺為遊客提供的一種文化表演產品,特別是旅遊展演空間的建構、儀式的身體實踐等展演使文化的傳統空間得以拓展、文化的活態性得以體現。

1、景區型的旅遊展演

麗江玉水寨生態文化旅遊有限公司開發的玉水寨景區現已發展為包括“空間一儀式一主體”的景區式旅遊展演。首先,景區空間是旅遊展演的重要基礎,也是物、人、空間、載體有機文化體系的重要載體。玉水寨景區內建有三疊水瀑布群、玉龍雪山最大的神泉、東巴壁畫廊、玉水緣(丁巴什羅殿)、東巴村、傳統祭祀場、演藝中心、東巴畫壁、東巴古籍文獻列入世界記憶遺產紀念碑、納西族古建築和傳統生活展示場所等。東巴教是一種民間宗教,過去主要存在於交通偏遠的村落,東巴也“不進城”,只能藉助旅遊背景下特定空間的建構來進行文化空間再生產及保護。而空間的神聖化更加強了遊客對東巴文化的認知,1999年的“東巴聖地•麗江之源”及 2011年“東巴教聖地”的旅遊發展目標使景區維護著文化的神聖性。當然,其舞臺空間的建構使東巴文化具有強烈的“舞臺性”,而“舞臺真實性”維持著東巴文化的“旅遊化生存”及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文化的行為實踐及傳承如節日、儀式、藝術等不僅是旅遊展演也是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空間”及“物”靜態地展示了生活場景,節日、儀式等動態地呈現著文化,旅遊展演中的“音聲一行為一交流”機制⑦活態地傳承著文化生活。自2001年開始每年在景區舉行的“東巴法會”已成為“常態化”的儀式。2009年公司還制定了《關於東巴外出法事活動的規定》等相關規章制度,組織玉水寨東巴為民間開展東巴法事服務。2011年始又將儀式傳承固定化,於農歷每月初五舉行一個宗教儀式如祭天、祭自然神等。此外,玉水寨動態傳承與保護東巴文化還特別重視培養年輕東巴、設立原生態東巴文化保護區、資助民間東巴文化傳承活動⑧。2012年,以玉水寨牽頭又進行了東巴學位等級評定工作,2013年舉行了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的“東巴法會”等更推動和加深了滇川地區納西族東巴、達巴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認同。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玉水寨秋景

2、半景區型的文化展演

半景區式的旅遊展演形式介於景區式和非景區式的兩者之間。“白地”雖是虎跳峽景區的組成部分但其活力還停留在“民間”,且保留在以白水泉為核心所構成的村落公共文化空間中,具有“公地”的特點。白地村委會下轄15個自然村,有8個納西族村,其餘有漢族村和彝族村,而白水臺主要體現了納西族的文化特色,距離白水臺最近的四個納西族村,包括波灣、古都、吳樹灣和水甲與它的關係也最為密切。“朝白水”那天,只有波灣村的納西族才能在白水臺進行祭天儀式;第二天,只有吳樹灣村的納西族才能在白水臺泉眼處旁邊先跳起阿卡巴拉舞,其後才是其他村的村民和外來者在附近跳民間舞蹈;古都村的納西族是來白地村的最早先民;水甲村則是鄉政府所在地。白水臺是當地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重要的宗教信仰和儀式場所,是納西文化的重要文化空間,也是重要的旅遊景觀。白水臺景觀主要由白水泉、仙人遺田、求子洞、燒香臺、摩崖詩、仙人遊池、白水河瀑布、阿明洞、野炊塘等景點組成。因此,白水臺空間對當地納西族、當地非納西族也對外來遊客祭拜、遊覽和觀看、觀賞,空間的參與性、交流性與互動性很強,更具有文化、經濟、政治等多重屬性。1985年白地波灣村恢復了傳統的祭天活動至今,2002年白水臺景區歸屬香格里拉天界神川旅業發展有限公司管轄。2006年後被迪慶州旅遊開發投資有限 公司購買,隸屬於下屬的香格里拉虎跳峽旅遊經營有限公司。2013年底又被昆明旅遊投資公司收購。但是,在滇西北旅遊的整體發展框架下白地旅遊業發展明顯受到普達措國家公園、虎跳峽旅遊景區等其它景區的制約。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迪慶東巴文化傳習館的展演

3、非景區型的日常展示

由於交通不便和閉塞的文化生態環境,俄亞大村完好地保留了規模宏大的蜂巢式納西古建築群、淳樸的納西東巴文化、奇特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婚姻習俗。俄亞大村東巴文化特質主要表現在東巴的社會分層、世襲制傳承、家族式儀式分工等方面,與其他納西聚居區明顯不同。由於其獨特的建築和文化,像成丁禮、過年等重要民俗和節日保留著極強的日常性、原生性,俄亞從不為外人所知到逐漸被關注,從早期被學者調査記錄到現在很多散客進入停留,俄亞納西文化已被呈現在旅遊的異時空中。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俄亞大村新年跳舞祈福(蘇國勝拍攝 2013年)

(二)活態保護的類型

文化保護因著旅遊開發和旅遊展演的不同層次而體現出不同的類型,反之也會對旅遊展演產生有效的促進作用。旅遊展演會產生活態保護的正效應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文化的空心化、異質化等。在此,只就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正面互動並根據文化保護的主要社會主體及行動者的不同將其分為不同類型。

1、企業經營-管理的“旅遊化保護”

麗江東巴文化最早走入旅遊舞臺被文化再生產並進入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過程中。特別是麗江市政府的“文化立市”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麗江模式”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玉水寨在麗江旅遊”大玉龍”景區的“三東三玉”⑨的旅遊線路產品與整合營銷中也已是重要的旅遊品牌。玉水寨景區的旅遊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張,公司對東巴文化的保護也逐漸升級,公司先後設立了東巴文化傳承院、麗江東巴文化傳承學校、麗江東巴文化傳承協會新主分會,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東巴文化傳承基地”,各種國家級、省級的榮譽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文化資本,特別是由於有成熟的麗江旅遊場域⑩,玉水寨的經濟資本在政治資本的主導下能有效地轉換為特定的文化資本甚至文化權力進行文化保護,又因此而獲得一定的政治資本繼而使旅遊展演與文化保護產生良性的互動。

玉水寨對東巴文化的保護方式是政府引導下的企業型的模式,“由點及面”進一步形成了“生境一空間一儀式一物一人”的活態文化保護體系,不僅保護文化空間,還保護東巴、東巴儀式,更強調傳承,反哺文化和養護民間。當然,“生境”已包括現代社會文化環境以及圍繞旅遊場域而形成的“旅遊生境”了。這種多元互動的保護不僅反映在東巴文化內在的結構與生活的構建,還具體表現在外在社會層面的文化、經濟、政治等各個領域的互動。

儀式對象的變化、社會環境的變遷使民族文化保護面臨著現代化語境。生產性保護最大限度地搶救、保留、保護和傳承了 “文化碎片”及部分“活態性”;雖難以避免景區發展所帶來的東巴“職業化”問題,但至少解決了東巴們經濟收入的穩定並維護著“知識”的傳承;雖難以避免旅遊市場中的“假東巴”現象的滋生,但玉水寨的產業品牌、社會品牌及社會影響使得它不斷通過哺養、交流、認同、自覺等維護著文化的“舞臺真實性”,在一定意義上避免了東巴的“斷代”。可以說,“旅遊展演”在最大程度上進行著“社會化”的保護和傳承。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2013年東巴會

2、文化團體的村落組織保護

與麗江的多元立體式保護類型不同,白地納西族東巴文化在迪慶的旅遊場域中文化權力很難生成並進行適當表達,對東巴文化的保護力度也就相當有限。與旅遊開發和旅遊發展狀態相對應,白地東巴文化的“活態性”具有很強的“民間性”。2015年3月,由三壩鄉黨委政府主辦,九仙峰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承辦了“第二屆東巴聖地民族文化藝術節”,對納西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但是,雖然在政府主導下被納入“迪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保護體系中,但地方文化權力很有限,文化資本很難轉換為豐厚的經濟資本進行文化再生產並對文化產生保護影響;雖然有公司的經營與開發,但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之間很難發生有效而持續的轉換;雖然有“吳樹灣汝卡東巴文化學校”、“白水臺汝卡東巴學校藝術團”、“迪慶州東巴文化傳習館”和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點”等,但很難轉換成有利的經濟資本,文化保護停留在單向的民間層面。而且,旅遊展演類型極其單一,只有“白水臺”、“祭天儀式”等內容被展示併為少數遊客所知悉,被列為“非遺”的傳統造紙工藝仍主要以“民間”形式進行保護。和志本先後被評為 “雲南省民間美術師”和國家級“納西族手工造傳承人”,但其知識傳承主要是家庭式傳承和保護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旅遊展演與文化保護之間沒有形成特定的“互動”關係,傳統的東巴儀式、東巴經書很少被整理和保護,而玉水寨保存了麗江壩區、塔城等地的東巴經書和東巴儀式,促成了與傳統的“白地派”、"麗江派”不同的現代“玉水寨派”的建構和發明。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白水臺的二月八歡歌

3、 族群的集體記憶式保護

俄亞的東巴文化是“活態存在”的,但東巴人數在逐年減少,不再限於“家族式”的傳承, 儀式的傳承也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俄亞的“祭天”在文革時被迫停止,由於宗教禁忌到現在都還沒有恢復,唯一做過祭天儀式的老東巴也由於年事已高很難再恢復了。近年來,公路的修通特別加強了俄亞與外界的聯繫,2012年至今已有6家小客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麗江打工。傳統村落是有記憶的生命集合體⑪,但俄亞的文化生境在發生著演變,要使文化儘可能的活態存在和保護就應儘量保存下完好的現有文化景觀和記憶場所,留住村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否則將來的建設、開發、保護、發展和發明,可能就難以找回納西的集體記憶。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俄亞跳東巴舞前做準備的東巴(蘇國勝拍攝 2006年)

三、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層次及發展路徑

(一)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層次與成因

文化與旅遊,已是民族旅遊地發展過程中兩個重要的顯性因素,在旅遊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中具有合力作用。文化與旅遊的關係,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發展過程中旅遊對文化的利用、恢復、重構、保護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旅遊發展中文化的變遷與變異、文化的商業化、平面化等,特別是旅遊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關係。為說明旅遊開發中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正面互動及層次關係,嘗試用矩陣圖進行闡釋。橫軸表示的是旅遊推進與旅遊展演的當下呈現,也具有時間上的意義;縱軸表示的是文化的遞進與活態保護與傳承的縱深發展,也有空間上的意義。第一象限說明現代旅遊發展階段中旅遊展演和活態保護互動地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與變遷;第三象限表示的是旅遊業發展之前的階段,是文化自然的自我發展階段。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圖示表明,俄亞位於第三象限,處於旅遊業發展之前,是自發的文化傳承形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未“啟動”,《鄉規民約》已明顯不合時宜。相對地,白地處於旅遊低發展中的困境期,旅遊場域發展不成熟,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受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面臨著諸多困難,對文化的保護力度和措施也相應受到限制,特別是資金方面的問題⑫。而只有當旅遊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或高度發展階段,旅遊展演和活態保護才會走向良性的互動過程,對文化的保護措施才會是全方位的多樣化的並體現出一定“活態性”。處於第一象限的麗江玉水寨所形成的保護模式也不只是“旅遊化保護”,其中也攜帶上了“日常性”的特徵。需要說明的是,“生產性保護”和“旅遊化保護”是文化保護的具體途徑,而“活態保護”更強調“日常生活”與“民間在場”。而且,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良性互動還會對以東巴文化、納西文化為主要內容所形成的旅遊場域中的次級民族旅遊地產生進一步的影響或示範。因此,在眾多社會力量的合力作用下特別要注意東巴文化的保護方向和發展趨勢,在旅遊業開發初期就要將空間構建、展演實踐和社會交流與活態保護的空間保護、活態儀式等緊密結合在一起,當產生了良性互動及循環時將進入互動平衡狀態。否則,若一味地進行旅遊展演或放大旅遊展演的商演作用使文化發生變遷、涵化就會導致文化的商業化甚至空心化,又或一味地封閉性地保護文化使其固化沒有活力都是不可取的。

從上述旅遊展演的不同類型及其活態保護效應尤其是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層級還可以看到,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與“旅遊場域”有關。旅遊展演是旅遊場域中多元資本形式與權力關係互動的具體表現,它反映著不同的社會結構形式、社會群體特徵及社會發展趨勢。

旅遊場域的“小生境”⑬及其成熟度。目前社會結構發展的標誌就是,到處都是旅遊者的目的地,古城、文化、東巴的“旅遊化”加速了現代旅遊業的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旅遊發展和資本積累,麗江旅遊場域在“主一客”的旅遊平臺中締結了廣泛的社會關係,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資本,“文化與旅遊”發展模式下的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社會行動者互動成為其中的顯性影響因素並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相比之下,白地“狹小的”社會文化環境難以形成穩定的旅遊慣習,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政治資本沒有循環式的轉換和實踐,沒有構成成熟的旅遊場域。而麗江旅遊場域的成熟度及其社會影響是最強大的,它一方面促進了社會資本對文化資本的保護和提升,“麗江模式”、“玉水寨模式”同時也刺激著白地、俄亞等地向現代旅遊場域的趨近和社會結構轉型。

旅遊場域中社會權力的中心-邊緣差異。從旅遊展演所承載的空間意義角度看,景區、村落都具有特殊的社會文化意義。景區聚集了多元的政治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及其相應的社會行動群體,擁有旅遊場域的諸多現代性的特有權力,而村落的相對封閉性相應地處於社會文化權力的邊緣,其社會群體的結構特徵依然保留了太多的“鄉村性”。而且,旅遊場域中文化資本的社會行動者受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中主體民族的影響形成了文化權力差異與表達差異,造成了在社會資源聚集、文化再生產能力和政治話語權掌控等多方面的力量懸殊,對文化的旅遊開發程度及文化保護和傳承模式也相應不同。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三壩的活動現場

(二)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互動的發展路徑

為何在玉水寨景區會形成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良性互動,而在其他地區卻處於困境甚至消亡的過程中?文化的保護乃至管理都是一種持續的社會結構性活動,活態保護機制的有效實施需遵循以“人”為核心、重視社會生境下“文化與旅遊”的“保護與管理”雙重發展路徑,且保護為管理積累文化資本,而管理使文化得到保護並將旅遊收入對保護進行再投資以實現良性的互動與循環。

“人”是保護與發展的關鍵。人是主體,保護文化的核心就要保護“人”,保護文化的創造者、享用者和傳承者,甚至需要擱置文化權力的中心-邊緣懸殊,當然在社會生境發生變遷的過程中就需要有現代化的理念和方式。

“遺產”保護。文化是不可複製的。“遺產化”的文化就是重視文化的非經濟價值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價值,同時擺脫“文化遺產=文化產品”的誤區,積極調動社會各行動者的義務和責任,儘量避免因旅遊場域及其權力差異所產生的各種保護難題。東巴繪畫、東巴造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有更廣泛的社會公共保護意識,同時儘量避免外來文化對“資源”的破壞。

空間保護。文化是有一定載體為依託的。不論是景區式的舞臺空間,還是村落的公共空間都需要科學的保護與管理。文化空間是文化活態存在的基石和載體,沒有了空間場所集體記憶也將將空無依存。將傳統文化轉化為旅遊展演可以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如果在文化所屬社區或建構合理並被認同的景區中進行則可以降低商業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淨衝擊”。但是,尤其要注意神聖空間與世俗空間的相對隔離,避免娛樂化對神聖性的剝離。

儀式保護。文化的活態性離不開儀式、節日、藝術、工藝、民俗等內容,特別是對儀式及行為的實踐的重複可以穩定文化的傳承。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要向遊客展示或展演,對“舞臺真實”中後臺、對民間的保護也同樣重要,尤其要尊重文化的禁忌,避免神聖儀式的娛樂化,儘量避免全面商品化。

戰略經營與品牌管理。文化是不能重複生產的。旅遊開發者在一開始就必須具備前瞻眼光,戰略高度來進行旅遊產品的開發、保護與管理,協調文化與旅遊的各種互動關係,或被利用、被保護,或矛盾衝突、和平共存⑭。像俄亞今後的旅遊發展就必須有戰略性旅遊發展思路,必須定位好文化旅遊產品的品牌,既穩定旅遊市場,又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品牌,並將經濟資本轉換為更多的文化資本和文化權力以維護文化與旅遊的互動演進。

組合營銷與控制管理。文化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內容,要使旅遊展演對文化產生保護而且是活態保護效應就要將文化的內容進行組合營銷,而且要和旅遊市場旅遊線路產品進行整合營銷以樹立獨特的旅遊品牌及旅遊形象並控制好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項目、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

跨文化交流與行為管理。旅遊展演體現了人一地、人一人等各種關係,文化展演者和遊客觀賞者的互動,有凝視、有觀賞、有參與、有體驗。靜態的物的展示可採取相應的有效保護措施,而對於動態的展演需要企業加強對儀式行為、旅遊行為及多種行為進行協調和管理,遊客也需要有控制的旅遊體驗,以利於主一客關係,利於人一地、人一人等各種關係的和諧發展。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俄亞 新年祭品(蘇國勝拍攝 2008年)

四、結語:何為“活態”與“活態保護”?

雖然,這三個案例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所有的旅遊展演對文化保護的情況,但具有旅遊文化的擴散效應和示範效應,體現了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社會行動者在不同社會生境中的互動差異,特別從民族文化與旅遊經濟的角度探討了合適的發展路徑,研究中還需要結合政府權力、社區參與、遊客體驗來討論,但在此所要強調的是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正面互動關係,良性的互動探討對於以旅遊而展開的社會結構形式必將是有益的⑮。

在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政府主導型模式中,只要能進入旅遊場域並將經濟資本進行各種良性轉換,只要有效地減少文化商業化和保護靜態化,對文化的良性活態保護就成為可能,且能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選擇。通過旅遊展演所構建起的“生境一空間一儀式一物一人”的活態保護機制可使文化保護更全面、更整體、更立體、更活態。

最後,究竟什麼是“活態”?我們可以肯定,旅遊展演所產生的“活態”保護效應是存在的,但其“活態性”也是相對的,有“展演型”、“混合型”和“日常型”等不同的“活態”類 型,更有“現代化”與“傳統性”的文化存續。文化在不斷變遷或變異的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而“活態保護”離不開特定的背景——社會文化生境及其變遷。東巴文化是一種以宗 教為核心內容的民間文化,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到20世紀50年代初時還是“納西族鄉村精神的母體”⑯,但整個納西文化在社會現代化尤其是旅遊化的影響和刺激下,其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已發生深層次的改變。“活態性”不再是“口傳心授”的形態而是現實存在的文化,原來的傳承方式和生活文化已不再能夠養護現有的東巴文化而需要有現代性的途徑,“傳承人一傳承場 一傳承方式”的三要素也必須在現代社會生境中才能繼續。同時,東巴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因素,旅遊開發和旅遊展演只不過在人類整體社會生活中部分時間和空間尺度上一度成為突顯因素和重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而保護的本身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應是一種手段;對文化的保護目的不再為了“對象”而應為了社會的某種特殊“意義。⑰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新年穿著盛裝前往祭拜山神的俄亞納西婦女(蘇國勝拍攝2013年)

參考文獻:

①楊靜:《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保護的思考—— 兼談對原生態的看法》,鄭州:《美與時代》,2011年第12期。

②趙心愚等:《西南民族地區面具文化與保護利用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③餘繼平:《基於傳承人本體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區為例》,哈爾賓:《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④鄭穎捷:《法律視野下的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活態保護初探》,銀川:《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4 期。

⑤孫九霞:《旅遊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選擇》,北京:《旅遊學刊》,2010年第5期。

⑥和樹榮:《迪慶州三壩吳樹灣傳承東巴文化紀實》,http: //blog.sina.com.cn/s/blog _ 4d28f8160100j6np.html,下載時間:2015年3月10日。

⑦光映炯、黃靜華、光映霞:《旅遊展演•行為實踐 •社會交流——以麗江玉水寨"東巴法會”為例》, 南寧:《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⑧玉水寨網站,網址:http: //www. yushuizhai. com/a- bout/? 8. html,下載時間:2015年3月20日。

⑨"三東四玉”主要是指東巴谷、東巴萬神園、東巴王國和玉水寨、玉峰寺、玉柱擎天。

⑩光映炯:《旅遊場域與東巴藝術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⑪裴攀:《集體記憶下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的保護路徑探析——以井岡山地區為例》,玉林:《金田》,2014年第8期。

⑫和樹榮:《迪慶州三壩吳樹灣傳承東巴文化紀實》, http: //blog. sina. com. cn/s/blog _ 4d28f8160100j6np. html,下載時間:2015年3月10日。

⑬任義科:《社會小生境的概念、特徵及其結構演 化》,廣州:《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⑭[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文化 旅遊與文化遺產管理》,朱路平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⑮郭凌、王志章、朱天助:《社會資本與民族旅遊社區治理——基於對瀘沽湖旅遊社區的實證研究》,重 慶:《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 1期。

⑯和銳:《試論東巴文化的繼承發展》,麗江古城旅遊宣傳官方平臺,http: //www. Ijgc. gov. cn/whsq/ 853. htm0

⑰[西]薩爾瓦多•穆尼奧斯•比尼亞斯:《當代保護理論》,張鵬、張怡欣、吳霄婧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年。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載《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未註明拍攝者的圖片均採自網絡。

田裡,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光映炯,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博士後流動站駐站研究人員,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顧 問 郭大烈 楊煥典 楊福泉 楊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幹 牛相奎 和學光

喻遂生 和長紅 和力民 白 郎

張春和 李 錫 和樹榮 曹建平

李之典 楊樹高 木 琛 英扎次裡

編 委 李麗萍 和志華 木 誠 和向軍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楊傑宏

和萬花 和根茂 和愛春 趙慶蓮

楊雪飛 和俊香 李學芬 和松陽

和志菊 和積華 和鳳瓊 和正鈞

和振華 和素文 和劍猛

執行主編 楊傑宏 和志菊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旅遊展演與活態保護的互動與發展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