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改革後的個人能力去標籤化

近幾年的科研體制改革指向都非常明確:向美國的成功經驗學習。高校教職廣泛施行聘任制如是。嘗試取消博士畢業的文章硬性標準如是。非全日制改革也不例外。

非全日制改革後的個人能力去標籤化

在過去非全日制學歷是研究生群體中一個特殊的存在,這個學位許多用人單位的承認度很低,主要原因是在於一方面獲得這個學位的考核標準低,入學門檻低,且畢業標準很低,畢業生幾乎沒有任何個人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升就畢業,導致非全日制學位逐漸邊緣化。這一輪的非全改革傾向於解決這個問題,並且通過統一劃線和統一培養標準把非全日制學位的含金量儘可能向專業學位碩士靠攏。這個做法遭到了很多考生的排斥,因為“過去”這個學位的含金量確實很低,但是改革總是伴隨著陣痛,與其拘泥於過去不如更多地權重一下可能的風險和這次改革帶來的可能性和機會。

眾所周知現在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標準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是有差別的,一般培養年制上面,專碩花費兩年/兩年半的時間就能夠畢業,而學碩往往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畢業,畢業要求部分學院也有一些差別,但是主要的區別其實還是在於導師對於這兩類研究生的區別對待,在導師眼裡第一年上課,自己能夠培養學生的時間就是一年和兩年的差別,目前來看,大多數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關係都比較侷限於一種單一地培養模式,不論是學說還是專碩,導師手裡是科研項目是一定的,只不過是換了不同的人來做,但是在不讀博士的情況下這兩類研究生可能佔用的資源就有兩倍甚至兩倍以上的差別。但是最初設立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時候,本身目的是為了增加培養方式的多樣性,以兩種方式培養出來的研究生,一方面用於滿足社會需求,另一方面用於滿足國家的科研人才儲備,但是實際實行的時候卻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實現,因為在目前業績考核的壓力下高校教師做的縱向課題往往更偏向於基礎研究,更缺少途徑和企業項目相聯繫,最終導致了現在基礎科研難以落地的局面,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改革,極有可能是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手段。

在美國專業型研究生沒有科研要求,更加註重職業能力的培養,上課時間比起學術型研究生要更多,而課程的針對性也要更弱一些,選修課的課程少而公共課佔了主要成分,授課型的碩士更多地是針對學生地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來培養。而學術型研究生作為一種postgraduate教育,被當作成進入攻讀博士學位階段的預科,注重授課地專業性和縱深,並且對於全職科研也有一定的要求,而不是以拿到碩士學位為標準來培養。這樣的差異化培模式帶動了美國高校和企業之間合作的深化,憑藉這種培養模式,這些學校與企業和其他專業組織之間建立起來自己的外部合作關係,這樣的合作模式的存在能夠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專業型研究生的質量,並且提高學校研究生畢業後的社會評價和學校的聲望。

(https://www.findamasters.com/study-abroad/america/masters-study-in-usa.aspx)

目前,在舊體制下讀研的這部分學生往往大多數都是本科畢業後沒有工作過就直接通過考研或者保研進入研究生的學習階段,這樣的一般流程導致的最直接的後果是本科生畢業進入實驗室後只能接觸縱向公司項目和橫向科研項目,對於社會需求發展趨勢缺乏經驗的瞭解,在這樣的信息和能力不對稱的情況下既沒有選擇的權利,也沒有選擇的能力,最終淪為實驗室螺絲釘。而大部分人都是不適合這樣的工作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雖然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固有印象又使很多人對這個學位敬而遠之。非全改革後,研究生的成分中增加了一些有更多經驗和資歷的學生,他們不僅僅是通過相同的標準進入學校也將以相同的標準畢業,更重要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習比專業型研究生更具有靈活性,如果在在職的情況下還要完成正常的學業任務,那麼對於個人能力是一種更大的考驗,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要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價非全的研究生,那麼不得不說是個人的悲哀。另一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企業的聯繫也更加密切,或許能夠為導師的科研工作帶來新的思路和發展空間,對於學生和教師而言極有可能是雙贏的局面,而對於學校而言更容易獲得更高的社會聲望,將大學的研究潛能和社會需求相結合進一步服務於產業轉型。

非全日制改革後的個人能力去標籤化

在學歷普遍貶值的今天,高校和公司的用人標準也逐漸在向能力考核靠攏,出身已經不再是鐵飯碗,名校的標籤,而海歸鍍金也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樣是大公司的通行證,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註重成果裡體現出來的個人能力,評價標準也更加多樣化,參與過的項目,為項目做出的貢獻,專利數目,文章數目和質量,實習經歷和工作經歷,甚至年齡也成為考核標準之一。比起一紙文聘和名校標籤,能為用人單位做什麼已經成為現在單位招人的重點,並且由於觀念的轉變和社會對個人終身學習能力要求的進一步提高,非全日制這種不需要全脫產的研究生學位,在未來逐漸被社會主流所接受的過程中,可能會成為牛人們更好地展示自己硬實力的工具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