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很多人第一次听《狗十三》这个名字会觉得有点奇怪。

其实,“狗”指的是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十三”指的是影片的主人公,十三岁的少女李玩。

这种狗和少女的故事并不少见,但社长却在如何划分这部电影的类型上犯了难。


首先,它应当是一部青春片——

不同于其他青春片的“失恋”“堕胎”“撕x”,《狗十三》更残酷也更真实,它通过讲述少女李玩通往成人世界的残酷物语,来表现我们每个人被「驯化」的过程。

李玩因为父母离异,自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亲和后妈生了弟弟却不敢告诉她。为了讨好李玩,后妈借父亲的名义买了一只狗带给李玩。一开始李玩很排斥,后来慢慢和狗产生了感情,热爱物理的她为这只狗取名为“爱因斯坦”。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爱因斯坦的出现,陪伴了孤独的李玩,填补了李玩的情感缺失。但爷爷有一次买菜时,却不小心把爱因斯坦丢了。

李玩大发雷霆,她跑出去发疯一样地寻找爱因斯坦。为了安抚处于“崩溃状态”的李玩,后妈便提出了一个办法:买一条相似的狗,假装是爱因斯坦。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看,这就是大人的处理方式。出了事,他们一不会反思自己去跟孩子道歉,二不会设身处地理解孩子帮她度过这个坎。

他们打心眼里就瞧不起孩子:小孩子而已嘛,补偿她就好了嘛。送她一双滑冰鞋,她要是不愿意,那就再送她另外一只狗嘛。

如果你不接受,那你就是「不懂事」。

李玩就是这么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所有人(包括跟她一伙的表姐)都告诉她这就是爱因斯坦,只有她坚决不承认,用自己的方式与父母所谓“善意的谎言”对抗。

她一个人继续寻找着爱因斯坦,还去酒吧跟朋友借酒消愁。为了找她,常年不出门的奶奶硬是一个人出了家门,结果却因为迷路回不了家。

父亲终于忍无可忍,他认为李玩“不懂事”,因为一只狗把整个家里闹的天翻地覆,于是第一次动手打了李玩。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被打之后的李玩在洗澡的时候大哭了一场,她冲洗着爸爸用暴力打出的伤口,泪水和洗澡水冲走了她叛逆的青春期。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在大人的眼里,这件事情之后的李玩开始变“好”了。

她接受了新的爱因斯坦,开始变得情绪稳定。甚至父亲假装记错天文展览日期,其实是把她带来见弟弟的时候,她居然也表现的异常平静。

直到有一天,弟弟来爷爷家里玩,因为调皮任性被狗咬伤了,一向冷静的后妈终于大惊失色,坚持要把狗送去狗肉店。任凭李玩如何求情,父亲都不为所动。

后来,李玩在某一次物理竞赛拿奖后,父亲终于告诉她自己把狗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但当李玩赶到的时候,狗还是因为绝食而死了……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在一次饭局上,一个叔叔当着大家的面为李玩点了一份狗肉。众人都生怕李玩会当众发作,结果没想到李玩把狗肉塞到了嘴里,还说了句:谢谢叔叔。

事后爸爸满意的摸着李玩的头,欣慰地说孩子终于懂事了。

其实是李玩成功被「驯化」了。她终于适应了这个社会的规则,成长为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大人。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李玩先后收养的两只爱因斯坦,一只温驯听话,走失了也能有好的归宿;一只倔强反抗,最后惨淡而死。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爱因斯坦。只有被驯化成懂事的大人,才能被接受和喜欢。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其次,这部片应该还是一个家庭片——


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的态度,总是强迫比沟通多,尊重比管制少。他们甚少对子女道歉,习惯了说一不二的权威。

十三岁的李玩情绪无常、敏感易怒。她像所有青春期的少女一样,表面冷漠叛逆,实则渴望陪伴和理解,迫切的需要长辈的关注和认同。

但在大人的眼里,你有什么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话」。

李玩想要去物理小组,父亲听了老师的话,硬生生逼她改成了英语小组;

弟弟想去公园玩,父亲就强迫正在准备作业的李玩一起去;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父亲答应饭局之后带李玩去看天文展,在李玩三番两次提醒他时间时,他却一直碍于酒场上的情面,最终让李玩再次错过了展览。

甚至父亲在因为李玩喝酒打过她之后,却又让她在饭局上为自己的领导敬酒

……

一次一次的失望,都让李玩意识到:其实在大人眼里,我们小孩子都好像一条宠物狗啊。他们是宠你爱你,但却把一切的宠爱都加上了「懂事」「听话」的筹码。

甚至当子女不可控时,大人会做的事情是什么?暴力和谎言。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李玩因为狗的丢失大闹,后妈提议用另一只狗假装爱因斯坦,这是谎言;

父亲名义上要带李玩去天文展,其实把她带来弟弟的生日会,这也是谎言。

他们习惯用一个谎言代替另一个谎言,如果孩子非要揭穿这个谎言,那就是不懂事,而不懂事的后果就是挨打。

打了李玩后,冷静下来的父亲也知道自己过分了,又拉来李玩安慰她。

这种“打一巴掌给一颗糖吃”的情况,你是不是也遇到过?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奈的部分,谁都不是绝对的坏人:为了养家在饭局上陪笑的父亲,努力讨好继女和家人的后妈,心疼孙女的爷爷奶奶…

血缘组成家庭,亲情产生羁绊,可是这些却成为大人认为自己可以理所应当掌控孩子的特权。

电影中李玩看到假的爱因斯坦后对父亲说:爱因斯坦丢了,我们就把它找回来。我不是非得要一只狗。

可是大人怎么就不懂呢。

很多人说,看完这部电影特别恨这个父亲,但如果你仔细看父亲和爷爷之间的互动,会发现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过来的。

李玩和父亲,其实就是父亲和爷爷关系的复制,是我们每两代人之间永远存在的无解的问题。所以最后父亲听着《再回首》会泪流满面,就算是他,也是从李玩长大的。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在曹保平的镜头里,《狗十三》更像是一部犯罪片。

那些闯进教室被老师随意拍死的鸟,因为不听话而惨死的爱因斯坦,家门口师傅嚯嚯磨刀眼都不眨的狗肉店,和天底下无数个天性被扼杀的李玩…全都是社会权威的牺牲品。

影片最后,是娇纵捣蛋的弟弟被迫学习滑冰的场面。他被强迫喝下根本不爱喝的牛奶,喝着喝着就吐了;他请求教练带着他滑,被拒绝;摔倒后的他一次次请求教练扶他起来,却被告知:你自己起。

坐在观众区的李玩,眼神复杂。她知道,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

真实、残忍、常见,我恨透了这种中国式家庭教育

“每一次成长都是一个凶杀案。”

不听话的「孩子」最后都会被杀死,最后剩下听话的「大人」苟活于世。一代一代,循环往复。

举目望去,每个人都是在成长中被杀死了一部分的李玩。


V脸社长,一个专注于影视剧500年的男人,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