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耗費國力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現在的哪裡?它們的名字怎麼來的?

二胖歷史觀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和合黎山之間,在漢朝時期屬於涼州管轄。


因為該地區的地形狹長筆直,又位於黃河以西地區,因此被命名為河西走廊。在漢武帝派遣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是我國古代遊牧民族的聚居地。因為河西走廊的水草豐盛,從西周時期開始,佔據河西走廊的都是一些比較強大的遊牧民族。

到了戰國時期,大月氏佔領了河西走廊,成為了我國北方較為強大的一支遊牧民族勢力。大月氏和匈奴一直不和,冒頓單于統治匈奴期間,匈奴的勢力非常強大,大月氏被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從此開始成為匈奴的領地。


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置了休屠王和渾邪王分別統治武威和酒泉兩地,河西走廊開始成為匈奴南下漢朝的重要橋頭堡。

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想要通過戰爭來解決匈奴的威脅,但是冒頓單于的軍隊十分精銳,劉邦在和匈奴的戰爭中不僅沒有佔到一點便宜,反而險些成為匈奴人的俘虜。劉邦戰敗之後,漢朝連續數代都沒有再發動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漢武帝繼位之後,漢朝國強民富,已經具備了反擊匈奴的能力。從公元前129年開始,漢朝先後取得了河南之戰和漠南之戰的勝利,將匈奴的勢力趕到了漠北地區。

在打擊匈奴王庭的同時,漢武帝為了避免後顧之憂,想要拉攏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已經西遷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經有了穩定的生活,不願意聯合漢朝進攻匈奴,漢武帝只能放棄聯合大月氏的打算。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霍去病兩次出師北伐,消滅了盤踞在河西地區的匈奴部落。

第一次河西之戰霍去病率領1萬騎兵長途奔襲,斬殺了匈奴9000人,漢朝騎兵損失7000人左右。第二次河西之戰霍去病帶領數萬騎兵和匈奴軍隊決戰,斬首匈奴士兵3萬多人,漢軍損失只有匈奴人的十分之一。第二次河西之戰後,匈奴的休屠王和渾邪王向霍去病投降,霍去病在受降的時候控制住了想要趁機叛亂的匈奴士兵,順利收納了4萬匈奴降兵,至此河西走廊地區正式歸屬於漢朝統轄。

霍去病取得河西之戰的勝利後,漢武帝在河西地區設立了四個郡,這四個郡分別是: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郡。這四個郡都屬於涼州管轄,漢武帝認為西方屬於金,“金”屬於偏涼性的物品,所以把雍州改成了涼州。

從漢朝時期開始,河西地區的大部分地名都沒有發生改變。現在的河西走廊主要包括:武威市,酒泉市,金昌市,張掖市,嘉峪關,這五個地方並稱為“河西五市”。其中酒泉、武威、張掖都是漢武帝時期就有的地名,敦煌現在隸屬於酒泉市,金昌市是新中國成立後,從其餘幾個市中分出來的一個地級市。嘉峪關修建於明朝時期,因為嘉峪關附近有一個嘉峪塬而得名。


歷史總探長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的甘肅,古代河西走廊的地理劃分與今天甘肅的行政區域劃分大致是相同的。

河西走廊在古代稱為雍州或者涼州,簡稱河西,是一個位於祁連山以北的狹長的沖積平原,歷史上曾有許多曇花一現的政權在這裡建都。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歷史上一直就是絲綢之路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初期,大月氏曾經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後被崛起的匈奴打敗,這裡遂成為匈奴右賢王部的草場。

後來,漢武帝用兵匈奴,年輕的將軍霍去病在焉支山下打敗匈奴右賢王部,並乘勝追擊,使整個河西走廊盡歸大漢所有。

更多關於河西走廊的歷史,推薦大家看紀錄片《河西走廊》,很經典很不錯的一部紀錄片。


Mr與川


河西走廊屬於現在的甘肅省,在古代是一個水草豐茂,由中國內地通往西域、中亞的必經之地。東周春秋時期,河西走廊被西戎佔領,後來西戎覆滅,此地又被月氏人所佔據。再後來月氏被匈奴攻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建城,派了兩個王在河西走廊駐紮。這也足以可見當時這塊地區的重要性!

至於河西走廊這個名字的含義,『河』指的是黃河,河西就是黃河以西的意思。『走廊』顧名思義,就是比喻連接兩個較大地區的狹長地帶。至於這塊地區為什麼是狹長地形,是因為它的南面是祁連山脈,北面是北山山脈,均不適合生活和商旅運輸,只有兩山中間的谷地適合生存。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黃河以西,夾在祁連山脈和北山山脈之間的一條適於生存的狹長地帶。


最早的時候,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對河西走廊都不夠重視,因此才讓月氏人佔了去。等到匈奴崛起後,才發現自己的前輩真是瞎了眼!這麼一個既適合耕種,又適合放牧的風水寶地居然不去佔。於是匈奴的冒頓單于連續攻打霸佔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並且還殺掉了月氏王,用他的頭骨當做酒器。月氏人不敵匈奴,便放棄了河西走廊,轉到中亞建立了貴霜王朝。

匈奴人佔據河西走廊後,瞬間就發達了。因為河西走廊這塊地,在當時確實是寶地。除了能夠出產豐富的物產之外(相比於貧瘠的漠北草原),它的戰略價值也極其重要。是什麼戰略價值呢?主要有三點:

第一、可以對掐斷漢朝和西域的溝通,使二者不能形成合力,威脅匈奴的霸權;

第二、匈奴可以從河西走廊翻越祁連山而到達羌人的遊牧地區,控制青藏高原;

第三、匈奴佔據的河套、河西地區對漢朝威脅很大,可以對關中地區實行夾攻。



早期的西漢,被匈奴人的這種攻勢戰略給禍害的夠嗆。除了劉邦的白登之圍外,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 年),匈奴軍突襲關中,一把火燒了漢皇室的甘泉宮,這也是漢朝歷史上的奇恥大辱。據說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武帝劉徹聽聞此事後,徹夜未眠,從此立下大志:吾生必報此奇恥大辱!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年),剛剛登基僅兩年的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求與匈奴有血海深仇的月氏人的幫忙。豈不料張騫一行人西行進入河西走廊後,這一當年還是月氏人的地區,現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使者團一百多人全部被抓獲。直到十三年後,張騫才回到漢朝。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也就是張騫出使西域十年後,等不回張騫的漢武帝決定不再等了。他遣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四路大軍齊發,展開了對匈奴的反擊,拉開了長達四十四年的漢匈大戰的大幕。

經過八年血戰,漢軍基本清除了北面和河套地區的匈奴勢力,於是漢武帝的目光轉到了匈奴人的另一核心區域——河西走廊。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漢武帝任命年僅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軍突襲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霍去病一年內兩次出擊,先後擊垮了匈奴人的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四萬餘人,俘虜了包括五名匈奴王、王母在內的一百多名匈奴高級貴族。向來驕橫慣了的匈奴人被打懵逼了,從沒見過如此神出鬼沒的軍隊啊!

匈奴渾邪王估計是被打怕了,決定脫離匈奴本部,率四萬部眾向漢朝歸順。於是漢朝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實行行政化管理。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後來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礎。而匈奴人則只能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備註:匈奴其實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它其實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當這個聯盟的老大強盛時,歸順者就很多。所有歸順於匈奴聯盟的人都可以稱為匈奴人。但是如果一旦老大的權威不行了,下面的部落就會四分五裂。匈奴的渾邪王的投降,就是因此原因。



連失河套、河西兩大戰略要地,匈奴人豈能善罷甘休?為了杜絕匈奴反撲的可能性,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春,武帝命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深入漠北,主動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衛青在幕北將匈奴單于包圍,斬首一萬九千,追殺至闐顏山後才撤回。霍去病則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人,俘虜了匈奴貴族八十多人。並乘勝追殺至漠北的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天的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軍的主力盡喪,匈奴單于逃到漠北,不敢再染指河套、河西兩大戰略要地。

備註:衛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之後,匈奴元氣大傷,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但是匈奴這個民族並沒有覆滅,北匈奴後來又再度興起,與漢朝為敵。漢朝真正將匈奴打崩盤,是東漢明帝時期。

匈奴王庭遠遁漠北後,漢王朝取代了匈奴在漠南地區的霸權。於是,漢武帝再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這一次出使,走的仍是河西走廊,但是他不用再偷偷摸摸了,而是光明正大的走在自己祖國的領土上,身邊都有自己祖國的軍隊保護他。

張騫到達自西域後,在西域諸國中宣揚漢王朝的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效果很顯著。後來張騫的副使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漢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這也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影響力,第一次走出國門,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司馬遷對此的評價是——鑿空之旅,寓意為開通大道。

漢匈大決戰八年後,匈奴勢力有所恢復。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十月,武帝遣大將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數萬兵精兵從河西走廊翻越祁連山,擊潰了叛亂的西羌;同年,漢軍對河西走廊進行了最後一次掃蕩,將匈奴的勢力徹底清除出河西。在此之後,漢武帝做出了一件非常正確的決定——開發河西走廊!

具體的措施有三點:

第一、行政化管理。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大規模築城,建立郡縣制,後來又在郡之上設州,名曰涼州。地位與關內諸州一樣,都在朝廷的核心圈之內。這樣的好處是,漢朝國力只要不是太弱,都可以在河西維持最基本的統治。匈奴人想反攻,成本很大。

第二、往河西移民。這一點很關鍵,因為只有政府軍隊還不夠,河西必須要有漢文化才能永固。因此元狩年間,漢武帝下旨,一次性向河西走廊移民十萬。移民前有官員向武帝講,這麼大規模的移民,必然是一筆巨大開銷。但是漢武帝認為,投入再多的財力和物力都是值得的。以當時的角度看,漢武帝好大喜功,增加了政府負擔。但從長遠來看,漢武帝幹了一件罪在當代,但利在千秋的偉業!至於原因嘛,河西走廊現在是漢文化圈,這一點就足夠了。

第三、進行經濟開發。駐軍、設郡縣、移民的目的都是為了開發河西。因為如果不開發,就只能從關中平原運糧到西域,這顯然是一件不經濟的行為。漢朝為了控制西域,對河西走廊的經濟模式進行了變動。由單一的遊牧經濟變為遊牧加農耕,進一步的將河西走廊納進了漢文化圈。並且開發之後的河西走廊還能為漢軍向西擴張提供物資方面的支援,成為中原王朝向外擴張的一個穩固根據地。



漢武帝對河西的開發,最顯著的成果就是匈奴再也無法染指河西,也無法集結重兵,撼動漢朝對河西、河套、西域的事實。漢朝之後的數代中原王朝,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的必爭之地。(宇宙第一富強的宋朝除外)

總的來說,河西走廊就是中國向西發展的生命線,現在也是!如果當年沒有霍去病,沒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河西走廊了。而如果沒有河西,中國就不會有新疆。這就好比遼寧的遼西走廊(錦州到山海關),如果這條走廊丟了,東北就拿不回來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河西走廊丟了,新疆也就拿不回來了。


Mer86


古代九州的雍州、涼州因地處黃河之西所以被稱為河西之地,其間有一條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的狹長地帶,因位於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於甘肅省西北部又稱“甘肅走廊”,它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地域指甘肅省的蘭州以西的“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瓜州)。直觀地講,蘭州和河西四郡五個點狀城市串起來的狹長地帶統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隔離帶,又是中原溝通西域的咽喉,地處遊牧和農耕的緩衝過渡地區,古時遊牧民族占主導地位,北羌、馬羌、西戎等最強悍的幾個嗜血部落就稱雄河西長達幾個世紀,西漢霍去病出涼州西擊匈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官方的山丹軍馬場,打通古道,組織兩次河西之戰,設河西四郡,河西走廊才算真正意義上納入大漢版圖。

河西走廊在古代軍事上極具戰略意義,分佈在走廊上的這幾個城市都與大漢息息相關,匈奴強盛時,河西走廊稱為他們的右臂,所以在漢武帝取得河西走廊後高唱“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悲歌一路遠去。

而漢武帝深知只有“斷匈奴之右臂,”才能“張中國之肩腋”一一張掖,“犯漢者,雖遠必誅”,方顯漢軍之“武威”一一武威,犒三軍以“美酒”一一酒泉,聯西域之“敦實”一一敦煌。所以漢武大帝才耗畢生之心血,把華夏戰略重心延伸西北,中原傳統版圖第一次向西北滲透。漢唐以來,河西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河西走廊,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因其地勢狹長且直,狀如走廊,又地處黃河之西,故名曰河西走廊。

1 河西走廊的前世

河西走廊,古時又稱為雍州、涼州,歷史悠久。戰國以前為西戎佔領,戰國時又被月氏人佔領。後來冒頓單于異軍突起,匈奴開始兼併漠北諸國。前176年,冒頓單于曾寫信給漢文帝議和,其中提到右賢王已經平定月氏,並平定了樓蘭、烏孫、呼揭和他們旁邊的二十六個國家。至此,河西走廊為匈奴所控制。

2 河西走廊入漢

漢武帝即位後,不甘心再以和親政策對匈奴委曲求全。前133年的馬邑伏擊計劃雖然因被匈奴識破而落空,但從此拉開了武力征服匈奴的序幕。

公元前127年,衛青一舉收復河套之地,漢朝設置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萬屯墾,整修秦代舊長城,派兵駐守。

公元前124年,為了確保朔方,漢武帝又對漠南的匈奴右賢王發起進攻。衛青夜襲右賢王的王庭,右賢王毫無防備,只能趁亂逃走。漢軍俘獲其部眾男女15000人,且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

公元前121年,漢朝繼續向西擴大戰果。霍去病奉旨出擊佔據河西的渾邪王、休屠王部。春季在皋蘭山下殲敵近9千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夏季殲敵3萬餘人,俘虜匈奴五王、五王母等59人。

伊稚斜單于大怒,想處死渾邪王、休屠王。渾邪王與休屠王便打算投降漢朝,霍去病前去迎接他們,平定其內部叛亂,最後四萬餘人悉數投降漢朝。漢朝在河西從東向西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河西走廊併入華夏版圖,也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3 河西走廊行政區域的古今變化

備註:地圖上所標註的黑體字為漢朝行政單位,褐色字為現代行政單位。

從上面地圖(西漢VS現代)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河西走廊行政區域的古今變化。

  • 武威郡:對應著武威市,幾乎沒什麼變化;

  • 張掖郡:一分為二,包括張掖市和金昌市。行政中心也向東挪了一些;

  • 酒泉郡:一分為二,包括酒泉市和嘉峪關市。行政中心也略有調整;

  • 敦煌郡:行政上由酒泉市代管,行政中心略有調整。



史海覓蹤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北,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長約1000千米,寬約幾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因位於黃河以西,稱為河西走廊。

早在西周時期,河西走廊就屬雍、涼二州,舊稱為“雍涼之地”。

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尋找同盟力量,聯合西域各國以斷“匈奴右臂”,奪得河西走廊,未果。派衛青率騎出雁門、代郡、雲中等地,打敗了匈奴的進攻,奪回了河套等失地,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大勝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部,使整個河西地區納入西漢版圖。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敦煌、張掖(甘州)、武威(涼州)和酒泉。這四個郡通過河西走廊把西亞和西漢串聯起來。為的就是把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沒有了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侵擾。一方面可以使漢更好保護的保護政權和中原地區;另一方面保證了“絲綢之路”的安全這也給以後建立西域都護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包括唐朝的西安都護府,對西域的管轄和交流都發揮了河西走廊作為一條重要戰略路線的作用,能否控制河西走廊,也是一個政權強盛與否重要標誌之一。



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樑,許多商品和物品經過這條走廊走向了世界,大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現在“一帶一路”重新凸顯了河西走廊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河西走廊地區的發展。


門外老漢


在甘肅,漢武帝當年打下的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肅

戰國末期,匈奴人開始崛起於蒙古高原,強大後的匈奴人經常南下劫掠。為了防範匈奴人,燕國、趙國、秦國相繼在北方邊境修建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之後又將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鏈接起來,構成了最早的萬里長城。

在秦始皇駕崩第二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射殺了他的父親,成為匈奴之主。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人是擊敗東胡,此後又橫掃西域,驅逐大月氏,奪回了被蒙恬佔領的河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草原帝國。

漢初,韓王信叛逃匈奴,引得冒頓單于領兵圍攻馬邑。漢高祖劉邦聞訊統兵30萬北上拒敵,但卻中了單于的埋伏,被圍困於白登山。最後是陳平獻計,給單于正妻閼氏送去許多禮物,單于才在閼氏的勸說下退兵。

“白登之圍”後,劉邦認為匈奴不可擊,於是對匈採取和親政策。此後歷經呂后、文帝、景帝三朝,漢帝國一直奉行和親。雖然這期間雙方邊境也時有大的衝突,但總歸沒有引發全面戰爭。

漢武帝上臺之後,漢朝國力已經非常強盛,武帝不想再忍受匈奴的騷擾,於是決定反擊匈奴。

為了與匈奴開戰,漢武帝派遣張騫率領使團出使西域,試圖找到並說服當年被匈奴趕走的大月氏人與漢朝一同夾擊匈奴。

當時前往西域必須經過一道狹長的通道,這條通道北鄰戈壁沙漠,南依祁連山,非常狹長。由於該通道位於黃河以西,於是被稱之為“河西走廊”。但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河西走廊尚且是匈奴領土,張騫在通過匈奴領地時不幸被匈奴人抓獲。(河西走廊位置)

為了消磨張騫的意志,匈奴人為張騫取了名匈奴妻子,在滯留匈奴的日子裡張騫和匈奴妻子還生了個孩子。不過作為堂堂大漢的使者,張騫怎麼可能就被一個女人給腐化呢!張騫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被扣押的第十年,張騫藉機逃跑。得益於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匈奴語,張騫偽裝成匈奴人順利躲過重重盤查,併成功地到達了大月氏。

在張騫到達大月氏後他受到了熱情的接待,但對於張騫的共同夾擊匈奴的建議,大月氏人並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張騫在大月氏待了一年仍不見回覆,於是只得返回。然而不想在返回途中他又被匈奴人抓獲了,運氣真是不太好。不過由於匈奴人發生內亂,張騫這次僅在匈奴待了一年就逃回來了。

此次西行,前後共計歷時13年,雖然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卻大大開拓了漢人的眼界,為日後漢朝經略西域打下了基礎。

在張騫回國後不久,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取了河西走廊,並在這裡設立設河西四郡。自霍去病奪取河西地區後,這裡便成為中原前往新疆的畢竟之路,歷代中原政權經略西域都必須通過河西走廊。(位於河西走廊上的玉門關遺址)

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西走廊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初年,西夏政權在河西走廊設立甘肅軍司,“甘肅”一詞由此而來。此後在元、明、清三朝,甘肅都是西北重要的省份,尤其在清代,甘肅實際上還控制著青海和新疆,是西北第一要地。

今天的甘肅西北部基本就是依照河西走廊而劃定的,時至今日,這裡仍舊是內地前往新疆的必經之地,而溝通內地和新疆的蘭新線鐵路就是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甘肅河西走廊)


千佛山車神


河西走廊位於今天的甘肅,是一條狹長的通道,連接到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

我翻了很多史料,在古代沒有河西走廊這個叫法,只稱為河西,因為位於黃河以西。什麼時候加上“走廊”二字,我一直沒查到,估計是到近代才有這樣的叫法吧。

在漢武帝時,為了打擊匈奴,帝國的戰略是聯合西域諸國,而漢與西域的連接通道,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夾在祁連山脈與阿拉善高原中間,是由一系列小沖積平原與洪積平原所構成的狹長地道。

河西走廊原是月氏國的地盤,月氏國在冒頓單于與老上單于時,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月氏國王被老上單于斬殺,他的頭顱成了老上單于喝酒的飲器。月氏國被迫西遷。有一部分月氏人仍然留在河西,又稱為小月氏。這裡部落眾多,部落首領被匈奴封為小王。

由於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別,其與匈奴漠南地區隔著大沙漠,這使得河西走廊的這些小王們相對比較獨立。為了加強對河西走廊一帶的控制,當時匈奴的伊稚斜單于派自己的兒子來到這裡,意在監視這些大大小小的王。

公元121年,霍去病發動第一次河西之戰,斬獲與俘虜的敵人共計八千九百六十人,深入河西走廊一千里,降服與擊敗十餘個匈奴部落。

不久後,霍去病又發動第二次河西之戰,橫掃河西,匈奴河西諸部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被斬殺與俘虜的人數多達三萬零二百人。小王被俘五名,小王的母親、妻妾、王子被俘五十九人;各部落的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高級官員被俘六十三人。

兩次河西戰役,河西諸部落的兵力總計損失四萬人。伊稚斜單于大發雷霆,打算處置渾邪王與休屠王。兩位小王內心恐懼,決定率部落共計五萬人向大漢投降。漢武帝派霍去病前往受降。

受降過程發生一系列意外。首先是休屠王變卦,被渾邪王所殺,其部眾一萬餘人叛逃。霍去病表現很出色,他孤身一人入匈奴兵營,穩住態勢,並追殺叛逃者八千餘人。

河西歸降,使得大漢帝國終於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六年後,漢帝國在渾邪王的故地設立酒泉、武威二郡,並將一部分漢人遷徙到此地。又過了四年,再設張掖、敦煌二郡。大漢帝國的疆域向西擴展了九百公里,十五萬平方公里的河西走廊納入領土範圍。這是中國古代歷史裡很重要的一件事,沒有奪下河西走廊,就沒有後來的絲綢之路了。


君山話史


河西走廊是現在的甘肅西部,直通新疆,連接中原,南北分別是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南北最寬處百公里,最窄處不足十公里,全長近千公里。面積30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平地。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陽關和玉門關。過了這兩座關城,沿著崑崙山或天山南北,一路向西,穿越中亞、西亞,直接抵達地中海沿岸的歐洲。這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段路程。

漢武帝所耗費的國力沒有白費,河西走廊拉近了曾經遙遠的西域。也打通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

此地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清朝又稱之為“甘涼道”。

東周時代,本是西戎的領地,之後月氏被強佔。在匈奴冒頓單于崛後,大敗月氏,殺其王,據其地。最先在此地建立的城市,就是匈奴人的姑臧城和休屠城。

最早的天下九州,此地屬於雍州,治所就在姑臧。漢武帝時期,因土地寒涼,改名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河西諸地。

由雍州而變為涼州,再有涼州而變為武威。所以,武威一直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城市。

而武威的名字,是由於霍去病戰敗匈奴,攻下他們的領地,納入漢朝版圖,設置郡縣命名為武威。為的是彰顯武功軍威。

武威過去,是張掖,古稱甘州。從張掖的命名,就可以看出當年漢朝的戰略構想——“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像一支臂膀一樣,截斷匈奴的一條臂膀,又長在了漢朝身上,並且直通西域。

張掖過去,是酒泉,古稱肅州。當年霍去病得勝後,把賞賜的御酒倒在泉中,與三軍將士共飲,得名“灑泉”。

酒泉過去,是敦煌,古稱沙州。敦煌的命名,最值得探究。

有人說,敦是大,煌是盛。無非是盛大。但敦煌最初只是一個很小的縣城。根本提不到盛大

還有人說,敦煌是釋迦摩尼之地。但是佛教是東漢時期,才傳來的。怎麼可能在佛教還沒進入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佛教名稱?

現代學者認為“敦煌”並非漢語。

可能是吐火羅的音譯,吐火羅又可能是月氏人的一支。而參考月氏人曾長期在此地遊牧,可能性大一些。

參考眾多說法,綜合推斷一下,名字應該是月氏人起的。但意思是什麼,已經不可考了。類似的姑臧,是匈奴人起的。意思也已經不可考。不過姑臧這個城市已經演變為更著名的武威。而敦煌,如今只是個縣級市。

如今的河西走廊,包括酒泉、張掖、武威、金昌、嘉峪關5地級市,及玉門、瓜州、敦煌(屬酒泉)等縣、市、區。

名字都在,但在歷史的流變中有的輝煌,有的沒落。


參習處


“河西走廊”在今天的甘肅境內,在古代因被治於雍,涼二州之下,又稱其為“雍涼之地”。這個地區因位於黃河“幾”字形地區的西面而被稱為“河西”,因其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這裡物產豐富,資源充足,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


別的不說,當年張騫出使西域,走的就是河西走廊,而古代的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就是其中的咽喉要道,後來很多的農作物,佛教文化經典等都是從西域經由這裡傳入我國,也正是由於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自古以來河西走廊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漢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先後被大月氏和匈奴佔據,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包括河西走廊),漢武帝在河西走廊上設置武威郡,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將河西走廊正式納入漢朝版圖,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基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下令在天下十三州中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一州刺史為一州最高行政長官,而河西四郡則歸屬為涼州。



河西走廊被納入漢朝版圖不僅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貿及文化的交流往來,而且切斷了西域各國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聯繫,使中原王朝能更好的控制西域各國,更充分的對抗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因而“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怪不得霍去病收回河西之地後,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所以現在來看,當年漢武帝派霍去病遠征匈奴收回河西之地是多麼英明有遠見的決策,而霍去病一戰成名,又是多麼的英雄氣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