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內有一塊來自圓明園的石碑,刻畫的是蘭亭序中描述的畫面


如今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內有一處景點叫坐石臨流,這裡是當年的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景區內仿建了一座蘭亭,乾隆皇帝把收集到的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所書的蘭亭序刻在了亭子的石柱上,並在亭中立了一塊方碑,上面刻有御製詩及蘭亭修禊圖。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後,蘭亭遺物散落於荒草之中,最後輾轉流落到了中山公園內。

如今在天安門西側的中山公園內有一座重簷八角攢尖頂的建築,這就是解放後復建的蘭亭八柱亭。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圓明園遺物,1972年在唐花塢西側建造了這座外觀非常漂亮的亭子,自此刻有名家所書蘭亭序的八根石柱以及方碑得到了應有的保護。

過去這些石柱和石碑都是裸放著的,由於當年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還很淡薄,石柱及石碑上被一些不文明的遊客塗抹刻劃的很厲害。後來為了保護文物才加上了玻璃護罩,但是由於玻璃反光觀看效果卻大打折扣了。

好在旮旯兒十幾年前拍攝過這些文物,當時還沒有安裝玻璃護罩,石碑上的文字和圖案大體還看的清楚一些。背面刻的是乾隆所作的御製詩,看得出當時碑上還有深淺不一的墨色痕跡,應該是拓片所致。

碑的正面鐫刻的是一幅蘭亭修禊曲水流觴圖,畫中的內容是根據蘭亭序中所描述的場景而刻畫的。說的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高官,在山陰蘭亭“修禊”,飲酒做詩的場景。

這幅畫的構圖很飽滿,畫中一角是故事的發生地蘭亭,只見崇山峻嶺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正是王羲之在蘭亭序中所描寫的畫面。

雖然年代久遠加之光線不好,但依然能夠看出石碑雕刻的非常精細,尤其是畫面中幾十個人物不僅造型生動,而且人物的開臉很傳神,石刻不像在紙上繪畫,在如此有限的空間內能夠刻畫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實屬不易。

畫中人物三五成群,或坐或立,有的在高談闊論,有的在側耳恭聽,人物的表情豐富絕無雷同。

現存關於蘭亭修禊曲水流觴題材的古畫很多,旮旯兒在故宮也曾看到過幾幅,但是都不如這塊石碑上的畫面構圖飽滿人物刻畫生動。

如果您有機會再去中山公園的話,不妨仔細地欣賞一下這幅乾隆時期雕刻的精美的蘭亭修禊圖。 有圖有說明,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餘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