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英國倫敦6天自由行 參觀珍寶無數的大英博物館 內有中國的文物


嚮往大本鐘,又是第一次去倫敦,特地選擇淡季旅店打折的時候預訂了距離大本鐘最近的公園廣場西敏橋酒店。到達酒店已經晚上19點半鐘了,想著近水樓臺先得月,放下行裝即直奔酒店前的威斯敏斯特橋,當看到大本鐘全身被腳手架包裹的像個大粽子似的,方知正趕上了大本鐘靜音四年維修期,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上午10點半來到大英博物館門前,本已作了至少排半個小時隊的思想準備,不料大英博物館門前根本沒有排隊的人群,博物館安檢速度很快,觀眾也不需購買門票,5分鐘即來到展覽大廳門口。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盧浮宮,法國人看來搞得有些太複雜了。

大中庭前,兩側都是售賣大英博物館相關資料的書攤,來回詢找出租博物館語音導航器的服務檯,最後發現服務檯就在左手古埃及館門口處,其外牆上懸掛印有明顯標誌的兩條黑色條幅。中文語音導航器租借費為7歐元/臺,隨機還附送了一張博物館地圖,儘管地圖不是中文版,但手中平添兩樣利器,一時信心倍增,隨著人流走進古埃及館大門。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就展示在古埃及館的大門口,這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由於採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這三種文字記錄了同樣的內容,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故羅塞塔石碑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進門左手展廳,十幾個小學生正在老師的帶領下上歷史課,他們圍繞在三千多年前的石船前聽講,做筆記。國內上這種抽象課,孩子們只能憑死記硬背了。聳立在石頭古船後的那尊高大的花崗岩人物胸像即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直立的鬍子,說明這座石像是拉美西斯二世健在時建造的。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九位法老阿蒙霍太普三世巨大的大理石頭像及那隻左胳膊在古埃及館的右側展廳,阿蒙霍太普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全盛時代的一位法老。他統治了埃及一共38年或39年,辭世時享年55歲,在他執政埃及期間,整個第十八王朝和平繁榮、文明昌盛。


在展廳通道右側,看見了貝斯特女神的化身銅像—蓋爾安德森貓,這隻貓大約製作於公元前600年,即中國的春秋時期。其頭上、胸前都佩戴聖甲蟲凱普里,象徵著重生;它的雙眼凹進,應該曾鑲嵌有美麗的寶石,脖頸上掛著傳統的大埃及項圈與荷魯斯之眼,象徵著驅散邪惡;臉上和現代時髦者一樣,佩戴著鼻環和耳環。

第7和第10展廳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新亞述王朝展館,展廳門口左右放置著舍杜和拉瑪蘇,舍杜和拉瑪蘇也被稱為“亞述之牛”,它們是亞述人的主神之一,其臉部據說是按照國王薩爾恭二世的形象雕刻而成。

興建於公元前5世紀雅典衛城的帕臺農神廟歷經戰亂已經變成廢墟,英國大使埃爾金勳爵不失時機的從土耳其奧斯曼皇帝那兒取得了巴特農神廟石雕的收購許可,他除了通過收集購買當地人手中的神廟塑像外,同時僱傭當地人從建築物上拆下殘存的石雕。埃爾金將這些石雕運回英國,最後賣給大英博物館,故此大英博物館內帕臺農神廟雕塑通常也被稱作埃爾金大理石雕,埃爾金大理石雕是巴特農神廟雕塑中最精華的部分。


在大英博物館17號展廳,一個幾乎完整的希臘神廟矗立在展廳中,頗令人震撼。其實這是為一座陵墓所建的紀念建築,建於公元前380年。因其上置放有數尊希臘神話海中仙女涅瑞伊得斯的雕像,故被稱為涅瑞伊得斯紀念碑。它是在土耳其西南桑索斯被發現的利西亞時代最大、最精美的紀念神廟。利西亞在古希臘時期和特洛伊類似是個希臘移民城邦小國,約公元前540年被波斯帝國吞併,馬其頓滅波斯後,又歸馬其頓希臘統治。

這裡的主題是“生與死”,門口矗立著一尊巨大的復活節島摩艾石像,這尊摩艾石像製作於公元1000-1200年間,它的背部還有精細雕紋,初時驚訝石像的雕琢製作工藝與起重搬運,後翻查資料得知,摩艾石像所用材料多是凝灰岩或浮石,其硬度並不高,而且比重較輕。

雙頭蛇是墨西加藝術的代表,也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其展示在24號館右側27號美洲館內。這件製作於公元15-16世紀的藝術品是儀式上佩戴的胸飾,綠松石鑲嵌的胸飾外表非常好看,只是將這兩個張著紅口露著尖利白牙的蛇頭掛在胸前,總感覺有些瘮人。


終於來到位於展館後方的33號中國展廳,大廳的右側通道中間位置放置著一尊《納塔羅闍溼婆青銅聖像》,原來從這裡一直到33a室都是印度展區。大廳這尊納塔羅闍溼婆青銅聖像大約製作於公元1100年的朱羅晚期時代,“納塔羅闍”又稱宇宙之舞,是印度教毀滅之神溼婆的一個狀態,這個腳踩惡魔的舞姿預示著毀滅茫然與無知,為創造之神梵天啟動創世過程作出準備。

唐三彩是中國館最顯著的標誌,但吸引我的不是那位瞋目切齒、洞察一切的明代彩釉判官,也不是唐代將軍劉廷荀墓葬中那些輝煌的唐三彩,而是那尊面容嚴肅,眉心微蹙,雙手結印打坐於展廳正中的遼代三彩羅漢塑像。遼三彩是繼唐三彩後發展起來的陶瓷新品種,它不僅繼承了唐三彩燒製技術的精華,而且更臻成熟,更珍貴的是,等身大的遼代三彩陶塑羅漢像在國內根本是看不到的。

這尊遼三彩羅漢塑像來自河北易縣八佛窪睒子洞,洞中原有羅漢像16尊,被當地村民偷運下山時打碎了3尊。德國收藏家、交易商弗里德里希.佩奇因斯基在他撰寫的《中國的眾神》一書中,曾對這些遼三彩羅漢像的發現,偷盜和販賣都有詳細記錄,對村民的貪婪,商人的狡詐,官府監守自盜,做了繪聲繪色的描述。目前,存世可查的10尊易縣羅漢像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


遼三彩羅漢身後牆上,有一面殘破的、酷似“敦煌壁畫”的彩像,畫中三位菩薩人物形象端莊、雍容華貴、體態豐滿文雅。其實,這面壁畫與敦煌沒有一點關係。旁邊的說明文字顯示,該壁畫原在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內,由五臺山僧人創作,始繪於公元1424年,完工於1468年。

中央大廳右側,一幅封閉在玻璃櫃中的觀世音菩薩像才是大英博物館珍貴的展品之一。這幅色彩鮮豔的觀世音菩薩像源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創作於五代時期。畫中觀世音左手執柳枝,右手執淨瓶,足踏蓮花,背後有竹枝。頭飾上還有一個小佛像,代表來自淨土的佛陀。

《乾坤生意圖》是一幅工筆花鳥畫長卷,畫面上各類花草盛開,其間穿插多種昆蟲求生景象,此畫繪製於元代,畫作含有諷喻時政之意。這幅畫的珍貴之處是絲質封面蓋有英國人的入藏章,章上的日期標明“1797年”。憑此印章,足以認定這幅畫是英國人最早收藏的中國畫作。


明宣德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琅雲龍紋蓋罐”被展示在密閉玻璃櫃中。目前,世界像這樣有蓋的宣德景泰藍瓷罐僅有兩個,它們本為一對,另外一個被收藏於蘇黎世裡特貝格博物館。

展館中有許多青銅器,其中西周早期的青銅禮器“康侯簋”堪稱彌足珍貴,這件製作於公元前1100年-1000年的青銅器簋底銘文證明,康氏始祖康叔是武王克殷後先封在康城,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後又徙封衛國的,其也是海內康氏以封國得姓難得一見的實物資料。

《大維德花瓶》是1351年在景德鎮生產的一對青花瓷大花瓶,因其對元代青花瓷研究的重要意義,被西方學者稱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這對青花瓷大花瓶也是英國廣播公司BBC評選的100件代表世界歷史的標誌物之一。

木乃伊Katebet是“神王” 阿蒙神的歌女,製成於第18王朝末期或第19王朝初期。她罩頭的彩繪面具上有一張鍍金的臉,上面戴有一頭精心製作的假髮和一副白色的耳環;其腹上有一隻小小的深色聖甲蟲,這可令她在接受眾神審判時受到魔法防護;在Katebet膝蓋部位,綁著一個木乃伊造型的小型人俑沙伯替,沙伯替是專門負責替僱主在冥界幹繁重體力活的。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路易斯西洋棋在40號展廳,這些用海象牙和鯨魚齒精心製作而成西洋棋被發現在蘇格蘭的路易斯島,它們可能屬於一位從挪威去愛爾蘭旅行的商人。這些西洋棋大約在公元1150-1200年製作於挪威,它的棋盤和現代的黑白不同,是紅白兩色,故推測歷史上西洋棋盤最初可能是紅色和白色。

走出大英博物館,已經是下午16點50分,我們匆匆在博物館門口坐了一輛的士趕往倫敦塔。倫敦的交通是如此的不暢通,用了50分鐘才到達目的地。在倫敦塔中間塔的大門處,只見出來的人流不斷,卻沒看見進去的遊客。


判斷倫敦塔入場參觀的時間已過,亦尾隨人群來到泰晤士河邊,河堤路沿倫敦塔外牆東延,儼然已成廣場。堤壩護欄後設有長椅,供遊人在此聽風觀浪,雄偉的倫敦塔橋屹立於滾滾河水之上;河對岸停泊著退役戰艦貝爾法斯特號,那裡已經成為帝國戰爭博物館;戰艦後面那座摩天大樓即是英國最高的建築物碎片大廈,碎片大廈也叫摘星塔,須待月明星稀之夜方可領略其風情。

春風獵獵,一時西方黑雲橫空,耽心下雨急急奔向倫敦塔橋,經過叛徒之門,大門已經關閉,我們只能隔牆看看倫敦塔了。

倫敦塔橋上車流人潮,交通十分繁忙,顧不得觀賞橋下兩岸景色,匆匆趕到北側塔橋處,從這裡可搭乘電梯到達塔橋上方的懸空人行道。當我們氣喘吁吁趕到北側塔橋下時,售票處已經在17點半準時關門下班了,真是令人鬱悶的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