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焦温病由口鼻而入,中焦温病传到中焦,下焦温邪深入下焦

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海;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心肺要像雾,不能实,沤即沤熟,渎即通。清气上升为云,下降为雨,上焦和下焦要通,清气上去了后,大脑清醒。上面的东西下来后,人会感觉轻快。中间不能堵,这叫上下交通。“交通”一词也是从《黄帝内经》来的,如果中间出了问题,吃多了,上下就不能交通。清气不能上去,人就会昏昏沉沉。浊物不能下行,人就会浑身臃肿。所以脾在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大地一样。脾将食物经过进一步的升化上升到第五关,就是上输于肺。

上焦温病由口鼻而入,中焦温病传到中焦,下焦温邪深入下焦

中医将身体分为三部分:上焦是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是胸膈以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肝、肾、膀胱等部位。三焦之火,处理方式当然不同。

脏腑都可以看成是无形的,况且三焦一腑,说它有形还不如说它无形比较确切一些。中医学中的脏腑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推断出来的,包含解剖、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任何一个脏腑都不会恰好是西医学中的某一个脏器,或者是某一个生理解剖系统。三焦也不例外,只是从表面上看它指不出一个现成的同名脏器,而显得特殊,其实应当是中医学整个脏腑学说中的一部分。为此有人认为:若三焦是无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为无形,这是藏象理论特点所决定的;若三焦是有形的,那么五脏六腑亦当有形,其有形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实体,而不是西医学某一个同名脏器。

上焦温病由口鼻而入,中焦温病传到中焦,下焦温邪深入下焦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证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上焦温病由口鼻而入,中焦温病传到中焦,下焦温邪深入下焦

中焦病证

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证

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