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曲藝:負鼓盲翁正作場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是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它以說唱兼用的形式敘述故事情節,故名說唱,又因說唱表演中歌唱曲調特別突出,故人們也稱它為“曲藝”說唱音樂的歷史悠久,戰國時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種以“相”擊節而歌的詩篇,類似今天的“蓮花鬧”或“快板書”,可視為曲藝音樂之濫觴。隋唐時期,佛教為了宏揚宗教信仰,吸引更多民眾皈依佛門,遂利用民間敘事歌的形式創造了一種大型的說唱間用的藝術形式“變文”,在佛寺中廣為運用,促進了說唱音樂的發展。至宋代的“諸宮調”“唱賺”、“貨郎兒”、“鼓子詞”出,說唱音樂已臻極盛。

民間曲藝:負鼓盲翁正作場說唱音樂

快板書

“諸宮調”是一種大型的說唱音樂形式,由北宋藝人孔三傳創始,所用音樂已很複雜,將若干不同宮調的歌唱曲調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用來表現極長大複雜的故事。其演唱形式為有說有唱,由一人主說唱,另有鼓、板、笛伴奏。“唱賺”一種介於說唱和藝術歌曲之間的藝術形式。它的結構比較長大複雜,採用“纏令”和“纏達”兩種曲式來組成含若干歌曲的大型套曲。“纏令”的結構是前後有引子和尾聲,中部則串連若干不同曲調。“纏達”又名“轉踏”、“傳踏”,唱引子後,用兩個不同曲調復沓而歌。這些形式不僅表明當時說唱音樂的成熟,且對後世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明清以後,曲藝音樂進一步結合各地民間音樂而蓬勃發展,形成了大量富於地方特色的曲種,在城鄉民眾中廣泛流行。

民間曲藝:負鼓盲翁正作場說唱音樂

快板表演

當代遍佈全國的地方曲種數以百計,它們可納入以下六大麴種之中:“鼓詞”類。盛行於北方城鄉。其腔調大多是在當地民歌小調或市鎮叫賣調基礎上發展而成。此類曲種大約有三十來種,較著名的有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湖北大鼓等。“彈詞”類。流行於中國南方。表演藝術強調“說、噱、彈、唱”四項全能。“說”,要求語言生動、引人入勝;“噱”,要求詼諧幽默,亦莊亦諧;“彈”,要求技巧嫻熟,伴唱妥帖;“唱”,要音色圓潤,聲情並茂。曲種約有二十來種,以蘇州彈詞為翹楚。道情類。指所有以漁鼓和簡板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曲種。原為道士傳道或化緣時所唱之歌,初為徒歌,南宋以後用漁鼓為伴奏,加用絲絃樂器,故也稱“漁鼓”或“漁鼓道情”。道情類曲種約有三十多種,較著名者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江西道情,四川竹琴等。

民間曲藝:負鼓盲翁正作場說唱音樂

鼓詞

“琴書”類:主奏樂器為揚琴的曲種,其音樂多源於當地民歌、戲曲。表演形式近似戲曲清唱,演員不僅自兼樂器,唱法上還分行當曲種大致有四川揚琴,山東琴書,湖北琴書、常德絲絃等十餘種。“牌子曲”類:指主要以曲牌聯綴(同宮或不同宮的若干曲牌)來組織唱腔的曲種。與宋、元時的“唱賺”、“諸宮調”及明清“小曲”的傳統有密切淵源關係。唱者或執手鼓、或持檀板,伴奏樂器則依地而異,北方一般用大三絃為主,南方用琵琶、二胡等曲種大致有四川清音、北京單絃,蘭州鼓子等十餘種。中“走唱”類:表演者載歌載舞,有大動作走場的曲藝形式。曲種大致有二人轉。三棒鼓。鳳陽花鼓、貴州花燈等二十多種。各曲種都有獨特的演技,如“二人轉”之耍手絹和扇子,“三棒鼓”之丟捧擊鼓等,生動的舞姿配合規整而富於節律的唱腔,再加上鑼鼓擊節,情緒熱烈歡快。

民間曲藝:負鼓盲翁正作場說唱音樂

四川揚琴

總的來看,說唱音樂的形態似介於戲曲和藝術歌曲兩者之間,但又有一些絕無僅有的自身特點。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是說唱,但不象戲曲那樣人員複雜眾多,極為簡便,通常只需兩三人,有一人多角的特點,採用坐唱、站唱、走唱、單唱、對唱、群唱、拆唱等多種表演方式。它的伴奏很簡單,也基本不用舞臺佈景和道具之類,這些使它比戲曲顯得更為輕便更為平民化。它一人主唱曲調的形式接近藝術歌曲,但又比單純,清唱的藝術歌曲更為自由,可以根據故事表達的需要而靈活加進說白的表演,同時它的旋律往往與地方語言音調結合特別緊密,說唱結合、似說似唱的表演,使說唱音樂的地方色彩特別濃厚,這些又使它比高雅的藝術歌曲顯得更為親切,說唱交替:即說→唱→說→唱相迭而行,敘事特別生動活潑。

民間曲藝:負鼓盲翁正作場說唱音樂

民間說唱音樂

似說似唱:一種吟誦性唱法,曲調是方言音調的音樂化,地方色彩特濃。曲藝音樂的伴奏也殊有特色,通常由演員自彈(打)自唱,這就使歌唱的節奏感情處理更為靈活自如,即使專設伴奏樂隊,主要是製造氣氛、烘托情緒。伴奏須密切配合唱者,起到綠葉襯紅花的作用。常見配合原則為:唱簡伴繁:伴奏以繁密的音型襯托唱腔的簡潔曲調,可相互映襯,增強音樂表現力2.唱繁伴簡:以繁簡的對比,使唱、伴皆清楚顯現,仍有相得益彰之效;墊補填空:在唱腔的間歇,長音等處,伴奏適時突現出來,既使唱腔顯得連貫延綿,又可增加音樂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