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有花向太陽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陽謀是針對陰謀而言,古時候的人一般都使用陰謀,因為這樣的算計讓敵人措手不及,但是有一些高手卻會使用陽謀,讓敵人明知是坑,還是得跳。

空城計

空城計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陽謀,儘管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演義出來的故事,但是歷史上也確實是有空城計案例。

空城計,總的來說就大開城門,讓敵人懷疑有埋伏,這樣看來,這個計謀應該屬於陰謀範疇,但是實際呢?

據我所知,這個“空城計”是一個極容易被識破的計謀,以諸葛亮空城計為例,我來和大家說一下空城計為什麼是陽謀。

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最後主動選擇“被騙”,諸葛亮擺下這麼一出,意思不是想瞞過司馬懿,其實是在說,來殺我啊,司馬懿小可愛。這是一種明知道不敢殺他,諸葛亮得了便宜賣乖的表現,也是給司馬懿一個撤兵的臺階。

諸葛亮認為司馬懿並不敢殺他,所以用陽謀擺下空城計,理由如下:

第一、司馬懿在曹魏集團的位置之所以得到了提升,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存在,讓曹魏集團不得不依賴司馬懿抵擋諸葛亮,所以諸葛亮的存在是司馬懿掌握兵權的根本原因,如果司馬懿殺了諸葛亮,他也會隨即失去手中兵權。

第二、司馬懿在大軍面前,如果放過諸葛亮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否則就要有通敵的嫌疑,一樣是死罪。諸葛亮擺下空城計,正是給司馬懿這個藉口,司馬懿明知道諸葛亮是在欺負他,也不得不“上當”,假裝被諸葛亮的計謀給騙了。可能司馬懿身邊的武將都莫名其妙,不理解司馬懿的真實想法,他們或許認為自己有一百種破了這種空城計的辦法,而司馬懿可能只是蠢,其實真正蠢的人是誰還不一定呢。

鴻門宴

鴻門宴也是一個陽謀,當時劉邦由於表現心切,首先進入了咸陽,這下捅了馬蜂窩了,遭到了項羽的忌恨。

劉邦進入咸陽,軍機嚴肅,不貪戀錢財和女色,范增非常在意,覺得此人必須殺了,否則後患無窮,於是項羽方面, 擺下了這個陽謀鴻門宴,劉邦軍隊在霸上,本來劉邦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天下,後來由張良的勸說,才意識到自己有多麼的幼稚,於是項羽的鴻門宴是他道歉的最好機會,同時也是以身犯險,性命有危。

即便知道項羽和范增對自己沒按好心,但是劉邦還是必須得送上門去,否則他就要成為“反賊”,被諸侯們一起討伐。

為了心中的大志向,劉邦面對這樣一個大坑,他無奈的只能選擇跳進去。在鴻門宴上,多次差點被殺,都被他的機智躲過去了。

最危險的一次,當數范增讓項莊舞劍,趁機刺殺劉邦,好在項伯及時幫忙,這才挽救了劉邦。

最後,在不怕死的樊噲出面後,幾句豪言就唬住了項羽,讓劉邦有機會藉著尿遁成功逃走了,這才躲開了這次陽謀的算計。

這裡體現了項羽的剛愎自用,也體現了范增的超高智謀,劉邦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圍魏救趙

這個典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也是孫臏的超高軍事謀略的代表作。

當時魏國大將龐涓帶大軍圍困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危在旦夕,求救於齊國,齊國派出齊國的最強cp,田忌和孫臏。

田忌要帶兵直取趙國魏軍,孫臏卻說不必,咱們去圍魏國首都大梁,田忌一聽,恍然大悟。

龐涓正要拿下趙國首都的時候,突然收到魏國君主的召回消息,才知道孫臏圍了大梁,如果他一意孤行繼續攻打邯鄲,雖然可以攻破趙國,但是自己的首都勢必也會失去,這是一個明擺著的陽謀,可惜龐涓別無選擇,他只能往了跳,急忙的撤軍回援大梁。

龐涓回救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快速回援,但是會有中埋伏的危險;一個是緩慢回援,這樣雖然大軍安全,但是首都不安全。

龐涓最後只能選擇棄車保帥的快速回援,另孫臏和田忌不敢貿然進攻大梁,但是這樣一來,龐涓的大軍就中了孫臏的埋伏。不得不說,孫臏的計謀真的是高啊!



野史日記


”西安事變“可以稱得上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給蔣介石集團挖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大坑,但絕對是陽謀。當時,毛澤東帶著只有三萬來人的紅軍將士,飢寒交迫的入駐到了延安,西北黃土高原本來就是一個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紅軍的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再加之蔣介石新一輪幾十萬人馬的圍剿政策,紅軍的生存真可謂是命懸一線…。危機關頭“西安事變”爆發了,毛澤東充分的抓住了這個一線生機,苦口婆心的說服了自己的同僚,派出周恩來去說服蔣介石抗日,並許諾共產黨人願意接受蔣委員長的抗日領導,把長江以後的紅軍改為受蔣委員長領導的八路軍,把長江以南的紅軍改為“新四軍”,蔣介石在驚魂未定的狀態下欣喜的接受了毛澤東的陽謀主張,對外宣佈抗戰開始了。並且命令國民政府給毛澤東的八路軍新四軍補充相當的軍需用品。正是這一陽謀,共產黨的軍隊得以生存得以強大!才有了抗日戰爭勝利時共產黨的軍隊由原來的幾萬人發展壯大成二百萬人的強大力量,才有了後面的和蔣介石號稱八百萬軍隊對抗的解放戰爭。如果不是毛澤東的睿智,強迫性的讓紅軍將士忍辱負重,咬牙含淚換”青天白日”軍裝,就不會有後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天翻地覆。


全明樂


史上明知是坑,還要往下跳的陽謀,非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莫屬。

上世紀45年,二戰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中國人民舉國上下同仇敵愾,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這普天同慶抗日戰爭勝利之時,蔣介石以反動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企圖搶奪抗戰勝利果實,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欲挑戰第二次國內戰爭,並陰謀邀請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想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扣在毛主席和共產黨人的身上,從而製造發動內戰的假口,將毛主席和共產黨軍隊置於死地。

毛主席和黨中央高瞻遠矚,權衡利弊,明知是鴻門宴,毛主席以偉人大無畏無懼的精神,莫英雄氣慨和膽魄,識破蔣介石的陰謀詭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赴重慶談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舉擊破了蔣介石的陰謀詭計,為全國解放埋下了伏筆。

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和黨領導人帶領解放軍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一舉摧毀了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伊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毛主席和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搞建設。5O年朝鮮戰爭暴發,戰火燃燒至中國邊境,襁褓中的共和國面臨著艱難選擇,要搞建設,還是決戰於境外,支援朝鮮,保衛國家安全。

毛主席和黨中央明白唇寒齒亡的危機,審時度勢,排除一切干擾。毛主席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北京,調兵遣將,毅然派彭德懷元帥統領志願軍大軍赴朝參戰,用低劣的武器裝備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十六國聯合國軍隊,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強國地位,奠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戰無不勝的鋼鐵軍隊,奠定了中國七十年和平發展的局面。

綜上所述,毛主席就是明知有坑,還要跳的陽謀家,毛主席的戰略思想是具有遠見和正確的,是戰無不勝的法寶。


用戶1495609362175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陽謀,應該是毛主席在解放戰爭中的一系列策略。

毛主席的一系列政策,其實在重慶談判後不久就寫成了一首詩:

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爾民。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屎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鬥爭。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這幾句時,把解放戰爭前夕的形勢分析的十分透徹。

第一句“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爾民”應該這樣理解:

共產黨給老百姓分田分地,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國家的主人;而國民黨總是認為老百姓都是刁民,無法無天。

第二句“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屎不黃金。”應該這樣理解:

重慶最大的問題是,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成了貪官汙吏;而延安的大糞,也被當做資源利用起來。

第三四句“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鬥爭。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應該這樣理解:

共產黨的炸橋挖路,奪地爭城以及造成遍地哀鴻的行為,不過是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團結的新中國。

解放戰爭中諸多政策中,最有殺傷力的,當屬“耕者有其田”。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不發達農業國,要想振興農村,發展農業,就必須解放農民。毛主席在廣大解放區發佈了《五四指示》《土地法大綱》,把土地分配給農民。為了保衛勝利果實,得到土地的農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鞏固解放區,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讓解放軍的軍事鬥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1946 年的8 月、9 月、10 月三個月,全解放區就有30 萬名翻身農民參加了人民解放軍。淮海戰役期間,解放區發動了500萬民工支援前線。整個解放戰爭中,一個山東省就有58萬人參軍入伍。

在前線的戰場上,解放軍常常採取攻心戰,向對面的國軍喊話“二狗子,我是三胖子,你們家分了十畝地,趕快帶著國軍兄弟們過來吧!”然後國軍成建制的投誠、起義。所謂的“國軍不願意打內戰”,不是國軍軍官愛國意識有多強,而是國軍士兵得到土地,得到家中書信,無心內戰,想回家種地。

毛主席一開始就亮出了“土地改革”的底牌,蔣介石只能坐視丟失大陸

土地革命幾乎瓦解了國統區的全部軍心和民心,蔣介石也準備搞土改時,遭到了國民黨的“還鄉團”的堅決反對,只好作罷。蔣介石坐視丟失整個大陸的3年解放戰爭中,別說分田分地,連二五減租都做不到。

敗退臺灣後,蔣終於能進行土改,實施了“三七五減租”,最後才穩住了陣腳。


歷史知事


在淮海戰役,國軍黃維的12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圍困在雙堆集,12兵團副司令胡璉中將從上海被蔣校長召回,空降至重圍之中。胡璉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況下,只能硬著頭皮跳進“坑中”。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受命前來參戰的國軍黃維第12兵團行至宿縣雙堆集地區時,被我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團團圍住,陷入絕境。

蔣校長聞訊大為緊張,連忙查問狀況,在發現他的得意學生12兵團副司令胡璉不在在前線後,馬上就把因競爭12兵團司令失敗而賭氣稱病的他,從上海召至南京,校長的用意不說自明。


胡璉是將星閃耀的黃埔4期出身,同學中林彪、張靈甫、王耀武、趙尚志、毛人鳳等名將雲集。胡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有上佳表現。在與我軍的數次交手中,互有勝負,甚至在南麻、沙土集等戰役中讓粟裕都吃虧不小。

胡璉到南京後,蔣校長與他探討12兵團如何解圍。對形勢認識非常清楚的胡璉當然知道12兵團的處境,但他明白校長的意思,當即表示願意飛赴雙堆集,協助黃維指揮作戰。這令達到目的的校長十分滿意,他送給胡璉8個字“固守下去,苦鬥必生”,並親自安排飛機送胡璉飛往雙堆集。

黃埔一期生黃維是個正直而略顯迂腐的人,這個12兵團司令,他本無意為之,原想安安穩穩的教學,卻硬被趕鴨子上架,這和胡璉的想法正好相反,一個有意有心栽花,一個無心插柳。


自知凶多吉少的黃維頗有義氣,力勸胡璉飛回南京,認為41歲的他還年輕,沒必要和自己一起戰死沙場,而且胡璉話著,還可以料理12兵團十餘萬官兵的後事。

但胡璉不為所動,雖然又兩次飛回南京去請示報告求援,但最後還是都飛了回來,留在了雙堆集。胡璉的到來雖也為12兵團帶來了些許生機,但大勢所趨之下,任何人的力量都不過是輕如鴻毛。

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12兵團兵敗如山,胡璉在與黃維互相講好“誰逃出去,誰負責照顧兩家的家屬,同時負責一切善後”的約定後,乘坐著坦克突圍,各自逃命。黃維很快就成了俘虜大軍中的一員。


國軍20軍奉命前往救援12兵團,當走到一座大橋時,發現有個人趕著一輛牛車,慢慢騰騰的走近,見到20軍的官兵,對他們說“部隊搞光了,你們不要去了”。趕牛車的這個人赫然就是12兵團的副司令胡璉。

胡璉的詭滑與運氣,在雙方陣營中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他幾次在就要滅亡的電光石火之時,有每每有如神助般的毫髮無損,全身而退。

在南麻戰役,在即將城破滅亡之際,他卻召集眾將上香禱告,而老天竟真的下了7天大雨為他解了圍。淮海戰役他成為僅有的幾個的漏網之魚,趕著牛車也能衝出包圍圈,真是讓人費解。後來我軍炮擊金門,防衛司令部的三位副司令2死1重傷,而司令胡璉卻僅受輕傷,又神奇地逃過了一劫。

在金門戰役中,正是胡璉率軍趕到,才讓我軍功虧一簣,飲恨至今。

胡璉在雙方陣營中也算是個傑出的戰將,其忠勇的個性也頗有俠義,雖然他明知是“坑”,但還是義無反顧的跳了下去。但最終卻也憑著自己的運氣,竟然又爬了上來,也不愧是個難得軍事人才。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看到這個題,我腦海裡一下子想到了小崗村那十八個簽訂生死狀的農民。

安徽省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家,但這裡卻很窮,經過建國初曲折的建設之路,鳳陽縣的貧困現狀沒有得到多大的改變。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社會生產力得不到解放,農民生產積極性很低,糧食危機嚴重。到了1978年冬季,鳳陽縣小崗村的村民生活日益艱難,鳳陽縣小崗村十八位農民私自決定實行分田到戶,用當時人的話說,這可是要砍頭的罪行。但十八個人敢為天下先,冒著被批鬥的風險硬是決定闖一闖,為了承擔風險,他們決定聯合起來寫下了一份大包乾的契約,他們簽字畫押,按下了自己的手印——有事一起扛。

這就是明知是一個坑,搞不好要被抓進去甚至開公判大會批鬥,他們也是堅決要跳進去,沒想到他們開出了一片新天地,實行大包乾的第一年就實現了大豐收,不僅糧食自給自足了,還有了餘糧。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我國基本的農業經營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這樣誕生了。

讓我們記住這敢為天下先的十八位英雄:

關延珠、嚴立富、嚴立華、嚴立坤、嚴金昌、嚴家芝、嚴學昌、嚴立學、嚴俊昌、嚴美昌、嚴宏昌、嚴付昌、嚴家其、嚴國品、關友生、關友章、關友江、韓國雲。

我是文史工作坊,謝謝關注,歡迎交流文史知識。


文史工作坊


1948年2月24日,西北野戰軍第三、第六縱隊包圍並開始攻擊延安東南方向的宜川城,這是一座位於黃河中游壺口瀑布之濱的小城,但卻是是陝東地區戰略要地和關中屏障,更是與山西之間的交通要點。彭總在戰鬥打響前特別電告三縱司令員許光達和六縱司令員羅元發:“攻城要猛,但攻而不克,以逼敵呼救求援”,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圍城打援戰法。

(抗戰時期的許光達將軍)

彭總制定的宜川戰役作戰計劃的要旨是:先以一部兵力圍攻宜川,調動黃陵、洛川之敵來援,野戰軍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先殲援敵,然後再奪城。果然,宜川守敵只有整編第76師之整24旅的兩個團兵力,在我軍的猛烈攻擊下,不到三天外圍陣地太子山、七郎山等相繼失守,該旅全部被壓縮到城區負隅頑抗。

敵少將旅長張漢初認定西北野戰軍是要一口吃掉他的部隊,因此不停重複做的只有一件事:一封接一封發報求援,每一封都標明十萬火急。雪花般的求援電終於讓胡宗南沉不住氣了,下令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迅即增援,而這個時候,黃埔一期的劉戡正在西安歡度春節,同他一起黑皮的還有部下整27師師長王應尊和整90師師長嚴明。

(彭總指揮戰鬥)

自從侵入陝北以來,劉戡就成為胡軍系統中最苦逼的將領,他的整29軍作為胡宗南掌握的機動部隊,一直扮演著“救火隊員”的角色,一年來不停地救蟠龍、救榆林、救清澗,總之無論何時何地哪個部隊被圍,他都得帶兵救援。而這一次救援宜川,劉戡卻是特別的不情願,原因很簡單,他非常清楚這是個坑,決計不能跳進去。

劉戡與西北野戰軍打了一年多的交道,對解放軍的戰法頗有了解,深知彭總麾下已有五個野戰縱隊75000餘人,攻擊宜川兩個團的蔣軍需要多少兵力,用腳趾頭都可以計算出來,那麼主力在哪呢?說不定就在增援路上的某個地方張網以待,等著整編29軍鑽進去。因此劉戡思來想去,決定採取“拖”的辦法,即以緩慢的行軍速度,避免為救援宜川而葬送掉自己的部隊。

(黃埔一期劉戡)

1948年2月25日,劉戡率領兩個整編師(實際兵力只有四個整編旅十個步兵團)20000餘人,磨磨蹭蹭開出洛川城,沿著洛宜公路向宜川進發。第二天上午,整27師偵察報告,在水鄉東北方向20公里左右發現大量解放軍,劉戡命令王應尊派出搜索營一探虛實,結果分分鐘傷亡過半,但總算摸清了對手的番號: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

其實到這個時候,豬都知道西野是要圍點打援了,何況是身經百戰的劉戡,他立刻命令部隊停止前進,26日晚給西安綏署發出火急電文,要求首先佔領公路一側的制高點觀亭,擊破西野打援部隊後再相機再翻山接近宜川。這是個進退有據的方案,既可以救援宜川的整24旅,又可以保證自身免遭伏擊的風險,唯一的缺點是:翻山前往時間較長。

(西安綏署主任胡宗南)

由於遲遲不見胡宗南的覆電,劉戡樂得在水鄉地區停滯不前,那邊宜川的張仁初發瘋般繼續求援,原因是胡宗南參加舞會一夜未歸,這麼大的事也沒人敢擅自做主。直到27日中午胡宗南迴到綏署,同時看到了張仁初和劉戡的電文,隨即大怒通知參謀長盛文:“宜川危如累卵,還不快去救,以解決什麼阻擊部隊為由,畏縮不前,貪生怕死,貽誤戰機,死罪”!

盛文總算在擬電時緩和了些口氣,然而措辭仍然嚴厲:“不準停留,兼程前進”!劉戡一干人接電幾近絕望,他對左右說:“彭德懷早就在全面佈置了口袋,胡先生這是趕我們朝口袋裡鑽哪”,王應尊提議再次電告綏署,給胡宗南講清楚利害關係,劉戡沉默片刻說:“不要了,大不了老子鑽口袋為黨國捐軀去,不過,我劉戡要是死了,他胡某人離死也不遠了”!

(二縱司令員王震將軍)

天空此時飄起雪花,劉戡就這樣率部踏上了通往黃泉之路,而實際情況是,我西北野戰軍已經於當天斷糧,如果劉戡在水鄉附近徘徊超過三天,彭總將不得不下令全軍撤出戰鬥。2月27日的一整夜裡,數萬名解放軍戰士是餓著肚子在寒冷的山上埋伏的,忍飢挨凍死等劉戡,簡直無法想像指戰員們是如何捱過來的。

1948年2月28日下午,劉戡率領的兩個整編師全部進入瓦子街附近我軍的伏擊圈,傍晚時分戰鬥猝然打響。西北野戰軍一縱、二縱、四縱和抽兵參戰的三縱、六縱,向被圍之敵發起總攻。戰至次日下午四時,全殲整編第29軍軍部和兩個整編師,同時又消滅了絕望之下放棄宜川逃跑的整24旅,共計斃傷俘敵29400餘人,取得了“宜瓦戰役”的徹底勝利。

(胡宗南在延安)

敵主要將領除整27師師長王應尊脫逃外,劉戡用手榴彈戰場自斃,嚴明也在亂軍中陣亡,胡宗南被氣急敗壞的蔣某人宣佈“撤職留任”,而軍委電賀彭總稱此次戰役為西北戰場“第一大捷”。

這個“陽謀”成功實施的後果是:由於關中門戶大開,蔣軍不得不抽調晉南和豫西的部隊填防關中,從而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臨汾被圍和洛陽失守,成為我軍在西北戰場上上影響非常之大的一次精彩戰例。

(彭總在作戰室)


度度狼gg


陽謀是相對於陰謀而言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明明是個坑,誰都知道,誰都看的見,但還必須要跳進去。這就是非常讓人頭疼的一個問題。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那些著名的陽謀呢,我在這裡舉出幾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按照常規,排名依然按照時間順序。

第一,馮亭的獻上黨之謀

這個真的是一個赤裸裸的陽謀,在三家分晉的時候,韓國勢力最弱,所以,分到的領土並不多。

但他有一塊飛地,也就是上黨,這塊地方被韓國控制,就等於說在魏國和趙國之間,插上了一根釘子,這跟釘子,保證了韓國雖然領土不多,但擁有了很好的一個戰略要地,所以,對於這個結果,韓國還是非常滿意的。

但隨著戰國爭雄的展開,尤其是秦國大出於天下,韓國和魏國都被強悍的秦軍打成了廢柴,秦軍利用魏國韓國的領土,當成進攻趙國的跳板,而韓魏幾乎要被滅國,根本沒有反對的資本。

迫於秦國的壓力,韓國決定,割讓上黨天險,並且送給秦國,讓自己的國家苟延殘喘,同時坑一下隊友。

但意外情況還是發生了,韓國的上黨守將馮亭,是一個堅定的反抗派,他知道秦國的陰謀,也知道,以自己的實力,不可能保住上黨。

因此,他沒有選擇投降秦國,也沒有選擇為韓國堅守每一寸土地,而是把上黨,獻給了趙國。

這一招讓韓國、秦國,甚至是趙國都意想不到。誰都知道,馮亭為什麼要這麼做,韓國不敢說,秦國只能氣的罵娘。

而趙國最是尷尬,得了上黨之地,就意味著和秦國要硬碰硬的幹上一仗,但要是不接受,趙國就無險可守,於是,明知道這是一個禍水,也要把這禍水引到自己的國家,明知是個坑,還必須要跳進去。

於是,在馮亭獻出上黨之後,秦趙那層窗戶紙被徹底捅破。於是,兩國開始大打出手,而爭奪的焦點,就是上黨之地。

第二,趙充國平定羌亂

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陽謀之戰。對於羌部落,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瞭解,但在歷史上,這個部落對漢王朝造成的破壞力,不在匈奴之下。

盤鋸在河西以及青海一帶的羌部落,半農半牧,民風彪悍無比,西漢王朝在佔領河西走廊後,羌部落一度臣服漢朝。

但在漢朝中期屢次謀反、攻城略地,一度控制了河西走廊。漢朝屢次派兵圍剿,消耗了大量國力。

而到了東漢,因為漢王朝勢力退出西域,對河西之地管理也逐漸削弱,河西羌亂困擾東漢百年之久,甚至羌軍打到了離洛陽不到二百里的地方。

可見,羌部落的強悍。

面對著這個打不死的小強部落,漢朝相當頭疼。於是,想起了已經七十八歲高齡的老將趙充國。趙充國分析了敵我形勢,並不打算大舉進攻,反而步步為營,開始實行屯田戰略。

這是一條很笨,卻很有效的陽謀,漢朝將士不斷地建造工事、開墾土地、發展經濟、積蓄糧草,然後不斷的騷擾、進攻、攻擊頑固敵人。

眼看著羌軍的勢力範圍被漢王朝一點一點的蠶食,羌部落慢慢的退出河西,失去大量土地,被逼上河源一帶。

但趙充國似乎並沒有停手的意思,繼續有條不紊的屯田,一直把田屯到了青海一帶。這種謀略,徹底把羌部落征服了。

強悍的羌部落,只得再次投降,成了漢王朝的附庸。趙充國的這種法子,也成了後世效仿的榜樣。

第三、鐵鉉的心理戰術

這場陽謀,實際上是一場相當高明的倫理戰和心理戰。

靖難之役開始後,燕王朱棣的軍隊,憑藉著強悍的戰鬥力,連續擊潰建文帝的軍隊,渡過黃河直搗濟南,但在這個地方,遇到了一個小強式的對手,名字叫做鐵鉉。

鐵鉉非常聰明,極善於用兵,更善於防禦,在他精心佈置下,濟南城如同鐵桶一般,任憑朱棣如何進攻,都沒有打下來。

束手無策的朱棣,想到了招降,於是他安排人用箭射進城裡一封招降信。鐵鉉平靜的讀完信,然後平靜的回了一封信,讓朱棣學周公輔政,不要瞎鬧騰。

朱棣碰了一個軟釘子,於是撕破臉開始攻城,甚至使用了大炮。眼看著濟南城將要陷落,鐵鉉想到了一條,讓朱棣做夢也沒想到的主意:他把朱元璋的牌位,立在了城頭。

朱棣徹底懵了,他明知道這是一個計謀,明知道只要再進攻一下,濟南城就能破了。但偏偏鐵鉉看透了他的心思,把他老爹的牌位亮了出來。

自己本來就是打著靖難的旗號南下,難不成要把自己老爹的牌位轟碎?眼看著鐵鉉把朱元璋牌位立在城頭,然後有條不紊的修復工事,準備再戰,朱棣頓時覺得,自己眼前是個坑,而且還不得不跳進去。

在靖難之役發生的四年間,濟南始終沒有被攻破,反而逼得朱棣繞道南下,險些被抄了後路,而鐵鉉的下場也極為悽慘。

可見,鐵鉉在朱棣心理,留下了多大的陰影面積。

第四、曾國藩的安慶之戰

曾國藩是清朝的中興名臣,也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這個人打仗,說的好聽點,叫做拙戰,說的難聽點,就是烏龜戰術。

他打仗很現實,沒有任何奇謀,就是憑藉絕對的優勢和強大的後勤補給,採取圍困戰術,一條一條的挖坑道,一座一座的駐土城,一個月不行,圍困兩個月,兩個月不行,圍困三個月。

這種打法,所有人都知道,也都能看見,但就是沒辦法,打打不過,跑跑不了,只能眼睜睜被困死。這種打法,簡直噁心死人還不償命。

安慶之戰可以說是這種戰法的集中體現,太平天國的名將李秀成和陳玉成,都是天平天國中的天才將領,指揮了無數次勝仗。

但面對曾國藩這種打法,任憑多少奇謀巧計,也無濟於事。

安慶城被層層圍困,兩萬多守軍,糧食吃完了,殺馬充飢,馬殺完了,吃老鼠,最後連樹皮都剝了下來,誰都知道,曾國藩想要幹什麼,但就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直到最後,將士們全都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了,於是,安慶之戰結束,兩萬守軍全軍覆沒。

這真是一場陽謀,甚至曾國藩除了圍困,什麼也沒有做,但就是這種陽謀,讓陳玉成、李秀成這樣的天才將領束手無策。雖然笨,卻也相當厲害。

歷史上,陽謀還有很多,這些明知道是坑,卻不得不跳的謀略,現在看來,甚至比陰謀更加厲害,也更加無法破解。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可以說非常尷尬。

畢竟在一般人的認知裡,明知是坑也要跳,無論怎麼看都是典型的智商不足。

但如果是軍國大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在這樣一個陰謀陽謀滿天飛的世界裡,一念之差就可能決定億萬人的命運,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讓無數人人頭落地。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勇往直前的態度就尤為可貴,“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犧牲精神就越發高山仰止。特別是在面對敵人擺出的陷阱時,為更多人幸福而勇敢“入坑”的人,無疑會受到所有人的崇敬,而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偉人”。

而在靜夜史看來,雖然偉大的人很多,但中華兒女眼中的“偉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偉大領袖。

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沒有這樣一個人,不僅受到人民的衷心愛戴,更受到世界各國尤其是對手發自內心的尊重。

而領袖在展現自己的雄才大略締造一個昂首挺立的新中國前,他敢於犧牲,明知不可謂而為之的“入坑”精神,早已為他積累了崇高的威望。

1945年8月15日,日本育人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然而,中國的命運並未因抗戰的結束而明確,在所有人都期望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新中國時,在抗戰中積累了崇高威望的委員長似乎深知急民意之所急,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前便三次發電報邀請領袖前往重慶進行商談。

委員長的水平,地球人都知道,除了打仗不行,搞起政治來那是真正的行家裡手。在抗戰即將勝利的時刻邀請領袖前往委員長老巢,這種司馬昭之心就是傻子都皆知。

更可怕的是,這種裹挾了民意的要求,將領袖推到了風口浪尖,不去就是逆潮流而動。

面對這樣的“陽謀”,領袖不顧個人安危於1945年8月15日飛抵重慶,令山城為之沸騰,更被各界稱之為彌天大勇。

但領袖這誠意並未換來委員長的“回心轉意”,解放戰爭還是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理論上說,因為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美國和委員長並肩攜手沒有問題,但領袖的身後,卻基本不是斯大林。

早在抗戰結束前的1945年8月14日,斯大林就和委員長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規定委員長承認蒙古獨立,條件是斯大林不支持領袖一方。

解放戰爭爆發後,斯大林雖然也對我方進行援助,但始終和委員長眉來眼去,最典型的就是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斯大林要求領袖接受劃江而治的方案,公然製造南北朝。

而且在南京國民政府從南京逃到廣州時,蘇聯大使館跟隨南下,而司徒雷登代表的美國卻留了下來。

事實上直到1948年底解放戰爭形勢逐漸明朗時,斯大林才開始加大對領袖的援助,但在蒙古等關乎蘇聯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斯大林從來不做讓步,甚至拿內蒙古獨立做威脅。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尤其是蘇聯三面壓迫我國的險惡環境,我國決定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和蘇聯結成同盟。

而斯大林雖第一時間承認了新中國,但後面卻幹得相當不地道。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時,雖然使我國獲得了3億美元的貸款,並得到了蘇聯專家的支持,但斯大林從來有所保留,而且對蒙古問題不作讓步,更可怕的是染指我國新疆等地的權益,比如礦產只能賣給蘇聯,不能出售給第三國。

然而,相比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不得不接受的陽謀,斯大林在朝鮮戰爭問題上的挖坑,才是真正的機關算盡。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以三八線為界劃定勢力範圍,隨後於1948年分別成立了朝鮮和韓國。

此時的朝鮮和韓國都有統一朝鮮半島的野心,尤其是朝鮮,但金日成深知沒有蘇聯和中國的支持,朝鮮的統一不可能成功。

但領袖在臺島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並未答應金日成的請求,於是金日成找到斯大林,獲得了斯大林的默許。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大舉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雖然戰爭前期朝鮮軍隊勢如破竹,但很快被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反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斯大林要求金日成向我國求援。

形勢異常危急,不僅聯合國軍逼近三八線,極大地威脅著東北的安全,更可怕的是斯大林以“要求金日成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為要挾,促使領袖不得不下定決心抗美援朝。

而在我國要求蘇聯提供空中支援時,斯大林因美軍襲擊蘇聯遠東軍事基地被嚇破了膽,不僅空中掩護沒了,連先前的武器援助也出爾反爾,30多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就是完全在小米加步槍的極端落後條件下,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而當志願軍第一次戰役取得輝煌勝利,讓斯大林看到了戰爭勝利的希望,蘇聯的援助才姍姍來遲。

雖然從我國根本利益角度來看,抗美援朝戰爭作為我國的立國之戰不可避免,但完全可以到臺島問題解決之後再動手。而斯大林的機關算盡,將新生的共和國拖入異常慘烈的抗美援朝戰爭,其消耗我國維持其超級大國利益之心昭然若揭。

而領袖為了中華民族能夠真正站起來,冒著巨大的風險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自己的骨肉也犧牲在朝鮮戰場,可以說是鞠躬盡瘁。

而當中美雙方都筋疲力竭,渴望以體面的形式結束戰爭時,斯大林出於消耗美國力量的考慮,設置了各種障礙阻礙停戰的實現。直到1953年4月斯大林去世,中美停戰談判進程才迅速加快,並於7月27日結束戰爭。

可以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犧牲精神,是領袖的偉大之處,也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新唐書》中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奇特故事,李淵造反是因李世民用計謀將其逼上造反道路,說是李世民與晉陽宮副宮監裴寂合謀,讓裴寂把李世民的父親李淵灌醉,然後挑選幾名姿色宮女“侍寢”李淵。

在隋朝,私通行宮宮女可是死罪,李淵被逼無奈,只能造反,雖說李淵雄才大略,造反念頭也有,但無李世民這“臨門一腳”的坑,後續結局如何還不一定。

明知是坑也須硬著頭皮上的謀

李氏,北周建國時期的貴氏,在建國之初,北周有八名將軍,這八名將軍還被封為“柱國”,八大世家在當時被譽為“八柱國家”,李氏就是八柱中的其一,特別是李淵的祖父李虎,死後還被追封為“唐公”。

李虎有一子,名喚李昺,這李昺就是後來被逼造反,李淵的父親,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妹妹,稱為獨孤氏,所以導語才講到,李淵後續不因李世民計謀,興許結果不一定,畢竟,其中涵蓋了一層親戚關係。

李淵作為文帝楊堅的外甥,煬帝楊廣的表哥,在隋朝備受信任,因此李淵還襲爵唐公,大業九年六月,楊玄感舉兵反隋,楊廣派李淵前往討伐,詔命關隴兵馬都受李淵統率,李淵就此建勢。

楊廣為政時,是一位猜忌心極重的君主,臣子權力過重,他總會百般藉口誅殺,哪怕親戚都不例外,李淵勢力膨脹之時,這位君主不止一次想要誅殺李淵。

一翌,召李淵入朝覲見,李淵遲到,楊廣還故問李淵的一個外甥說:“你舅舅怎麼回事?”外甥答道:“很抱歉,我舅舅生病了。”聽聞故病,楊廣不僅未關心,還反問:“病了?可得死否?”

李淵驚聞此事大為惶恐,於是故意整天沉溺於酒色之中,以表示自己並無絲毫政治野心,楊廣是個聰明人,未必會受此矇騙,不過楊廣最終未真的動手誓除李淵,只是藉機將李淵調離京城,並派人監視,因此,大業十三年初李淵任職太原留守。

李淵身任太原手下有兩名副留守,分別是虎賁朗將王威、虎牙朗將高君雅,這兩人就是楊廣派來監視李淵的耳目。

李淵自知留守太原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與好友晉陽宮副監裴寂閒暇聊天時,還了解到楊廣在朝中所為,更甚覺需要做長遠打算,然而,他這個長遠還沒來得及打算。

就被次子李世民與裴寂合謀,於一翌宮中飲酒,灌醉之際,安排宮女把李淵“服侍”了,李淵清醒後,大吃一驚,左右無法後,裴寂獻策:“既然發生了,與其事發被定死罪,不如造反吧。”

起初李淵並未答應,但李世民嫣能讓事情順其自然,肯定從旁趁機協助,李淵還佯裝生氣對李世民說:“大逆不道,信不信把你移送官府。”而後又接著說:“虎毒還不食子,我那麼疼愛你,怎麼會把自己移交,只是,唉,容我再慮一二。”

其實李淵早在調往太原之時就已經預知後事,而且早已另做打算,只不過他老謀深算,不似李世民般急躁,在等時機成熟。

思慮後,恰逢劉武周造反,攻擊汾陽宮,李淵召集部下眾將商議道:“我當太原留守,汾陽宮在我管轄範圍內,現在正遭亂臣賊人攻擊,如果我不能將其擊退,一定會被怪死罪,然而大規模調兵需要先稟報皇帝,只是,皇帝遠在江都,這一來一去恐怕最終落下死罪,各位意見如何?”

眾將均說:“為了國家利益,您可以自主決定,不必先請示彙報。”而李淵,要的就是這句“正大光明”,不然豈能順勢齊心,於是李淵招募兵卒,發動平時積累下的暗樁,迅速聚攏萬餘人。

王威與高君雅一見這等形式即知不好,已經猜到李淵是打算造反,就建議李淵去晉祠祈福,想趁機設下埋伏擒住李淵,哪知李淵早料二人是楊廣臥底,先下手為強,還慫恿開陽府司馬劉政誣告王威和高君雅謀反。

捉拿兩人沒幾天,剛好突厥兵再次侵擾,李淵遂軍中宣佈:“有人告發王威、高君雅私通突厥,幸得我早有準備,有防突厥來襲,事已至此,本想留下二人性命,但通敵賣國,不仁不義,該誅。”於是藉機殺了兩人,後李淵於大業十三年六月祭旗起兵。

從此,開創了後世的盛唐。

文獻參考:《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冊府元龜·帝王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