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以前,我以為世界上沒有值得二刷的外語文藝片

羅馬以前,我以為世界上沒有值得二刷的外語文藝片



羅馬



導演:阿方索·卡隆

主演:雅利扎·阿巴里西奧 瑪麗娜·德·塔維拉 迭戈·科蒂娜·奧特里

國家/地區:墨西哥 時長:135分鐘

1

《羅馬》是一部電影。

“羅馬“是70年代墨西哥城的羅馬社區。

2

導演是阿方索·卡隆。

編劇也是,攝影也是,剪輯也是,製片也是。

阿方索·卡隆無須過多介紹,他的上一部電影是《地心引力》,憑此,他獲得了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

3

這是一部私人電影。

是的,如果不是阿方索·卡隆自己多次說這是一部“私人電影”,我必須要承認,以我有限的從業經歷和膚淺的審美經驗是很難看出這一點的。

4

他是這樣說的:“《羅馬》這部電影是與自己的過去合作,直接面對自己的過去。這讓我不得不去探索更為私密的私人領域。電影中有90%的場景,在我的記憶中都早已經無跡可尋。更直接地說,其實這部電影也是重塑自我的過程,重塑集體回憶的過程。”

電影是私人的,觀後感是主觀的,我覺得他說的很對,也很詩意。

5

《羅馬》劇組為找到合適的演員,進行了大量搜索,找來幾千人。卡隆從中選擇了很小的一部分,讓他們在鏡頭前簡短的聊聊自己。最終,電影裡的很多角色是卡隆認識了50年的人。

女主角Cleo最終由Yalitza Aparicio出演。Yalitza是一位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女孩,劇組在墨西哥沿著一個村莊到一個村莊不停地尋找,最終在墨西哥瓦哈卡州一個鄉村找到了她。

因此,詩意,自劇組籌備那天起,就存在了。

6

電影的大背景是墨西哥1971年震驚世界的一場屠殺,有100多個學生被殺。電影講述的是在暴力和槍火中,懷孕的年輕保姆因耽擱救治而失去了即將分娩的孩子。

7

一些評論家認為,“卡隆對70年代墨西哥的整體動盪缺乏發自內心的認知,他富家子弟的身份和視角限制了他的政治敏感度,也正是因此他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奇觀化的場景塑造上。”

對此,我堅決反對,這正是導演的偉大之處,他將臭名昭著的慘劇用最輕微的力量表現出來,看似一筆帶過,實際上萬馬千軍都在畫面之外了。這就是電影的魔力所在。

8

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冷靜的鏡頭,只做一些最基本的搖動與橫移,沒有特寫,幾乎只有遠景與中景,沒有什麼離奇故事,沒有什麼匪夷所思的情節,也沒有令人驚歎的特效…但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看上去只是講了一個保姆的瑣碎日常,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好像什麼都沒講,但看完以後似乎覺得什麼都講了。

有種詩意隨著女主角Cleo的情緒在悄悄蔓延,像在鵝毛大雪中步行整夜,像在風起以後走進樹林……詩意是絕佳的表演帶來的,你不會對女主角Cleo有任何質疑,她第一次出現在畫面裡你會立即覺得,對,她就是那個保姆。

9

我心裡有塊地方最終還是塌方了,在電影緩慢輕快的敘事中,在看似平淡的對白中,我似乎琢磨到了生活。

生活是什麼呢?沒有答案。

它既抽象又無比具體,戒不掉的煙,每個月總要喝醉幾次的夜晚,沒有人能對生活進行恰當描述,但當你覺得日子一天比一天平靜時,你也許觸摸到了生活。

10

電影的結局使用了一個長鏡頭,溺水的孩子被不會游泳的Cleo救出海面,她們一起在海灘上相擁哭泣……我想起爸爸去世那年冬天,我沒有哭。我試圖擠出兩滴眼淚向親友表達我的悲傷,但我不僅沒有做到,反而姿態混亂,手足無措。我很想哭,但就是哭不出來。

漫長的冬天過去了,我仍然沒有哭,我甚至忘記了這件事。

春天將盡時,我放學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他會給我準備什麼好吃的,等我回到家,停下自行車,我忽然意識到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我也忽然知道,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會給我準備那頓飯了。

而且,再也沒有人會幫我修自行車了。

忽然間我淚如雨下,放聲大哭,像一個七歲的孩子永遠失去了他心愛的玩具……

11

電影拍的是記憶中的過去,然而,我們的過去啊,就像身體上早已癒合的疤痕,無論你用多麼昂貴的嫩膚乳液,也不管你使用多麼先進的醫療手段,我們總有辦法隱藏疤痕,試圖不讓別人看出端倪。

但那疤痕,始終都在那裡。

它一言不發,它一直都在。

12

《羅馬》是一部電影。

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至於拿不拿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狄金森得不得奧斯卡最佳攝影一樣,那是另一種庸俗的衡量方式。

13

羅馬以前,我以為世界上沒有值得二刷的外語文藝片。

你瞧,我用最快的速度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羅馬以前,我以為世界上沒有值得二刷的外語文藝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