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之鄉——宜州簡史

城市介紹

宜州區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為河池市政府所在地。位於廣西中部偏北,地處東經108°4′11″~109°2′44″之間,北緯24°0′10″~24°5′25″之間,東及東北部與柳州市的柳城縣、柳江區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連境,南部及西南部與忻城縣、都安瑤族自治縣毗鄰,西與金城江區接壤,北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與交界。

長壽之鄉——宜州簡史

宜州

宜州區總面積3896平方公里,2015年末,轄9個鎮、7個鄉、2個民族鄉,總人口66.24萬,除壯族外,境內居住有30個民族;2015年,宜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6749萬元,比2014年增長3.1%。

宜州區,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誕生地,2015年3月,中國老年學學會授予宜州“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宜州區物產豐富,有蓄積量為194萬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種竹類及其產品,同時是中國糧食生產基地,還是廣西商品糧、蔗糖、沙田柚、桑蠶和魚類生產基地。其特產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蠶繭、乳鴿、油魚、船丁魚、龍江芝麻劍魚、古龍梨、文昌碎鹹菜等。野生動物有麝香、穿山甲。主要風景名勝有下梘河流域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區,白龍洞遊覽區等。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長壽之鄉——宜州簡史

風景

歷史文明

秦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屬桂林郡地。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

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

西晉,置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置龍剛縣。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置龍水縣,先後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年)在今市境內及毗鄰地區先後設置羈縻溫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

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後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併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縣為慶遠軍民安撫司,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慶遠路總管府,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次年屬慶遠府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再年屬慶遠,為府治。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年)先後設置大曹、懷遠、德勝、東江4巡檢司及龍門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及永順副長官司。

清朝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廢大曹、懷遠、東江3巡檢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縣功德、窖灰2裡、永定土司清潭、南鄉2裡置理苗分縣。同年將龍門土舍改置龍門巡檢司(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廢置)。道光五年(1825年)廢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年)廢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

長壽之鄉——宜州簡史

宜州

長壽之鄉——宜州簡史

風景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柳江道,宜山縣直屬廣西省府。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廣西劃為12個民團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團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廣西12個民團區合併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屬柳州民團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廣西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柳州監督區,為行政監督區署所在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廣西增設玉林、慶遠兩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慶遠區,為區署所在地。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廣西各行政監督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屬第七區,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廣西行政督察區第四、第七兩區合併為第二區,宜山縣屬第二區(即柳州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西再次劃分為12個專區,宜山縣屬第十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縣人民政府,縣屬慶遠區,為慶遠區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慶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縣屬宜山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專區併入柳州專區。

1965年7月,成立河池專區,宜山屬河池專區。

1971年,廣西各專區更名為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將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福龍鄉劃歸宜山縣。

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各鄉鎮不變。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覆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由河池市代管。

2016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同意河池市政府駐地遷至宜州區。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文化特色

彩調劇

宜州區是彩調之鄉,20世紀50年代宜州的彩調《劉三姐》和《龍女與漢鵬》曾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得到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的讚揚。1999年廣西首屆彩調藝術節、2003年廣西彩調藝術大賽均在宜州舉辦。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申報的“劉三姐歌謠”,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山歌唱到:“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

長壽之鄉——宜州簡史

古風

宜州漁鼓

宜州漁鼓在宜州民間普遍流傳,傳統唱腔輕快活躍。演唱者左手抱漁鼓,並持簡板按節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過門旋律拍擊鼓面。傳統唱腔是單一樂段,反覆演唱。解放後,文藝團體利用傳統唱腔,配上新內容演唱。解放前漁鼓由民間藝人沿街賣唱。1992宜山個體勞動者協會以宜州漁鼓《李貴涼粉》(韋善光作詞,廖壽德音樂設計,胡雪琴導演,劉煥姣等演唱)參加中國個體文藝會演獲三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