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宜州简史

城市介绍

宜州区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河池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08°4′11″~109°2′44″之间,北纬24°0′10″~24°5′25″之间,东及东北部与柳州市的柳城县、柳江区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与交界。

长寿之乡——宜州简史

宜州

宜州区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2015年末,辖9个镇、7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66.24万,除壮族外,境内居住有30个民族;2015年,宜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749万元,比2014年增长3.1%。

宜州区,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2015年3月,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宜州“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宜州区物产丰富,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中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主要风景名胜有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白龙洞游览区等。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长寿之乡——宜州简史

风景

历史文明

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长寿之乡——宜州简史

宜州

长寿之乡——宜州简史

风景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

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河池市代管。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2017年7月26日,河池市宜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文化特色

彩调剧

宜州区是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的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举办。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山歌唱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长寿之乡——宜州简史

古风

宜州渔鼓

宜州渔鼓在宜州民间普遍流传,传统唱腔轻快活跃。演唱者左手抱渔鼓,并持简板按节拍打鼓身,右手前掌按过门旋律拍击鼓面。传统唱腔是单一乐段,反复演唱。解放后,文艺团体利用传统唱腔,配上新内容演唱。解放前渔鼓由民间艺人沿街卖唱。1992宜山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宜州渔鼓《李贵凉粉》(韦善光作词,廖寿德音乐设计,胡雪琴导演,刘焕姣等演唱)参加中国个体文艺会演获三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