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日本兵近戰喜歡退子彈,上刺刀白刃戰,事實卻是這樣

網上有這樣一段爭論,說是抗戰時,小鬼子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在拼刺刀前喜歡退子彈,這不過是往日本人臉上貼金的說法而已。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子的呢,這還得從當時日本的制式步槍說起,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總說日本兵近戰喜歡退子彈,上刺刀白刃戰,事實卻是這樣

日軍退子彈確有其事,但絕不是受武士道精神影響,腦筋短路的結果。我們也發現,八路軍拼刺刀時特別喜歡開搶,同樣這也沒什麼勝之不武一說。戰爭是殘酷的,活著並能打敗對方比什麼精神都重要。

日軍退子彈是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出現的,只在近距離格鬥發生前,而不是像某些抗戰劇中演得那樣,衝鋒號一吹,小鬼子反覆拉槍栓退膛,然後噌地一下躍出戰壕。

衝鋒時退子彈,無異於自殺。不管是在侵華戰場上,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從來都是一邊射擊,一邊進攻。這一點大家在影視劇中也經常看到,敢死隊衝鋒時,指揮官同時會對機槍手來一句:打,給我狠狠地打。

日軍在肉搏戰前退子彈,是經過統計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日軍步兵普遍裝備三八大蓋,這種槍性能優越,如果要評選一個最受中國軍人喜愛的戰利品,三八大蓋說第二,估計沒誰敢說第一。

三八大蓋射速高,子彈初速可達760米每秒,比漢陽造高了近30%,更重要的是日本工業發達,製造工藝比中國高出不少,在無風的情況下,800米的距離依然可以殺傷目標。漢陽造理論射程600米,可實際發到戰士手中能打四五百米就很不錯了。

總說日本兵近戰喜歡退子彈,上刺刀白刃戰,事實卻是這樣

射程遠、射速高,所以三八大蓋槍身特別長,這樣白刃戰中就特別佔便宜。有趣的是,三八大蓋最大的缺點恰恰也是最大的優點。射程遠意味著子彈穿透性好,這樣只能給目標造成貫通傷,卻很難致命。

忻口戰役時,國民黨將領李仙洲被日軍打了一個透明窟窿,可他人還在談笑風生,根本沒察覺自己中槍了。單就殺傷力來說,三八大蓋是不如中正式步槍對周圍組織破壞力大。

總說日本兵近戰喜歡退子彈,上刺刀白刃戰,事實卻是這樣

到了白刃戰時,這個缺點就更加突出了。雙方混戰在一起,打穿一個敵人往往會傷到自己人。更為尷尬的是,貫通傷並不能使人立刻失去戰鬥力,但子彈穿出人體後會變形,會翻滾,第二次命中的殺傷力卻很大。

日本彈丸之地,戰線拉得越大,兵力越顯得匱乏,他們決不允許有誤傷情況出現,況且日軍人的整體素質遙遠高與中國軍人。

電影中國民黨將領都是油光滿面,山珍海味,實際情況卻是很多高級將領也經常吃不到肉,普通士兵幾乎天天餓肚子。只有最精銳的第五軍和黃埔學員,在蔣介石的精心呵護下,才能勉強每天有三頓飯。

真正的中國士兵的體格是這樣的

總說日本兵近戰喜歡退子彈,上刺刀白刃戰,事實卻是這樣

而當時的日軍士兵體格則是這樣的

總說日本兵近戰喜歡退子彈,上刺刀白刃戰,事實卻是這樣

日軍士兵不僅能吃得飽,還有水果、牛肉罐頭等供應,看一下他們肱二頭肌就知道,白刃戰時誰的勝算更大。

反正都能贏,為什麼還要去冒誤傷的風險。況且三八大蓋槍身長,回轉半徑也會增大,如果目標在後方或是兩側,還沒來得及掉轉槍口,別人一刀就砍了過來。

白刃戰不開槍的不僅有日軍,西北軍也認為大刀片子更好使。可是近戰開搶的也很多,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非常不喜歡拼刺刀。他們認為手槍是剋制日軍的最大法寶,手槍子彈裝藥量少,不會洞穿身體,而且射擊姿勢更是隨心所欲。

八路軍在白刃戰時,常在兩軍即將接觸時,先給小鬼子來一排齊射。八路軍彈藥是出了名的緊張,這時開槍命中率高,還能打亂鬼子陣形,鼓舞士氣。

總說日本兵近戰喜歡退子彈,上刺刀白刃戰,事實卻是這樣

在兩兩捉對廝殺前,還喜歡給鬼子大腿上來一槍。這樣子彈穿過大腿,直接鑽進地裡,並不會造成誤傷。折了一條腿的日軍,體格上的優勢就不怎麼明顯了。

在二戰中,還有一支特殊的軍隊,他們從不鼓勵白刃戰,那就是希特勒的德軍。希特勒重視裝甲突擊力量,他們更願意用衝鋒槍掃射和手榴彈爆破的方式清除目標。

白刃戰如何打,更大程度上的取決與部隊自身的情況,而不是單純能用道義能衡量的。所以說現在的很多抗日神劇給歷史造成了很大的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