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假想”讀財報

關於讀財報的關鍵四招兒,總體而言,是從財務角度出發的,若是想充分理解一家企業,僅從財務角度分析還是不夠的,至少還沒有達到讀財報的高境界。有些投資者可能對一家公司的財務數據摳得很細,甚至對每一個小細節、小數點也不放過,當然,這種細緻鑽研的精神是投資者應具備的,然而單純地細摳這些財務數據,甚至讓自己掉進煩瑣的財務數據中不能自拔,有時就阻礙了自己對一家企業本質的把握。因此,我們在讀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報之時,不能把自己當成稀裡糊塗的小會計,當以股東的思維、經營者的身份去思考。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投資者從交易思維轉換成股東思維是投資的“第一次飛躍”的話。那麼從股東思維轉換成管理者思維(以管理者身份去思考),則是投資的“第二次飛躍”,實現了第二次飛躍,投資才能達到高境界。

假想自己要開辦一家公司

不要說我們計劃創辦一家大的上市公司,就是計劃開辦一家小的服裝店或者小餐館,也需要先進行一番辛苦的調查研究。比如,我們要先對這個行業的特性、發展趨勢進行大致瞭解,要對自己的競爭對手進行必要的研究。其實,我們計劃投資一家上市公司,與我們準備開辦一家小的服裝店或者小餐館一樣,需要做這些功課。

比如,我們計劃創辦一家白酒企業,就需要對全國白酒行業的生產形勢進行大致瞭解,同時,還要對各個白酒企業進行一番研究。而這些行業信息、企業信息,其實上市公司的財報裡都清清楚楚地寫了。我們如果想創辦一家茅臺這樣的企業,當然需要將茅臺公司近些年的財報拿來閱讀,這是縱向方面;橫向方面,我們還應該將所有酒企的財報全部拿來閱讀,這樣,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形勢、競爭格局等情況就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同樣,我們如果計劃創辦一家空調企業,需要將格力、美的、海爾等各個上市公司的財報拿來閱讀;如果要創辦一家中醫藥公司,需要將同仁堂、雲南白藥、天士力、東阿阿膠、片仔癀、白雲山、馬應龍、廣譽遠等知名中醫藥上市公司的財報拿來閱讀。

我們在讀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報時,常常發現,大多數公司總是不遺餘力地想表達清楚某方面的內容,諸如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公司本身的發展戰略與經營策略、公司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所處行業的風險,以及企業本身的風險等。想一想也是,哪有一家上市公司在這個方面明明可以說得明明白白,卻非要故意不說清楚呢?我們可以猜想,任何一家公司的財報都應該能反映公司高管,特別是一把手的意圖,雖然公司一把手未必親力親為,但財報至少應該需要他把關,經過其審定之後才會公開發布。因此,我們獲取上市公司信息最好的渠道是老老實實地讀財報。

當然,有些公司的財報也難免有溢美之詞,或者不會披露一些商業秘密;有些公司的財報常常讓人感覺“不解渴”,但是,這些不完全的信息足以讓我們做出初步的分析判斷。股市投資,本身就是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全面的情況下,投資者自己分析判斷之後做出投資決策,想全部搞清楚、弄明白其實是一件不可能企及的事情。

假想自己是這家公司的合夥人

股市中的人都知道巴菲特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投資大師,但是比巴菲特更“聰明”的是包括他的一些老鄰舊友、親戚在內的長期“合夥人”,因為他們只要將錢交給巴菲特,不用荒廢自己的主業,還不耽誤自己的吃喝玩樂,就輕輕鬆鬆地成了財務自由的人,成了億萬富翁。想一想,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我們普通的投資者如何去做這樣的聰明人呢?辦法就是找對那個公司,找對那個人,並把自己當成這家公司的合夥人,還要做到持而不疑,疑而不持,這才是合夥人的正確態度。

當然,中國股市中的一些上市公司可能會瞞和騙,有的儘管主觀上很努力,但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會變“壞”。所以,我們沒有必要非得成為從一而終的“死忠”,可以退而求其次,先將自己假想成一個合夥人。

不管你是真把自己當成合夥人,還是把自己假想成合夥人,只要站在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看待一家公司、解讀一家公司財報的眼光其實就已經不一樣了,此時,我們的立足點是經營層面,不會因為股價的一時波動,而產生恐懼與質疑,甚至會忘記自己持有它的一小部分股權這一事實。這個道理其實很淺顯,如果在實體經濟之中,我們以合夥人的身份與他人合辦一家公司,還會因為一時的經營波動,或者一時的報價,而輕易賣出自己一筆有價值的投資嗎?一定是不會的。

假想自己是這家公司的老闆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專業人士,一談起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就滔滔不絕,很有見地,然而談起別的領域的事情,不僅見解平庸,甚至會鬧出笑話。然而,一些從事高級管理工作的人士,他們對很多領域都不專不精,然而看問題卻容易抓住要害和主要矛盾,為什麼呢?因為“站位”不同。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投資者一看企業的3張財務報表裡出現一些“異常”數字,比如現金流減少了、存貨增加了,或者應收賬款突然多了,便疑神疑鬼,開始質疑公司財務造假,質疑企業缺乏誠信(當然不排除一些公司確實如此瞞和騙)。其實,有時我們之所以感覺“異常”,恰恰是沒有站在老闆的高度看問題。

當一家企業的老闆,是什麼感覺呢?

自己坐在辦公室裡,讓財務人員將報表拿來給你審閱,並且向你彙報有關企業的問題。當然你不是要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而是要設身處地去思考一些全局性、戰略性、長遠性的問題,不侷限於細枝末節。

作為一家企業的老闆,要考慮什麼問題呢?有人說過,領導就是出主意、用幹部。套用這句話,老闆其實也是出主意、用幹部。出主意,就是要提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等;用幹部,是要管好、用好自己的團隊,當然包括建設良好的企業制度、構建企業的特色文化等。

這裡舉例來說明,我們如何以管理者的身份進行高站位思考。

東阿阿膠自2006年秦玉峰接任總裁後,就力主走文化營銷、價值迴歸的策略,而其核心產品阿膠塊10多年價格上漲了驚人的40多倍,近些年市場也始終不乏質疑的聲音。

但是,假如我們是東阿阿膠的總裁,近些年應該考慮什麼問題呢?我們要考慮兩大問題。

一是阿膠這個品類被邊緣化,或者會消失的問題。

儘管阿膠這個品類在中國已經傳承了2 000多年,實際上,對這個行業略有研究的人應該知道,阿膠這個品類在秦玉峰上任之初,面臨著被邊緣化,甚至消亡的危機。以前的東阿阿膠的經營策略是“堵”,即作為品牌老大,憑著市場佔有率的絕對統治地位(市場佔有率曾一度達70%以上),不讓新的競爭對手進來,然而結果是這個品類越來越小眾化(據說當時全國不過300萬的消費者),甚至東阿阿膠這家企業在整個行業快成“孤家寡人”了,因為其他的阿膠企業幾乎都倒閉了。如果這個品類最終消失,那麼再談楊貴妃“暗服阿膠不肯道”、講究孝道的曾國藩用阿膠孝敬母親等故事,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看到秦玉峰的戰略是由以前的“堵”改變為“疏”,即放一些競爭對手進來,然後共同做大、繁榮這個品類,甚至在宣傳上一度將東阿阿膠改為阿膠,隱去品牌做品類。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秦玉峰對整個行業的繁榮還是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的。有關數據統計,截至目前,阿膠企業全國已經有100多家左右,整個行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某報道說,秦玉峰的功勞不僅表現在公司內部,還拯救了阿膠這個行業、這個品類。現在看,此言不謬。

當然,放競爭對手進來不要緊,但是自己“老大”的位置不能丟,這是需要秦玉峰平衡的一個問題。

二是驢皮資源緊缺的問題。

我們不侷限於毛驢年存欄量的具體數字,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就全國來講,驢皮資源越來越少。所以,對於阿膠生產企業來講,“得驢皮者得天下”。東阿阿膠這幾年為什麼一直提價,名曰價值迴歸,讓阿膠回到主流人群,其目的之一就是涵養上游的驢皮資源。東阿阿膠作為阿膠品類的領軍企業,這些年在這方面積極實施。同時,公司還利用進口資質的優勢,進口驢皮資源,並使其成本與國內的持平,甚至更低。從目前來看,驢皮資源問題有望緩解,據公開報道,秦玉峰說2020年驢皮上游資源緊張問題有望解決。若這個關鍵問題得以解決,阿膠這個品類就有希望進一步發展壯大。

我們如果站在秦玉峰的高度去想,是不是對公司近些年採取的文化營銷、價值迴歸戰略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與理解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當然,我們並不是秦玉峰,也終究不會達到企業一把手的高度,但是投資要儘量抬起自己的腳後跟,儘自己最大努力站在董事長的角度去想,有這樣的視角,就容易讓自己更好地把握企業發展的整體脈搏,而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當然,我們雖然儘可能地以經營者的身份去思考公司的發展問題,但畢竟只是“假想”,我們還是企業的局外人,因此,關鍵的一點是要定期檢視公司管理層的執行力。其實這一點,2 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告訴我們,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即需要我們定期考察管理層的執行情況。而對於一家企業來講,其最好的執行力當然體現在3張財報上。認真詳細地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驗證,實際上是在檢驗這家公司發展戰略與經營策略的落地情況,這樣,我們就把一家企業的財報真正“讀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