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科學真人秀《最強大腦》曾經有一場“天才少年”的比拼:

在中國與意大利國際對抗賽當中,同為12歲的記憶天才李雲龍與意大利少年安德烈同臺競技,兩人都在極短時間內準確還原了51對新人的出場順序,令人驚歎。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然而,李雲龍一度因不堪壓力重負,在比賽現場放聲大哭。

雖然後來他還是因為用時更短勝出,被冠以“逆襲”,卻惹來了許多觀眾的批評,認為他雖然贏得了比賽,但心理脆弱“輸不起”。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有人評價說,這場較量充分暴露出中國式教育的失敗,相比之下同齡的意大利選手安德烈始終表現得比較鎮定。

令人感慨的是,當李雲龍情緒崩潰時,他並未因此表現出絲毫竊喜,而是因為同情和難過與對手一同落淚。

當評委宣佈李雲龍獲勝的時候,安德烈也大方送上祝福,這一幕讓身為主持人的蔣昌建也頗為感慨:“李雲龍的勝利讓我感動,但是安德烈的眼淚征服了我。”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在兒童教育界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莫扎特。”不少教育專家都相信,每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和創造力。

如何在孩子幼年時,及時發現他們身上潛伏的“莫扎特”?對於那些業已顯現出非凡天賦的孩子又該如何著手培養,讓才華的種子發芽壯大而非流逝?

當這些問題困擾不少家長時,以下故事為回答這些疑問帶來了一絲新的啟發。

01、教育天才,“虎爸”模式可行嗎?

在李雲龍12年的生涯中,花大把時間學過這麼幾樣東西——圍棋、珠心算、魔方、記憶,確實也顯露出天賦:

他7歲就開始學習魔方,8歲就已經成為WAC(世界魔方組織的兒童組別全球大賽)冠軍,12歲時已經總計獲得4個冠軍、2個亞軍。

承載著父親李勇夢想的李雲龍從小就接受到十分嚴格的腦力訓練,課餘非但沒有時間玩耍,每天回到家還要接受2小時的高強度練習,節假日也必須到處上課和比賽。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當評委問李雲龍夢想是什麼,他一臉茫然地說:“沒有。”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身為同齡人的安德烈卻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週末,每天有半天時間踢足球。

當被問到人生中最有意義、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麼時,安德烈的回答顯得耐人回味——並不是“取得《最強大腦》的冠軍”,而是“與爸爸和堂兄們夏天的時候在海灘上生篝火,在漫天繁星下睡覺,整晚都呆在海上等待黎明。”

不少網友認為李勇“虎爸”式教育方式是導致兒子心理脆弱,臨場抗壓能力低下的“罪魁禍首”,李勇的教育雖然某種意義上說激發了兒子的天才,但是卻讓他過早喪失了童年應有的快樂、夢想和童真。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以犧牲童年的快樂換取的“神童”光環,未必值得大家學習和效仿。

但也有家長認為,孩子在成才的道路上必定會有一些犧牲。

正如李勇所說的辛酸之言:“我會堅持我的教育方式,因為等李雲龍長大,我不能給他提供任何社會背景、地位優勢,我只能讓他從小變得更強大,這樣他以後的路才會平坦很多。”

02、音樂神童:從派對到音樂廳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說有些孩子小時候雖然很聰明,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

很多家長十分看重“神童”的故事,跟隨“神童”的足跡去效仿,但每個孩子的品性都大不相同,一本成功學套不到一萬個成功者身上。

如今20歲的餘峻承在考入伯克利大學的同時,已經是華人社區和主流藝術界十分熟悉的少年鋼琴演奏家,曾在卡內基音樂廳與郎朗合作演出舒伯特幻想曲。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這一切榮譽,或許要歸功於他的母親。

被稱為“鋼琴神童”的餘峻承天才表露很早:在小峻承2歲時,母親曾帶他去參加一場派對,偶然聽到兒歌“瑪莉的小綿羊”,於是他坐在鋼琴前,彈出一模一樣的旋律,當時他從未學過鋼琴。

餘峻承音感奇佳,會哼著貝多芬的旋律,並輕易聽出音符上行、下行,然後毫釐不差地彈奏出來。但在表露出音樂方面的天賦前,他是個2歲多才學會說話的孩子,曾讓家裡人擔心智商偏低。

在派對上一鳴驚人之後,母親許海慧按兵不動,先讓兒子在家憑興趣自己練琴。

在陪伴兒子的過程中,她發現餘峻承僅靠對音樂的熱情,平均每天能如痴如醉練習4到5小時,有時興致大發還會超過7到8小時。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陪伴兒子身邊的許海慧已經明白,正常的學校環境並不適合餘峻承。因此從餘峻承六歲起,她乾脆自己在家教育他,併發明瞭一套方法:

“我永遠不會強逼他,我會讓他跟隨他的步伐,讓他學習一些他認為有興趣的事。”

03、考學神童:從跳級到退學

同樣在2歲展露出天賦能認識1000多個漢字、4歲就自學完成初中基本課程、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的魏永康,卻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勸退。

要探究其中原因,不妨把目光也投向魏永康的母親。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從小開始,魏永康的母親曾學梅就把兒子的學習認為是第一要務。於是,家裡所有的家務都從不讓兒子插手,包括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等,甚至還親自給他餵飯。

魏永康自己曾說,小時候媽媽總是把他關在家裡看書,從來不許他出去玩,擔心分散他的精力。他養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之所以未能順利畢業,也是因為與導師交流太少,畢業論文無人指導。

退學後的魏永康經歷了幾次求學失敗後,重新考上北京工業大學,畢業後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從“天才”變為了一個“普通人”。

2010年,魏永康結婚生子。或許是因為魏永康以前的經歷影響,妻子很反感“神童”、“天才”這樣的稱謂,她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有天賦未必可以成才,有效訓練是成才的重要途徑和保證,但前提是讓孩子有選擇和嘗試的機會。

也許剛開始,孩子自己也可能不知道喜歡什麼,只有通過嘗試和一段時間的學習,孩子才能在那些他們感興趣又容易上手的領域裡顯出天賦。

即便是順利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和長處所在,進入了後期有意識的定向培養階段,也不應忘記,興趣是最好的催化劑,如果孩子因為接受訓練而喪失樂趣,就得不償失了。

04、劍指天才少年,不如先追問教育的目的

不少父母猶豫於早期教育的盲目性,首先其實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想法:不要指望孩子學得多好,要以鼓勵為主。

如果孩子嘗試過了,天賦能力並未呈現,而他自己也不感興趣,放棄發展、轉移精力並不見得是壞事,家長應該對這樣“半途而廢”的情況具有心理準備。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餘峻承認為“鋼琴作為一門音樂藝術最終歸於激情”,願意為此付出精力,最終得償所願;而從魏永康最終的擇業來看,他前半生維持的“神童”光環,大部分是感恩母親的辛苦付出,但同時母親付出越多,他就越喘不過氣來。

英國一家電視臺曾經播出過一部名為《天才兒童》的紀錄片,片中的10名天才兒童儘管才智超群,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敏感、孤獨、自卑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通常他們都很難融入同齡人的圈子,彼此存在嚴重隔閡,缺少一同玩耍的夥伴,導致社交能力貧乏與人際關係障礙。

“神童”在痛哭:輸不起比賽的孩子,你輸掉了人生

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追求更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但是回過頭來看,教育的根本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培養計算強、智商高、考試成績好的人才,那麼在不久的未來,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替代。

拋開媒體的捧殺,拋開神童的光環,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這不僅拷問著每個家庭,也拷問著整個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