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風物:宮廷貢瓜

東阿風物:宮廷貢瓜

一滴一盞皆精華,一斛一盞皆匠心。公元1699年,史書記載:大清康熙四十八年,東阿曹氏在東阿縣城壽聖寺創立曹氏醬園,名曰“榮盛源”, 以前店後廠的經營規模,曹氏先祖親自掌舵釀造工藝,僱工10名,主要釀造醬油、醋、豆醬、醬包瓜等醬菜產品。以東阿當地所生產的陶罐,經過精心包裝,與阿膠、烏棗等產品通過運河運往江南諸省。是年,東阿縣知縣鄭廷謹親書“榮盛源”匾額,以示褒獎。

醬包瓜,亦稱甜包瓜,俗稱包瓜,東阿傳統名菜之一。由於它色香味俱佳,被清朝皇宮列為貢瓜。醬包瓜以生瓜作原料。生瓜皮色乳白,肉厚皮薄,水多味淡,質地細密,經用純麵粉製作的甜醬,採取特殊工藝精心醃製,便成醬包瓜。醬包瓜肉厚皮薄,食之甜而不膩,脆嫩爽口,堪稱是醬瓜中的佼佼者。瓜體呈透明狀,放在燈光下一照,條條都是嫩黃色的晶體,裡邊的瓜子粒粒可數,切片佐食,味香濃郁。

東阿醬包瓜採用當地甜瓜為原料,輔以花生仁、杏仁、芝麻、核桃、葡萄乾、桔餅、黃豆、石花菜、青紅絲、枸杞等三十種小料為陷。

榮盛源醬園的醬包瓜為醬菜中的極品,被譽為“菜中之瑰寶”。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山東東阿,食榮盛源得醬園的醬包瓜後對其味道大加讚賞,遂欽點該醬菜為宮廷御膳。

東阿風物:宮廷貢瓜

醬包瓜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甜瓜先掏空內瓢,用上等海鹽潰醃兩天,瀝出水份,同時把備好的18種輔料—其主要有三仁(核桃仁、花生仁、杏仁)、三幹(葡萄乾、桔餅乾、青梅千)、三絲(青絲、紅絲、薑絲)及芝麻、石花菜、寶塔瓜等原料,經加工攪拌在一起,填入瓜內,用當地產棉白線縫合,而後放入甜麵醬的甕缸中,在自然狀態下醃製。 醬包瓜加工中的原料和工藝特別講究。在醬制過程中要用一套特殊的釀製工藝,把麵粉中的糖分充分醞釀出來做成甜麵醬。當甜瓜投入醬缸後,一方面經過酶的作用,甜麵醬中的種種糖類逐漸為瓜所吸收;同時又通過酶的催,使瓜中本來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酶)一澱粉、糖、纖維素、葡萄糖、核糖、果糖等轉化或釀製出來,使瓜產生一種特殊口味和特殊質地。

榮盛源醬園的醬包瓜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從選料、挖瓤、鹽漬、瀝鹽、配料、填料、手工縫合、醬制到成品多達二十幾道工序,全部是由手工製作。

首先,採收生瓜要選取早期和中期結的果實,頭尾一樣粗,且尚未熟透的小香瓜。

其次,將小香瓜洗淨、去籽,放入井水中浸泡一天,每一個時辰翻動一次。然後將浸泡好的香瓜撈出壓幹水分,將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黃瓜、藕片、青絲、玫瑰等做的菜餡和白糖從切開處包入,用馬蓮進行手工縫口,放入用特殊方法釀製的麵醬內進行醬制……

最後,麵醬中的糖分逐漸為瓜所吸收,同時瓜中本身的清香和馬蓮的草香也被完全釋放出來,使醬包瓜形成一種特殊的口味和質地。醬制好的醬包瓜晶瑩剔透、甜鹹適口、肉嫩鮮脆、醬香濃郁,成為人們的珍餚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