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香港對中國的幾點作用

文|陳卿美

割讓英國前的香港是什麼樣?有人認為是荒島,也有人認為是“漁村”。意思是指,香港這個地方,當時還只是一個村落的形式,人煙稀少,生產力落後。

村落形式不假,但香港島不是一個村,而是十幾個村,總體居民數量大約為6000人左右。香港島村民也不都是漁民,還有很多是香樹種植、制香加工及港口貿易的從業者。

1841年1月26日,英國人打破了香港島的平靜。英國單方面宣佈《穿鼻草約》成立,英國欽奉公使大臣義律率兵強佔香港島。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認為,香港島則是一個“了無人煙的荒島”。

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

這樣的一個香港,對晚清的中國能有什麼作用呢?

先看香港人口的增長。割讓英國5年後,1847年,香港人口約2.3萬人;1860年,九龍半島割讓,香港總人口達9萬人;1901年,總人口規模為28萬人。

晚清時期的香港對中國的幾點作用

香港皇后大道(1880年攝)

香港的人口規模並不是很大,但香港對中國的重要作用卻日益凸顯。首先便是香港的港口貿易,輻射了半個中國之大,成為與上海並立的兩大國際港口貿易樞紐。

晚清香港的迅速崛起,一是得益於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無論是東南亞,還是印度,甚至是歐洲的貨物,進入中國,基本都要經過香港。

另外,香港另一個重要的吸引力則是自由港,零關稅。或許是二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工業產品大量增加,急需對外拓展市場。從義律開始,英國人便堅持零關稅,商船進出香港,一概不收稅。由此便奠定了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礎。

香港逐漸由一個農業地區迅速蛻變為中外貨物集散地、貿易中心。內地國產的貨物由香港出口,銷售至世界各地。外國貨物至香港,轉口到中國廣大內地。或是國貨與洋貨由香港轉運到內地其他港口,如廈門、上海、天津等地。

據《中國舊海關史料》記載,香港的港口貿易在內地的輻射範圍,大致包括東北遼寧、華北的天津與直隸、山東。南方地區範圍更大,上海與長三角,及整個長江流域,福建、廣東、臺灣東南沿海,西南內陸地區等。

先說出口。如對於福建、廣東這樣的僑鄉,出口更多是僑需品,如各種土特產。據《近代廈門社會經濟概況》統計,由廈門經香港出口到南洋的僑需品,以桂圓乾、花與花種、茶葉,蜜餞、水果罐頭、煙、絲、糖、酒居多,甚至還有鹹蘿蔔。手工業產品的品類最多,菜刀、鐵鍋等各種鐵器、竹器、陶器等應有盡有。

出口的增加,促使福建各地向外向型經濟轉型。如馬鈴薯被引進福建後,福建種植馬鈴薯的熱情高漲,福州農村的馬鈴薯甚至銷售到了新加坡等地。

1881年,德國人在廈門建廠,專門生產鐵鍋用於出口。後來,又誕生了玻璃廠、火柴廠、罐頭廠、麵粉廠、糖廠、造紙廠。福建工業經濟發展迅速。

福建、廣東等地,百姓喜歡下南洋打工,香港則成為出洋的中轉站,各種換匯活動也通常在香港進行。香港的航運中心、金融中心的雛形初現。

再說進口,以天津為例。天津、北京及廣大直隸地區,屬於京畿重地,長期有重兵駐守。加之天津還有北方最大的軍工廠——北洋機器局。因此,對於軍火及相關軍械的需求非常大。這也是晚清時期天津進口貨物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

60-70年代,華北捻軍橫行、西北迴亂不止。為了迅速平叛,清政府斥巨資從海外購買軍火,如加農炮、毛瑟槍、手槍等新式武器。這批武器主要產自德國,德商洋行藉機進駐香港。香港由此成為中國北方軍火轉運中心口岸。

軍火由德國商船運抵香港,再由香港運至天津,然後由天津分發至各地的軍隊手中。基本可以說,沒有香港的軍火轉運,捻軍與回亂,能否及時鎮壓下去,還真不好說。

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海軍、袁世凱訓練的新式陸軍,都是以天津為重要基地,對進口軍火的需求持續旺盛。據1898年的統計,由香港進口的軍火已經成為天津港第一大進口貨物。

香港在貿易與航運業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為大清帝國對外交往的一個主要窗口。香港對於促進中國內陸地區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文化方面,香港還成為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首選地。英式教育在香港廣泛生根,很多內地人紛紛到香港來求學,接受啟蒙,瞭解西方文明。如孫中山在香港求學七年,1883年12月,就讀香港拔萃書院。1887年1月,就讀於香港西醫書院。期間,還曾就讀於中央書院。

在香港的求學經歷,讓孫中山具備了國際視野,萌生了變革思想。

香港遠離政治中心,特殊的政治地位,讓其後來又成為了反清革命的策源地、政治異見者的避難所。

1862年2月,上海墨海書館的翻譯王韜因上書太平天國被發現,遭清廷通緝抓捕。英國駐滬領事協助其到香港避難。王韜在香港一躲就是5年,並在香港創辦了中國第一份政論報紙《循環時報》。王韜以筆為刀,通過香港向內地傳播其思想,並逐漸成為晚清思想家。

康有為也曾避難香港。1898年9月底,戊戌政變後,康有為出逃,經上海逃至香港避難,在接受資助後,由香港中轉,逃至日本。

1900年,庚子之亂。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由廣州北上。7月17日,在途徑香港時,香港總督卜力欲扣留李鴻章,逼其與孫中山等人合作。李鴻章正告卜力,不要將香港作為顛覆大清帝國統治的基地。

李鴻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隨著清末革命的潮湧,香港已經逐漸成為革命策源地。如1894年11月24日,中國最早的民主革命組織——興中會創立於檀香山,但兩個月後,中國的總部便悄然在香港宣告成立。後來,興中會與華興會合併成立的同盟會,南方分會的總部也設在香港。

香港,東方明珠,始終在潮頭永立。

她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