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人非有品不能閒”與“小人閒居為不善”

我平常說:“假使有人能享受寂寞,享受無聊,他就是大丈夫。”

比如明末蒼雪大師的詩句:“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你想這對一般人來說簡直無聊透頂了吧!一天到晚意識凝結,止於一處,任何思想都不起,世人有幾人能享受這份莫大的寂寞呢?

再說你們拼命想修行,若真把米糧都準備好,讓你上山住茅蓬,一個月不下山,你一定會感到無聊得想發瘋。如果利用此人怕寂寞的心理來對治罪人,欲使坦白認錯,那很容易,只要把他丟到空靈之處,什麼都沒有,不需多久他便閒得魂都快掉了,什麼真話都願意坦露。

像你們現在一天到晚見面相聚,喜怒嗔愛種種情緒切得斷嗎?普通儒家也說:“人非有品不能閒”,品格修養很高的人才能自得清閒,所以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只有君子空閒時仍覺得生命的充實,小人沒事做就會感到活得沒意義,百無聊賴,你們天天想求空,真的空來了,又被嚇住了。

宋朝曹文逸對修道有個口訣:“閒閒只要養元神”,這個“閒”談何容易,它就是切斷之意,不過這還只是第六意識的境界,但又有幾人做到?真做到了,再進而證得小乘阿羅漢果也不難。此念定久,即灰身泯智,修行人連這點起步都沒到,那其他接下來的也就不用談了。

——整理自《南懷瑾老師講“三際託空”》

南懷瑾先生:“人非有品不能閒”與“小人閒居為不善”

什麼是佛?禪宗祖師答:“佛是無事的閒人。”這很難,閒也不容易的,我看你們當中有幾位很閒的,但是閒得很煩惱。古人詩曰:“人非有品不能閒”,這個品不是人品,是說沒有超越“了脫”境界的話,是閒不下來的,閒下來會痛苦的。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一個人閒居久了不是好事。

所以有時我會勸一些年紀大的朋友,不要退休,能夠賴就賴,多拖一下。我看有的人做了幾十年事,一退休下來就垮了,開始生病,精神不好,很快就真退休了。為什麼?就是“人非有品不能閒”。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託,老年人最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於學儒、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於寂寞,樂於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

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淨寂寞中發動,老子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

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的道理而發明武術。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亦即有所寄託,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閒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互動影響的作用。

——整理自《太極拳與道功》


初步閉關,自己要給自己規定功課,心裡想著,十手所指,十目所視,都有佛菩薩、護法看著你。孔子也講過,“小人閒居為不善”,普通人,小人,只要一有空閒就散漫鬆懈了。其實,偷懶、懈怠、散漫本身就是罪過,所以佛法講精進。

像我個人來講,閉關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懈怠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兢兢業業用完。睡眠也是功課之一,也要管理自己,不能貪睡。

——整理自《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必有事焉”,這是引用孟子的話,這句話很重要。孟子經常講修養的道理,就是“必有事焉”,人修道、養氣、做功夫隨時隨地要有這個念頭,好像總惦記著“欠人家的債沒有還”、“跟人家約會沒有去”那麼重要,心裡頭隨時念佛唸到這個樣子,你一定成功。心中無佛,你念得再好也沒有用,這叫做有口無心,所以要“必有事焉”,心中有此事,恭恭敬敬,才叫做修行。

所以,不要隨便放空了,隨便放空了,這是孔子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人閒了,亂七八糟覺得很無聊,就想些辦法來玩了,心無所寄託就很無聊,想辦法來做壞事,所以孔子講“小人閒居為不善”。因此勞者善身心,修行的道理就是心中“必有事焉”,一天到晚忙得很。有些朋友、有些同學一天到晚講空話、空談,做空事的時間特別多,叫他辦事,“噢,我很忙!”這就是“小人閒居為不善”,這個心境能夠找出來,把自己檢查出來,就可以修行了。

——整理自《南懷瑾老師準提法開示》


隨時在戒定慧中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拿著記錄簿,拿著筆也可入定。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這樣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們在放下不用的時候,“小人閒居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紛飛,那就不對了。

——整理自《般若正觀略講》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這裡所說的小人,並非小孩子,但也和小孩的意義相關,比如沒有受過良好教養的大人,也是同小孩子一樣的小人。小人們在沒有事做的時候,是非常煩躁、不耐煩的。因此,不分好壞,什麼事都會做得出來。

“見君子而後厭然”,當小人在亂來的時候,忽然看到大人君子來了,也會很不好意思地覺得自己做錯了。因此,拼命說謊,或想辦法掩蓋自己的過錯,“掩其不善”。表現自己還是很對很好的“而著其善”。其實,那是自欺、欺人,沒有用的。天下人聰明都相等,誰也騙不了誰。

——整理自《原本大學微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