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當年拍攝《群英會》的尷尬事

老沈聊戲:當年拍攝《群英會》的尷尬事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電影製片廠把傳統老戲《群英會》搬上銀幕,轟動全國。《群英會》說的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故事,劇本經肖長華老先生字斟句酌的整理改編,由富連成排練演出,日臻完善,成為一出經典劇目,深受觀眾喜愛。影片《群英會》的戲好,角色的安排更是一時無兩,堪稱絕配。劇中諸葛亮和魯肅兩個主要角色分別由馬連良和譚富英承擔眾望所歸,此劇是馬派名劇,那段“借東風”二黃人人哼唱深入人心,諸葛亮非馬連良莫屬。譚富英在富連成科裡就善演魯肅,有“活魯肅”之譽,如果換了別人,用侯寶林的話說,”那觀眾不答應啊。”周瑜和黃蓋分別由葉派小生創始人葉盛蘭和裘派花臉創始人裘盛戎也是不二人選,不做他人之想。文丑泰斗肖長華的蔣幹是一絕,這次老先生不顧高齡,剃鬚出山,為這部戲增色不少。曹操一角本應郝壽臣出演,功力和資歷最為相宜,但郝老年高嗓音不濟,遂推薦入門弟子袁世海擔任這一角色。袁世海不負重望,扮演曹操極其成功。趙雲一角由楊派武生孫毓堃擔任也是最佳人選,沒有二話可說。

影片拍攝由岑範執導,分《群英會》《借東風》兩集。岑範是著名電影導演,《林則徐》(與鄭君裡合作)《梅蘭芳舞臺藝術》《祥林嫂》《紅樓夢》等觀眾喜愛的影片均是他的作品。這樣知名的導演和空前強大的演員陣容合作,自然是珠聯璧合,天衣無縫。總體上的確如此,但是拍攝中也發生過一些尷尬事,甚至鬧得不愉快。

老沈聊戲:當年拍攝《群英會》的尷尬事

據馬龍的回憶錄《我的祖父馬連良》中披露,演員講究“帶戲上場,帶戲下場”,其中都有戲的精華含量,因此馬、譚、葉幾位認為應當全部拍攝記錄下來,但沒有得到導演認可。拍攝進行到孔明、魯肅前往周瑜帳中探病,共商火攻之計時,葉盛蘭有個翹腳尖的身段,導演認為不美不要了,葉盛蘭告訴導演這個動作是自己幾十年的功夫,是前輩程繼先老先生創造的。勾腳面時腳上都有戲,表示周瑜在暗中思考等內心活動,必須全部拍下來。葉盛蘭說:“我這戲最值錢的地方就在這兒,在我的片酬裡面,這勾腳面就值九百! ”導演的解釋是,“您指的是在舞臺上,這與我們電影不一樣。”葉盛蘭就接著話頭說:“我就問您,我的身段您是不是全拍下來? ””“全拍下來的確沒有必要,電影裡也不能夠全用上。”“這麼說,您是一定不會全拍了? ”“這一點還請您諒解。”“那好,您另請高明,我葉盛蘭不這麼拍! ”一見葉四爺真急了,導演只好妥協,同意把它拍了下來。知道幾位大師都有這個要求,以後在拍攝時導演讓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記錄下來。馬連良高興地跟葉盛蘭說:“四弟,多虧了你,敢說話,不客氣。要不他們能聽咱們的嗎? 我也跟著沾光了,要不怎麼說神鬼都怕惡人呢! 哈哈! ” 樣片出來後發現,原來要求拍攝的細節又全部刪掉了,還是按照導演的設計編輯的。此時葉盛蘭、馬連良這些大藝術家們也只有生悶氣的份兒了。

這場矛盾說不上誰對誰錯,說到底是電影與京劇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藝術規律之爭。京劇是演員表演藝術,戲都在演員身上,戲通過演員表演傳達給觀眾。電影則不同,電影是以話劇為基礎通過電影技術手段向觀眾訴說故事,因此電影需要完整的故事,真實的佈景和道具,通過一個個情節來傳達導演的意圖。顯然,京劇與電影兩者相結合,就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正如前面提到演員與導演在拍攝中遇到的尷尬。

老沈聊戲:當年拍攝《群英會》的尷尬事

其實,這部戲因電影需要而做了不少變動,以“大帳”一場的出場為例,傳統戲演出中是以黃蓋和甘寧的起霸為開場。用意是為都督周瑜的出場做一鋪墊,使周瑜升帳更有氣勢。用業內話說,是黃蓋和甘寧給周瑜墊個場。從劇場效果看,兩員大將的起霸舞蹈可以讓戲剛開場觀眾的浮躁情緒安撫下來,進入劇情。從電影的角度看,這就多餘了,與劇情無關,因此刪掉此場。“大帳”開場,一對對龍套魚貫而上,前一對與舞臺上無異,隨後幾對則朝舞臺左前方衝去,這無疑是電影手段,表現行軍中的千軍萬馬。周瑜出場後,唱點絳唇曲牌,舞臺演出時周瑜要左手翻水袖遮住臉部來唱。這一特寫鏡頭在電影裡缺少美感,顯然不妥,於是改為周瑜兩手端帶挺身直面鏡頭而唱。不成想這個臨時的變化,在後來的舞臺演出中竟然成了楷模,周瑜出場再也不掩面唱點絳唇了。當然,其他角色、特別是花臉武將在舞臺上出場還是照“掩”不誤的。

說到電影拍攝特別注意故事敘述的完整性,做到有頭有尾。這一點影片《群英會》似有缺憾。影片講的是赤壁大戰,孫劉聯合共拒曹操,曹操中了火攻計,連鎖戰船,最後被孔明借來的東風火燒,曹操大敗而歸。但是電影以借東風告終,未見火燒戰船曹操兵敗的結局,似乎有突兀倉促之感。馬連良獨挑主演全部《借東風》,一貫只“借東風”,不“燒戰船”,那是馬連良在舞臺上演出的處理方式,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但是在電影中就欠完整了。據說,原本有在《借東風》之後接排《華容道》的想法,但是關羽一角缺少與前面那些大師匹敵的合適人選, 於是作罷。看來,導演雖然在電影拍攝上有無上權威,但是在現實中有時只能讓步了。

影片《群英會》《借東風》雖然缺少燒戰船的結尾,但是“打黃蓋”之後的重要情節全有了,“闞澤詐降”、“蔣幹二次過江”“龐統獻連環計”、“曹操橫槊賦詩”、“周瑜觀風得病”、“孔明藥到病除”直到“諸葛亮借東風”,毫無遺漏。現在的舞臺演出,考慮到時間問題,“打蓋”後面的戲一壓再壓,最後只剩下“借風”一折,形成了《群英會》加“借風”的模式。多虧影片給我們留下了真正的全本《群英會》《借東風》,否則像“橫槊賦詩”這樣的好戲也就要失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