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戲:《羣英會》是出好戲,好就好在有「戲」

《群英會》是一出膾炙人口的骨子老戲,講述的是三國赤壁大戰的故事。提到《群英會》,馬上聯想到的是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因為這是一出馬派名劇。馬連良獨自主演此劇時,以《全部借東風》來招攬觀眾,馬連良前魯肅後孔明,墩底那段“習天書玄妙法猶如反掌……”的經典唱段最有號召力。給馬配演的班底也很硬,解放前是葉盛蘭、袁世海、馬富祿等;解放後葉、袁等人加入國營劇團,配演此劇的除了馬富祿(飾蔣幹)之外,則由馬盛龍(飾前孔明後魯肅)、周和桐(飾曹操)、茹富華(飾周瑜)、馬崇仁(飾黃蓋)、黃元慶(飾趙雲)擔綱,陣容也很整齊。馬本人非常珍惜這出戏,到外地巡迴演出,一般都以此劇打炮,而每貼此劇必然客滿。如果遇到合作戲時,比如與名家譚富英聯袂演出,那麼馬連良則孔明一個角色到底,魯肅讓給師弟來演。刊登廣告時則改為《群英會借東風》了。周瑜這個角色在群英會一折中的分量不輕,當年,一旦葉盛蘭給馬連良配演周瑜時,馬先生為了提攜這個小師弟,廣告上的劇名也是用《群英會借東風》。

上世紀50年代,北影曾把這出戏拍攝成彩色藝術片,分《群英會》《借東風》兩集。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分飾諸葛亮、魯肅和周瑜,再加上裘盛戎的黃蓋、袁世海的曹操、肖長華的蔣幹和孫毓堃的趙雲,那個陣容可謂空前絕後。這出戏如何精彩,就不用細表了。我想說的是,這出戏最大的特點是,沒有這個重大戰爭題材演繹成一部“歷史教科書”,而是一段妙趣橫生的歷史故事。這大概要歸功於表演藝術家和教育家肖長華先生。他當年耗盡心血,把有關的三國劇目重新整理、改編成了《赤壁鏖兵》,《群》《借》便由此而來。《群英會》的場次是“大帳”“盜書”“中計”“火攻計”“草船借箭”等。可以看出,編劇者選擇的是東吳如何用計除掉曹軍的水軍頭領,進而戰而勝之這條線來做戲的,而沒有觸及整個戰爭背景和雙方的戰略部署。這個選擇很討彩,因為戰爭背景和戰略部署過於空泛,很難展現在舞臺上並容易流於說教,而用計殺人卻直觀性很強,京劇不乏表現手段。你看,從第一場周瑜款待蔣幹起就是軟硬兼施、叫這位同窗契友上鉤;第二場蔣幹盜書,周瑜把蔣幹強留在自己帳中安歇,給蔣幹盜書提供了機會,這場戲演員細膩的描寫盜書過程,以及周瑜、黃蓋在帳裡帳外的呼應配合;第三場中計,曹操接報大怒,立即殺了蔡瑁張允。曹操當然很快就知中計,但不能說出來,又不能懲罰盜書“有功”的蔣幹。而不明就裡的蔣幹卻還上前去邀功,怒不可遏的曹操只能指著鼻子大罵他的腦袋是“一盆麵醬”,糊塗到底,然後拂袖轉身而去。這段戲不長,卻很出彩,如果兩位演員配合默契,是很有劇場效果的。呆站在臺上的蔣幹哪裡清楚這些,下場前只能面向觀眾抱怨說:“曹營的事情實在是難辦的很啊”。這句戲詞毛主席曾在一次講話中引用,成了這出戏的“金句”,廣為流傳。從某種意義上說,蔣幹才是這出戏的真正主角,因為中計殺蔡、張是戲的主線,其他角色的表演都是圍繞他展開的,拍電影時聘請丑角泰斗肖長華先生來擔綱,沒有這樣一個“活蔣幹”,這出戏恐怕就要塌下一大塊。  

這出戏的另一條線是孫劉結盟、但勾心鬥角。頭場大帳,周瑜一上場就對孔明露出殺機:“吾觀此人機劃計謀出吾之上,此人若不早殺必為江東之患。”於是,設計了聚鐵山劫糧的借刀計,沒想到卻讓孔明識破。隨後又設下營造十萬只狼牙箭的圈套。諸葛亮卻用草船借箭輕鬆過關。“火攻計”“草船借箭”“打蓋”等情節,既展示了孔明和周瑜之間暗用心計,又襯托出魯肅的忠厚老實。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湊在一起,相映成趣,在加上幾位藝術家的高超演繹,這出兩個小時的大戲,高潮迭起、美不勝收。一場宏大的戰爭,就這樣在京劇舞臺上駕輕就熟地展示出來。儘管這段三國故事盡人皆知、戲文也耳熟能詳,但是此戲一貼,戲迷們還是紛紛進入劇場。可見戲迷們看的不是戲文和情節,而是演員的表演做戲,這才是百看不厭的。從這出戏得到的啟示是,編寫重大題材劇目,切不可貪大就全、面面俱到,一定要舉重若輕、以小見大,儘量選擇出“戲”的情節,這樣才有生命力,才有看頭。這就是《群英會》成功之所在。
老沈聊戲:《群英會》是出好戲,好就好在有“戲”

老沈聊戲:《群英會》是出好戲,好就好在有“戲”
老沈聊戲:《群英會》是出好戲,好就好在有“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