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女河南“淘金”10年未发财,嫁入偏僻山村,独养仨孩子一老人


近日,作者来到汝阳县一处山顶村庄,与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交流时得知,整日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儿媳妇,是个外国人,引起作者好奇。山上村曾经非常偏远落后,村里的男人们在本地说媳妇都困难,怎么还能“拐来”外国姑娘?于是跟随史爷爷来到他的家中。看到家里来了陌生人,“外国女人”赶快带上面纱,在她家玩的村里人告诉作者:那是人家的习惯,看到不是经常见的人,都会戴上面纱……

村里人叫她“阿萍”,是缅甸人,来到河南已经整十年,平时说话与村里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问起来她为什么来中国,阿萍眼睛红了,说:“俺家里姊妹们老多,七八个,没啥吃的,阿爸就把俺和妹妹卖了。听人家说来中国好发财,就来中国发财了。木想到,来了十年了,也木有发财,不想回去,木脸回去……”根据阿萍的说法:要是回去,就有5、60门亲戚,都得走,不说路费,光走亲戚送礼都得几十万,没发财还真的不敢回去。

阿萍今年40岁,来中国之前,被父母卖给了一个种水稻的,生了两个孩子,来的时候还怀着3个月的女儿。中介把她们送到中国工厂就不管了,因为语言不通,阿萍没地方去,遇上了工友史大哥。第一年春节来到山上村,天寒地冻,山上没有泉水,蓄水塘也结冰了,村民们都是烧火化雪、化冰吃水,化开的水在水桶里隔一夜,就又成了冰坨子。


缅甸是南方热带国家,没有见过雪,刚看到下雪,很激动,激动过后就有些受不了了。阿萍哭着想回家,可是已经答应史大哥跟他过,偷跑吧,白茫茫一片,找不到下山的路……在邻居大嫂的帮助下,阿萍逐渐适应了山村的生活。“这是俺嫂,就跟俺姐一毛一样,对我可亲了。我刚来的时候,不会包饺子,过年,俺嫂端了饺子送过来,还叫我跟着她学……啊呀,不敢想,命不好,在老家穷,过来也是穷,还冷。现在好多了,有自来水,衣服也多……”

邻居大嫂在家里摔花生,手上扎了一根刺,自己眼睛老花看不到,就过来让阿萍帮忙挑出来。“阿萍这闺女可能干了,比我小十来岁,论干活,一个人能顶我俩。俺兄弟去打工了,没在家,她约人在家照顾仨孩子。你没看她老公公,都96了,都是她管。约人种了好几亩花生,你去屋里看看,堆了两间屋子。这死鬼媳妇儿不知道惜力,光知道干活。”

“我哩衣裳,都是萍给我洗的,我老了,啥也不会做,家里头,里里外外都是靠她。”史大爷看着劳碌的儿媳妇,有些心疼,对她说:“木你坐那儿歇一会儿,你嫂子在这儿呢,人家洛阳来的跟你说话,先歇一会儿吧。”阿萍说:“木事儿爹,干活不耽误说话。趁天,赶紧把花生摔完了,榨点油。你不是耐烦吃炸红薯片,给你炸点吧?”


下午的时候,村里几个大婶、大嫂来找阿萍玩,帮她摘花生。阿萍说:“俺村里人对我都通好着哩,我都不想走。”阿萍来到山村已经十年,没有和家里联系过,问她想不想和家里联系,她说:“联系她们干啥呀?我有木发财,我阿爸要是能找到我,肯定就是要钱。俺现在也没有多少钱,不联系……”

这是闲置的两间石屋,四面墙都是用石头垒砌,里面先是用黄泥糊过,又刷了一层白色的涂料。“这就是俺结婚的屋子呀!那时候家里过的也不好,后来俺俩打工挣钱,盖了砖墙的平房。今年成花生,晒完堆了一间半。”由于种的花生比较多,阿萍借了一个专门打花生的机器,打开电机后,拨动转轴,很轻松就把干花生打掉了。“我说买一个这种机器,他爸不想买。他就是怕干活,出去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俺村的人都下山了,我就种了好多地。”

“在哪儿都一样,都是活着,年轻时候我也想往大地方跑,想着过好日子。你说谁不想像公主一样,天天吃香的喝辣的?现在,过透了,人呀,没那好命,就得干。俺主要是有俺爹在,俺得照顾他,96了,你说还能活多少年?对他好一点,积点德,下半辈子享福也就中了。”现在,阿萍已经完全适应了山村的生活,就连河南话也说得很流利,“俺出去赶集,他们都认不出来我是外国人,我也没当自己是外国人。外国人咋了,不是也得吃喝拉撒睡?”


四点多的时候,史爷爷门口晒太阳回来了,对儿媳妇说:“萍,早点做饭吧?这俩客是洛阳来的,你擀点面条,叫他们吃了再走。”阿萍嘴上应了一声,没有停下手中的活。“我想着恁也不会搁俺这儿吃饭,要是晌午来了,我就给你们做饭了,这半后晌的。我擀的面条比饭店的好吃,嘿嘿,在俺那儿,都是吃米,来哖这儿十年,也学会擀面条了。”

后墙边上堆着十几袋花生,地上还有三袋没有封口的。阿萍告诉作者:今年估计能收2千多斤花生,花生秧给大哥家喂牛了,这些花生也是用牛粪上出来的。自己已经学会了骑三轮车,能往地里拉牛粪。老公弟兄三个,大哥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好,二哥不在家,就自己最年轻,能多干就多干一点儿,等什么时候真正发财了,就可以荣归故里,现在还不敢想……记录乡村故事,展示乡土风情,欢迎联系河洛乡村,走进您的老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