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臨沂】沂水縣:“殯葬全免費”政策惠及2萬多戶

【鄉村振興看臨沂】沂水縣:“殯葬全免費”政策惠及2萬多戶


【鄉村振興看臨沂】沂水縣:“殯葬全免費”政策惠及2萬多戶


“今天,我們在這裡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悼念平凡而樸實,勤勞而善良的馬學奎老人……”伴隨著低沉莊重的哀樂,一場簡約而又不失隆重的追思會拉開帷幕。

沂水縣院東頭鎮上巖峪管理區副書記王希傑主持儀式,村紅白理事會成員武善貴簡要介紹了逝者馬學奎老人的生平,前來弔唁的人向遺體默哀並鞠躬告別。儀式結束後,老人的遺體被送去火化,隨後進入公墓安葬。

【鄉村振興看臨沂】沂水縣:“殯葬全免費”政策惠及2萬多戶

從2018年4月份開始,沂水縣探索實施了以“厚養禮葬”為主要內容的喪事禮儀改革,通過試點摸索,從2018年7月1日開始全面推行以“播放哀樂、宣讀逝者生平、鞠躬告別”為主要內容的“追思會”喪事禮儀模式。

“追思會”時間簡短、儀式感強,還為逝者親屬節省了費用,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推廣以來,沂水縣共舉辦“追思會”9352場,85%以上的逝者家庭自覺自願地採用了新的喪禮模式。截止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份的230多個地區到沂水縣考察學習,沂水縣也應邀到省內外作經驗介紹二十餘場次。2017年8月在雲南召開的“全國殯葬工作會議”上,沂水縣作為唯一一個縣區作了典型發言。中央深改辦《改革情況交流》專題刊發了沂水殯葬改革工作做法。山東省兩次深化移風易俗促進殯葬改革會議推廣了沂水經驗,並納入《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2018年12月入圍山東省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事件提名,被評為2018年中國殯葬業十大新聞之一。2018年12月,在全國喪葬禮俗改革暨公益性公墓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沂水縣就舉辦“追思會”喪禮新模式作了典型發言。沂水殯葬改革經驗被農業農村部列入首批20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被山東省委、省政府納入2019年20項重點民生實事落實方案。臨沂市召開全市殯葬改革現場推進會議,推廣沂水殯葬改革工作經驗。

兩年多的殯葬改革沂水縣取得了良好成效,殯葬全免費政策為群眾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戶均減負3萬元左右,為群眾直接和間接節省喪葬費用5億多元,節約土地600多畝、節地率90%以上,節省木材2萬多方,實現了惠民殯葬全鏈條覆蓋城鄉居民。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0820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新逝人員100%全部進公墓安葬,“厚養禮葬”新風尚蔚然成風。

沂水縣2017年5月10日實施以“殯葬全免費”為核心的殯葬改革:對具有沂水戶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殯葬過程中涉及的遺體運輸費、火化費、骨灰盒費等費用全部免除,逝者統一免費安葬在公益性墓地,相關費用由當地財政部門承擔。在今年6月15日全縣深化殯葬改革工作現場推進會議上,縣委書記薛峰針對群眾反映刻墓碑費用貴的問題,作出承諾:縣內去世人員的刻墓碑費用由財政承擔,不得再向逝者家屬收取。

【鄉村振興看臨沂】沂水縣:“殯葬全免費”政策惠及2萬多戶

這一政策的出臺,得到了當地群眾一片叫好聲,同時引發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省內主流媒體以及相關專家的高度關注,將之稱為中國殯葬改革的樣本。

為了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沂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三為主”“三不準”:以正面引導為主、以說服教育為主、以攻心說理為主,不準強制、不準一刀切、不準搞平墳運動。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三嚴禁”:嚴禁制作和使用大棺材、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墳建墓、嚴禁個人和集體租售土地作為墓地,縣裡也停止審批經營性公墓,同時加快了公益性公墓建設的步伐,僅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沂水縣110處公益性公墓全部建成。

殯葬改革能不能得到幹部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能不能給人們帶來實惠,算好“六筆賬”至關重要。

“現在修一座墳得七八千元,買一口棺材也得三四千元,對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沂水縣許家湖鎮南小堯村黨支部書記李洪生算了一筆賬。實施殯葬全免費政策後,縣財政每年大約需要投入2000萬元左右,但可為群眾節省約2億元,這個1:10的關係是經濟賬。

【鄉村振興看臨沂】沂水縣:“殯葬全免費”政策惠及2萬多戶

原來每座散葬墳頭大約佔地10平方米左右,一畝地最多建20處墳墓,全縣每年去世人員按此方式安葬的話,需要300-400畝地,而建設公益性公墓,一畝地可建200處雙穴墓,一年僅需20-30畝地即可滿足群眾的安葬需求,節省了90%的土地,這種土地增減是土地賬。

一個大棺材大約用1-1.5立方米木材,如果去世人員全部進公墓,用骨灰盒、小墓穴的方式安葬,全縣每年可節約木材1萬立方米左右,這是資源賬。

據消防部門統計,以往山林火災80%以上是因上墳燒紙引發的,特別是在春節、正月十五、清明、七月十五等上墳集中期,縣鄉村三級幹部都如臨大敵、嚴陣以待,而進公墓安葬則能有效消除這一安全隱患,這是安全賬。

到上墳的集中時間,漫山遍野煙霧繚繞,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在公益性公墓設有專門的焚燒區,有效避免了因上墳燒紙引發的火災隱患和汙染隱患,這是環境帳。

散葬墓穴缺少管理,時間長了容易風化湮沒,而公益性公墓則有專人看管,配套設施完善,墓穴墓碑可長久留存,方便逝者留名、後輩祭祀,這是祭祀賬。

縱觀這六筆賬,不難發現這實際上是一筆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大賬。通過算大帳、算細賬、算長遠帳,實行殯葬全免費政策的好處和作用一目瞭然。

“殯葬全免費”作為一項基本民生內容,連續三年被沂水縣列入“125”工程的20項民生實事之首,成為一項真正普惠的民生工程。

【鄉村振興看臨沂】沂水縣:“殯葬全免費”政策惠及2萬多戶

全縣109處鎮級公益性公墓和1處縣級公益性公墓在開建之初,就按照小鄉鎮2處,中等鄉鎮3處,大鄉鎮4處,對地形狹長或面積較大的鄉鎮,可增加1到2處的原則。從選址、確定到建設不僅充分利用荒山、荒灘,不佔用基本農田,還尊重老百姓講究風水的要求,得到了群眾普遍認可;公墓嚴格按照民政部的標準,一畝地起碼建200個雙穴,雙穴不得超過0.8平方米,單穴不得超過0.5平方米;綠化、硬化、停車場、集中祭奠點等配套設施融入人文元素、文化元素,公墓既好看又好用。

該縣嚴禁鄉鎮和村莊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建墳墓,嚴禁制作和銷售大棺材。這樣一來,就堵住部分人群尋求“風水寶地”、“發死人財”的念頭,堵住個別群眾佔用農田修墳的退路,堵住骨灰裝棺再葬的市場。

該縣在全國率先將自收自支的殯儀館改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迴歸殯葬服務的公益屬性,遏制殯葬不正之風的發生,工資和費用全部由縣財政兜底;縣裡拿出資金更換火化設備,全部使用高標準火化爐;骨灰盒全部由政府統一採購,確保質量和美觀;修訂完善殯儀館各項規章制度,確保服務質量不滑坡。

制定出臺了《沂水縣公益性公墓管理辦法》,在縣民政局專門設立了公墓管理中心,為副科級事業單位,配備了六個編制,對每處公益性公墓,落實鄉鎮的主體管理責任,鄉鎮全部設立了公墓管理機構,每處公墓至少配備了1名公墓管理員,形成了一套公墓管理體系。

該縣還印發《致全縣黨員、幹部和企業家的一封信》,向縣人大、政協的代表、委員發倡議,工青婦、工商聯、教育部門齊心協力在各自領域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讓殯葬改革鋪天蓋地,聲勢浩蕩。

距離沂水縣道託鎮駐地10公里遠的龍山公墓,選址在胡家旺村大龍山西北。這處公墓佔地15畝,背靠龍山,懷抱慈湖,已建成墓穴306座,輻射周邊11個村莊。“這原來是一個山楂園,建公墓的時候全都保存下來了。選這個地方的時候每個村都有二三十個上年紀的來看了,對這個環境都很滿意。”胡家旺村紅白理事會成員左朋亮說。

讓村民參與選址、命名、建設,每個環節都有村民參與的身影,為以後村民將先人遷入公墓打下良好基礎。在崔家峪鎮崔家峪村的福山陵公墓,板栗樹下鬱鬱蔥蔥,臥碑統一安放,側柏、小龍柏分植其中,硬化路旁邊設有停車場。

“有附近的村民特意趕過來看,說這種檔次的墓地像是公園,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葬在公墓,比葬在山林或自家地裡強多了。”崔家峪鎮崔家峪村黨支部書記張元忠說。

2018年以來,沂水縣開展“講、評、幫、樂、慶、禮”六大主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針對殯葬改革,沂水縣開展萬名志願服務隊員倡導厚養禮葬活動,志願者向群眾傳達厚養禮葬理念,為逝者辦追思會,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