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盤點超融合英雄譜,誰是自主創新的中國力量?

從2016年中國超融合元年開始,整個市場經歷了早期的概念宣傳,到變成了主流的私有云建設方案的變化,越來越多用戶正在將各種類型的應用部署在超融合之上。

Gartner盤點超融合英雄譜,誰是自主創新的中國力量?

​最近,Gartner發佈了首份《中國超融合市場競爭格局》報告,報告中,“快速增長”是關鍵詞之一。

Gartner預測,到2023年,全球HCI市場都將保持23%的快速增長,中國市場將與國際市場保持同步。事實證明,HCI將成為新一代IT基礎架構的頂樑柱。

值得關注的是,這份報告首次對中國超融合市場進行綜合性分析,並對具有代表性的超融合廠商以及中國超融合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在其研究的10家超融合廠商中,來自中國本土的廠商竟然高達7家,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超融合自主創新力量的強勢崛起。

Gartner盤點超融合英雄譜,誰是自主創新的中國力量?

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3%

超融合市場呈現三大趨勢

全球超融合市場預計將以23%的複合年增長率實現增長,到2023年整個市場規模預計將從31億美元擴大到超過85億美元,而中國市場也正緊隨這一發展趨勢,同時整個超融合市場還呈現出了三大變化趨勢:

首先,超融合市場的應用場景正在迅速擴大。

過去幾年,超融合已經在邊緣和敏態應用場景中驗證了其穩定性和可靠性,但超融合的應用範圍絕非僅限於此,其覆蓋範圍正在進一步擴大,不僅客戶群正從中等規模客戶向大型企業擴張,應用場景也從服務器虛擬化、VDI、分支機構場景擴展到數據庫、私有云等關鍵業務場景。

Gartner盤點超融合英雄譜,誰是自主創新的中國力量?

其次,超融合市場仍舊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

特別是目前大中型企業對公有云的採納率依然很低,2018年雲遷移率僅為11%,混合雲仍然處於早期,相反用戶更傾向於在私有環境部署類似的雲基礎架構,這也意味著以超融合為代表的基礎架構會成為眾多企業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選擇的主流模式。

第三,中國超融合市場的主流廠商也發展出了“三大流派”,包括通過產品差異化優勢來贏得市場的純超融合廠商,如Nutanix、SmartX、ZETTAKIT澤塔雲等;通過已有市場基礎覆蓋的傳統數據中心供應商,如戴爾易安信、華為、新華三、深信服、VMware等;以及為客戶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的雲提供商,如QingCloud,EasyStack等。

上述視角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HCI的機會,中國HCI市場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一目瞭然。

中國的超融合基礎設施(HCI)市場增長迅速且競爭激烈,而本地供應商優勢明顯,過去幾年有數十家超融合廠商進入市場。

用戶對開源技術的偏好,大型企業對公有云的採用率較低,以及用戶對類似雲的本地基礎設施的需求,都成為塑造當今中國超融合競爭格局的重要因素。

每個HCI廠商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有的鑽研技術,有的擅長市場和營銷,也有的專注於整合,還有的善於包裝新概念。

無論擅長哪一項,只要能夠揚長避短,充分將優勢和特色放大,就能在當前的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不可否認,中國超融合廠商已成長為超融合舞臺上的有力競爭者,這一趨勢也勢必將進一步刺激中國超融合產業獲得更大、更廣闊的市場發展。

Gartner盤點超融合英雄譜,誰是自主創新的中國力量?

產品、市場、生態

合力奠定中國超融合廠商地位

短短六年間,中國超融合廠商就成長為超融合領域的有力競爭者,在這背後,離不開他們在產品、市場和生態三個維度的“精耕細作”。在產品層面,立足點就在於“差異化”。

在超融合剛開始的階段,整個中國市場的超融合廠商至少有超過30-50家,且都宣稱能夠提供業界領先的超融合解決方案,但今天這些廠商要麼被收購,要麼已徹底出局,而背後的重要原因,歸根結底就在於缺乏核心的技術。

此前,很多超融合廠商習慣於“拿來主義”,而真正具備核心技術的公司屈指可數,但作為最底層的基礎架構,不掌握核心技術就很難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可以說,本土的超融合廠商要想在市場中立足,只有堅持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才是走出差異化之路的根本所在。

在市場層面,能夠贏得金融、醫療行業等高門檻客戶,以及高門檻客戶的關鍵核心應用,無疑是檢驗一家公司市場成敗的“試金石”。這些行業客戶歷來都是最為挑剔的,其IT基礎架構強調極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所以,超融合廠商要在市場中完成的更大市場突破,就唯有主動接受這些關鍵行業客戶的檢驗。

在生態層面,隨著數字化轉型已經對每個產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種變化之下,沒有哪一家廠商可以憑藉一己之力便可以滿足用戶的一切需求,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包容不同夥伴類型,倡導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攜手用戶打造數字化轉型共同體,才能滿足用戶豐富而細緻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另外,如今開源的觀念和文化深入人心,雲計算開放包容的特性得到了廣泛普及,整個產業已經認識到,只有開放才有未來。以前,很多廠商的做法是大包大攬,自己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HCI廠商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整合商,它也許可以做成一個完整的“木桶”,但是組成這個木桶的各塊木板會有長有短,容易導致用戶的體驗不佳。

還有一種方式,也是正在被越來越多廠商和用戶接受的方式,那就是秉承開放的原則,以構築生態的方式,集各家技術和產品之大成,為用戶提供一個沒有短板的“木桶”。

中國超融合市場高速增長期已經到來,未來巨大成長空間有待挖掘。從HCI到雲,數字化轉型是一段至少十年的旅程,以HCI為核心的新一代IT基礎架構變革大幕正徐徐拉開,在這場馬拉松中,誰將堅持到最後?時間將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