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现在提起浙大,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它不但位列“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录、还是赫赫有名的C9联盟的一员,更是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行走在校园里,地处西湖附近的它俨然一副世界一流大学的模样。

很少有人知道,七八十年前的它还只是一所地方性的二流大学,而改变他的,是竺可桢,一个以气象学见长的科学家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图:开创现代物候学的科学家竺可桢

1

两易学校,学霸中的战斗机,

竺可桢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聪明好学,两岁开始认字,并且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

十五岁进入上海澄衷学堂学习,成绩冒尖又擅长交际的他很快被选为学生代表。

一次,为了学生的利益,他公然与校方发生争执。校长得知此事,怒不可泄。

“作为学生代表不好好做同学们的榜样,居然还带头跟学校对着干?”

校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竺可桢被取消了学籍。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青年竺可桢(网络图)

天下谁人不识君?品学兼优还愁没学上?竺可桢很快考上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学了半年,他觉得学校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实用性太差,不是他想要学的东西。

于是他又发愤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的前身),并选择了实用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

学霸就是任性啊,只有我不想去的学校,没有我进不了的学校。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图:西南交大南门背面写有“唐山路矿学堂”(网络图)

2

决心暗立,127的沉痛记忆

在唐山路矿学堂,这位学霸又展现了他非同凡响的洪荒之力。

在校近两年的五次考试中,他的成绩每次都名列全班第一。学校开设的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深得他的喜爱,图书馆里新鲜的藏书也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喜欢的科目哪有学不好的道理?

他可是学霸!在唐山路矿学堂,他如鱼得水,除了洋老师授课时的那姿态让他心中不平……

原来学堂里的老师,大都是英国人,他们给每个学生都取了编号,上课喊人回答问题也只用编号,从不喊姓名,因为怕麻烦也懒得记。

这种行为也引起了竺可桢的强烈反感,每次洋老师喊到他的编号127时,他总是慢条斯理地站起来,眼神里写满愤怒。他用微不足道的行为无声地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以及抗议。

大街上的阿猫阿狗都有名字呢!在学校老师竟然都不叫学生名字!这是一种轻视和侮辱!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他只是一名学生,难道跑去找校长甩脸子?

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小孩子,这样的做法未免过于幼稚。他决定把这种难过藏在心底,学一学老乡越王勾践,总有一天,他要出人头地,让洋人们记住自己的名字!

五十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他记忆犹新:

“我们就像监狱的囚犯一样,只有编号,没有姓名。要知道,这可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呀!”

他的确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能力。

1910年,竺可桢到北京参加游美学务处主持的第二批公些生考试, 名列二十八。

1910年夏,竺可桢和七十余名同学一起,开始了八年公费赴美的留学生活。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图:唐山路矿学堂校门(网络图)

2

拒绝任职,让蒋介石丢了面子

八年留学归来,竺可桢已经是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博士,不爱高官厚禄的他一心研究气象。

1928年,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竺可桢任中研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正是经过他的努力,中国开始独立发布自己的气象预报,并在全国设立了百余个气象观测点。他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举成为我国气候学、物候学的创始人。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1936年2月的一天,竺可桢突然收到蒋介石的邀请,要46岁的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这在旁人看来,可是名利双收的好差事。

但他,不顾蒋介石的面子,直接当面拒绝了。

在给家人的信中,他写道:

“不善侍候官长,亦不屑为之;战事在即,不免悬心;不愿长做校长,而半年之内难见成绩。”(当时允诺他任期仅为半年)

据浙大校史研究专家何亚平教授统计,从1936年-1949年的十三年间,《竺可桢日记》中记录的请辞浙大校长的次数,就有近40次。

但他最后还是去了。在朋友的劝说下,为了家乡的文化事业,他心软了。

一不做二不休,作为一个现实的唯物主义者,他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财政须源源接济,钱不能断;

第二,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干涉;

第三,而时间以半年为限,半年之后,马上卸任。

看到这三个要求,蒋介石更火了,这老乡真是不识抬举!这分明是明目张胆的敲诈!好在有陈布雷的劝说,蒋介石勉强答应了这三个条件。

再说这浙大的一班人马,对于突如其来的新校长,其实一开始也是拒绝的。

在苏步青的《怀念竺可桢先生》中写道:

“竺先生初来浙大时,我对他是有看法的。因为他这个学者,有好几位大官僚的姻亲。来到浙大后又带来了大批东南大学的师生,分任院长、系主任和教授等等。”

有一个叫费矾的教授,在一次教务会上带着冷意笑道:“我们的校长只会管天,不爱管人。”

这位校长,当真不会管人么?看如今如日中天的浙大,这答案自然也就揭晓了。

苏步青最后不也写下了“可是到了抗日战争开始,我对他的看法,就渐渐地改变了”,“竺先生是一个好校长,他与蔡元培一样,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好的大学校长。”?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图:竺可桢日记(浙大档案馆供图)

3

浙大保姆,给学生提了两个好问题

初到浙大,竺可桢被雷到了。

这也是大学?连像样的教学楼都没有,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图书馆的藏书只有六万余册,都够不上清华大学藏书的小拇指。要知道那时候的清华大学馆藏超过36万册,占地面积也超过七千平方米!

国文,历史,连个能讲的老师都没有,还不断有教师辞职。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竺可桢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不过没有什么能难得倒他!有了那三个要求作护身符,又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人没有?去借!

教室不行?来造!

书没有?去买!

竺可桢先跑到上海交大科学院的院长办公室,张嘴就要借胡刚复。

胡刚复是和他一起公费留学的。他的能耐,竺可桢一清二楚。院长裘维裕自然也清楚,又哪里肯借,但最终拗不过竺可桢蹲点的执着,只得答应借三个月。

三个月一眨眼变成了十三年,浙大物理系也变成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前沿阵地。

对于浙大原有的优秀教授,他也坚持留用,还动用私人关系邀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到浙大作学术报告,给学生们打足了鸡血。

1936年9月18日,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五个月。

与一年级新生谈话时,他问了学生两个著名的问题,也是现在刻在浙大校园石头上的两个问题: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

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竺可桢的回答很竺可桢:

第一,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

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服务,而不在享受。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图:浙大校园里刻有两个问题的石头

竺可桢也以自己的行动以身作则。

他几乎从不缺席升旗仪式,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为学校请老师,建校舍,造游泳池。就这样,这个除了管天名不见经传的校长慢慢地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与尊重。

1937年,竺可桢在浙大率先实施了导师制。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1939年,竺可桢(前排左3)与贵州浙大校友合影。

1941年,学校在竺可桢的示意下颁发新的布告:导师的选择,由校方指定改为同学自由投票选择。浙大的地位也因为这些举措而扶摇直上。

在竺可桢任校长期间,学生运动接踵而至。

虽然竺可桢是自由主义者,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声明,反对学生上街游行;但是面对学生对民主的强烈诉求,他也举起一把小红旗,走在了队伍的前头。

军警自然不敢对他动粗,学生的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证。

他说:“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要是当局直接把“命令”下达到学校,要求学校开除其学籍,竺可桢就一口回绝:“吾人总须爱惜青年,不能以其喜批评政府而开除之。”

1947年10月,地下党员、浙江大学学生于子三被秘密杀害。国民政府为掩人耳目保全颜面声称其是“用玻璃刺破喉管自尽”。竺可桢得知后向《大公报》等报纸公开惨案的经过和疑点,并说:“于子三是一个好学生,其死因将成为千古奇冤。”此事一出,声讨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蒋介石得知后十分恼火,要竺可桢在报上发表“更正”声明。

按理说来,竺可桢是蒋介石同乡,而且当初当上校长,是蒋介石提拔的,算得上是蒋氏“门生”,不能拒绝。但是竺可桢语气坚定:“报载是事实,我无法更正!”

对人对事如此尽心尽力,也怪不得竺可桢的朋友在两三年后见到他讶异:“你怎么老得如此之快!”。

1949年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自发为竺可桢60寿辰举行祝寿晚会,据说虽然竺可桢因不赞成为他祝寿而没有到场,学生们依旧热情高涨,“参加的人数超过任何一次晚会的记录”。 献给校长的一面锦旗上赫然写着

“浙大保姆”,浙大学子们对这位校长的爱戴可见一斑。

“浙大保姆”竺可桢:花了十三年,让一个二流大学变成一流大学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爱,让他将一所地方性二流大学变成了世界一流学府!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最好校长!

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