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資信“重出江湖”

本報記者/郝嘉奇/夏欣/北京報道

暫停證券評級業務逾一年的大公資信,最近接到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和北京證監局通知,經央行和證監會同意,全面恢復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和證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

“解禁”之後,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資信”)能否奪回市場份額?

大公資信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稱,公司在正視並深刻反思過往經營發展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徹底的整改,同時趁央企入股的契機,藉助央企成熟的管理經驗,逐步改善、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內控體系,主動停止部分業務,完善業務隔離及利益衝突審查機制。

有違獨立原則

去年8月17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證監會同時宣佈給予大公資信嚴重警告處分,分別暫停其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證券評級業務一年,並責令其限期整改。

據瞭解,大公資信的被罰源自於其“一手評級、一手諮詢”亂象。

其中,交易商協會開出的被罰事由包括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大公資信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在交易商協會業務調查和自律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向協會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

證監會當時處罰大公資信的理由包括: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

多位民營企業融資業務的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大公資信在對公司進行評級時,會推薦公司使用一套“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系統”,這套系統由大公資信關聯公司研發。

這套系統付費使用收費高昂,“大公系”關聯公司能夠從使用者身上收取的費用超過千萬元。而且,其收費還按年延續。

據媒體報道,大公資信時任董事長關建中向央行行長易綱遞交文件,認為“交易商協會對大公的不當處罰將引發系統性風險,大公存在的管理問題沒有產生負面後果,交易商協會處罰嚴重程度遠超問題性質”,並“請求易綱行長能關注此事”。

然而,關建中的“上書”沒能阻止罰單的到來。大公資信也於被罰當天在其官網發佈消息稱,其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風險管理問題表示歉意,將在監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按要求逐項對照、徹底整改。

記者獲悉,“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系統”早已被大公資信停用。

業務縮水

在被暫停業務前,大公資信作為內地最具影響力的三大評級機構之一,在內地佔有中國債券評級市場20%的份額,在交易商協會2017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用評級機構評價中排名第二。

然而,相關業務暫停一年讓大公資信損失嚴重。

記者查閱大公資信官網年度評級業務合規運行情況報告發現,2018年,大公資信承接初次委託評級債項共620只,較2017年的1229只縮水49.6%;對797只債項出具初始評級報告,比2017年減少286只,降幅26.4%;涉及發行人431家,較2017年減少35.77%;未開展主動評級工作。

另外,運行報告還顯示,大公資信也出現大量人員流失的情況。2017年末,公司有337人,2018年末只剩下170人。高管人員全年共5人離職,市場人員離職99人,分析師離職180人。

大公資信的信用亦受到影響。據國家發改委10月中旬公佈的《2018年度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評價結果》,評級機構信用得分從高到低的順序為: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上海新世紀、東方金誠、中證鵬元和大公資信。其中,中誠信國際得91.32分,大公資信得73.52分。

債券在線資深研究員陳悅竹告訴記者:“債券評級行業有一定的特殊性。評級機構出具的報告之所以有價值是基於評級機構有公信力。如果機構自砸招牌、公信力受損,即使恢復業務,也會元氣大傷。”

外資參戰

在業務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大公資信藉助戰略投資者謀求新生。今年4月,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新控股”)收購大公資信58%的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

5月,大公資信發生重大人事變動,呂柏樂出任大公資信董事長、總經理,原董事長關建中被移出高管團隊。

11月5日,大公資信向記者表示,公司在今年4月之前離職率較高,但從引入新股東之後,公司離職率已遠低於同行業水平,還招聘了一些新的分析師。

國新控股表示,大公資信自去年被暫停有關業務以來,在監管部門指導下進行認真整改,特別是今年4月被國新控股戰略重組後,形成國有資本控股、社會資本及員工持股的多元股權結構基礎,優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體系,建立健全專業組織架構與運行機制,實現了決策、執行、監督有效制衡,目前各項工作依法合規運行,得到監管部門一致肯定。

大公資信業務恢復後,在央企扶持下能否搶回份額,往後業務發展何去何從,還有待市場檢驗。

對此,大公資信稱,公司將以二次創業的決心和勇氣,堅持高標準、高質量、獨立、依法、合規開展評級業務,深耕評級方法理論與應用研究,促進評級技術與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預警,在提升央企融資能力、管理信用風險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努力創建監管認可、投資人支持、股東放心的一流評級機構,為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推動國家評級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客觀說,公司評級業務雖然全面恢復,但大公資信面臨的挑戰和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

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布公告,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標普中國”)予以備案。同時,交易商協會亦公告接受標普中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註冊。這標誌著標普已獲准正式進入中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此外,穆迪、惠譽也都在籌劃以獨資獨立法人形式獲准進入中國市場。

今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佈了一系列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等。

債券市場、評級市場不斷開放,意味著大公資信此番“重出江湖”,不但要面對國內同行的競爭,還要面對外資評級對手。大公能否重塑品牌、奪回市場份額、贏得行業地位,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對此,大公資信表示,公司將在監管部門指導下繼續苦練“內功”,進一步強化內控體系,提升合規管理水平,加大評級技術研究和創新力度,高標準做好評級工作,提高評級報告質量,為客戶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評級服務,為投資人提供更有價值的投資決策參考。

國新控股作為新晉股東,如何幫助大公資信恢復市場佔有率,並應對國內外同行的競爭?記者函詢國新控股,尚未獲得回覆。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指出,大公資信全面恢復評級業務,說明企業整改效果較好,內控機制改造完善,符合繼續展業的要求。不過,從目前看,大公資信因業務違規錯失了較多的客戶,員工團隊進行大幅調整,預計對業務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衝擊,短期內很難搶回丟失的業務。但引入國資股東作為戰略股東,公司信用大幅提升,有助於業務的快速提升,中長期內,大公資信仍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