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融入發展的路上疾行

青海在融入發展的路上疾行

我省企業與外商面對面對接交流,場面熱烈。攝影:王穎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又是一年盛會時。青海搭乘高質量發展的列車,再次駛進宛如“四葉草”的上海國家會展中心。

深秋時節的上海,正向來自全世界的客人展現它的迷人風姿。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個共商共議、共謀發展的開放平臺,青海採購團忙交易、談合作,向世界傳播青海聲音,展現青海風采。

在新時代的征程裡,青海緊跟發展潮流,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發揮“一帶一路”區位優勢,不斷融入全國和世界發展格局,以更加積極的心態主動擁抱世界、發展自己。

被譽為世界第三極、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的青海,蘊藏著豐富的特色動植物資源。數據顯示,我省犛牛肉、藏羊肉每年銷往省外近10萬噸,約佔牛羊肉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全省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達到0.77萬公頃,產量突破6000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鮭鱒魚等冷水魚產量達到1.38萬噸,佔全國鮭鱒魚養殖產量的三分之一,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和出口歐洲的許可,成為國內唯一獲准出口的省份。而素有“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各類礦藏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佈集中、資源組合好等特點,潛在經濟價值100萬億元以上。

這種環境潔淨、資源富庶的優勢,為青海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少我多”的特色產業,創造了優越條件,青海工業、農牧業等競相勃發。

工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省一批風能、光能等新能源產業基地相繼建成。以開採鹽湖鋰資源、鋰礦為產業基礎的“鋰”產業鏈逐步形成。

農牧業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一批如柴達木的枸杞、祁連的黃蘑菇、果洛的犛牛肉、循化的線辣椒、互助的八眉豬、龍羊峽的鮭鱒魚等綠色、有機、健康農牧業產品相繼走進全國市場。

在這其中湧現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企業,如青海紅杞枸杞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可可西里實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青海開泰農牧開發有限公司、青海大宋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青藏華峰中蜂蜂業有限公司等本省優秀的農牧類民營企業。

“在進博會開拓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對接了英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企業,初步達成了生物技術引進合作,還和多家企業達成優質農產品海產品方面的採購協議。通過進博會,在引進來的同時可以促成我們的優質蜂產品走出去,實現互利共贏,讓青海的發展更好地融入世界大舞臺。”青海青藏華峰中蜂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振華告訴記者。

漫漫絲路,遺澤千年。唐蕃古道,流傳著青海先民經商的故事。

從開放“末梢”走向“前沿”,“一帶一路”拉近了青海與世界的距離,讓青海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步履更加強勁。藉助青洽會、藏毯展、進博會以及各種“走出去”政策,青海讓更多談合作、做貿易、搞投資的人們熟識了它,青海大幅度融入世界的驅動力進一步增強。

融入,讓高原與世界每每相交;融入,使青海“走出去”的信心不斷增強。

今年上半年,全省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6億美元,同比增長20.5%。工程項目主要分佈在安哥拉、埃塞俄比亞、玻利維亞、泰國等國家,涉及水電、高速公路、輸變電、鐵路等領域。

目前,我省核准備案境外投資企業(機構)分別在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國、巴基斯坦、尼泊爾、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開展對外投資。項目涉及礦業開採、建材製造、酒店餐飲、生物製藥、房地產、農業種植、摩托車電動車生產和貿易投資等領域。在鞏固原有投資國別基礎上,2019年上半年首次實現在巴基斯坦投資。

除了投資項目,我省對外勞務輸出也不斷增加。今年上半年,我省對外投資合作企業在外各類勞務人員695人,主要從事俄羅斯選礦、日本厲木窗簾縫紉、塔吉克斯坦井下鑽探、安哥拉、玻利維亞、埃塞俄比亞工程建設等項目,勞務人員年人均勞務收入達到10萬元。

而進博會,更是打開了一道青海企業融入全國和世界發展格局的新大門。正如參會企業代表牛中原所說:“雖然進博會展示的是從其他國家進口到我們國內的各種產品,但通過這個窗口,我們也能知道世界發展的動向,在其中找準自身發展的定位和動能,更好地適應世界的發展,更好地融入大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