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農產品不滯銷?

天水小輝


農產品滯銷我活60歲了,也沒見過,倒是近兩年從網上看見水果蔬菜出現滯銷的問題。我想,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農產品供大於求都會滯銷。要想農產品不滯銷,農民不能盲目跟風種植,不能無序擴大種植規模。


農民不僅要懂得種植農作物,還要學會經商經營,在種植的時候就應該想到,如何把自己種植的農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格。據我所知,現在農民大多依賴中間商、經銷商、經紀人上門收購,農產品銷售上,大概需要6個環節才能賣到消費者手中,層層加價,農產品價格不低,農民卻沒有獲得高收入,錢都被中間環節盤剝了,農民在農產品銷售上處於弱勢,被早早踢出了“利益分配集團”,農產品價格再高,也與農民沒有多大關係了。今年上半年蔬菜水果價格暴漲,農民掙錢了嗎?我覺得與咱農民沒有關係似的。所以,在農產品銷售上,農民應該自信、自立、自強,強勢一點,不要依賴別人銷售,自己銷售,把農產品銷售到消費者廚房餐桌上。

目前,大宗農產品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大蒜沒有出現滯銷現象,只是價格穩定而已。農民手中糧食都賣掉了嘛,因此,在種植上,要追求規模效應,今年我們當地農民承包100畝水稻田,產值在24萬左右,純收入10萬以上,我們當地農民這幾天心裡樂呵呵的,笑洋洋的,喜滋滋的。

農民要了解網絡,瞭解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必須依靠平臺銷。農貿市場平臺,電商平臺,專賣店平臺、超市平臺,把所有渠道、所有平臺利用起來銷售,我有位果農網友,種蘋果的,常年在今日頭條平臺上寫種植日記、拍種植視頻,把蘋果從種植、追肥、疏花疏果、整枝修剪、套袋摘袋等等每天發到今日頭條,並帶貨銷售。如今,蘋果訂單絡繹不絕,蘋果不僅價格高,消費者也得實惠,自己蘋果也賣光了。農民不要小覷電商平臺,滴水成川,現在消費者習慣了網上購物,實體店已經門可羅雀了。

在種植上農民要向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市場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千方百計降低成本,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內部挖潛,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敢於創新,大膽嘗試,勇於投資。我們當地農民常調侃的一句話就是:“種莊稼不下成本,就象賭博不下注一樣”。要增加農產品品質、質量、口感,讓消費者放心,喜歡,創出自己的品牌。

農產品說滯銷,有點危言聳聽。世上沒有賣不掉的東西,只有不會賣東西的人,這幾年什麼東西值錢,農民就種植什麼東西,盲目種植,跟風種植,擴大規模,造成市場短期供大於求。農民種植出來的農產品,總是著急銷售,為什麼不儲存起來?分期分批銷售,可以減少市場供求矛盾,使農產品價格不“跳水”,同時,也不會造成市場供大於求的現象發生。我們當地農民以前也象農產品賣不動一樣,著急賣,結果,中間商、經銷商壓級壓價,農民戲稱,象賣狗尿一樣,現在我們這邊農民也學會與中間商鬥智鬥勇了,同時摒棄惜售心理,只要價格合適就賣。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評論交流!

長江老農


我經營了一個蓮藕種植基地,百十畝的面積不大也不小,過去兩年剛剛經歷了一場行情低谷,好在沒有滯銷,我來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確保我們生產的蓮藕不滯銷的,內容比較長,但是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很悲壯,也很慶幸。

我們從2012年開始種蓮藕,在我們附近是屬於開創者,之前是沒人選擇旱地種植蓮藕的,當年大學畢業比較有激情,又是學農業的,於是就選擇了蓮藕種植。由於技術是我們的優勢,產量自然比較高。蓮藕在池子中的儲藏週期長達6個月,所以根本不擔心放壞的問題,這在生鮮蔬菜中的優勢很明顯,我們可以慢慢賣。再加上2016年以前,蓮藕市場的行情比較好,冬季地頭上車價格為每斤2.0-2.5元,由於每畝地的商品藕產量大約在4000斤,這樣的行情每畝地的收入還是很客觀的,再加上一年的成本大約是3000元左右,算下來,只要不是產量特別低,基本上每畝地的收益在5000元左右,甚至更多。

大家都比較清楚,人們的習慣是看見哪個行業賺錢了,都會一窩蜂的湧上去,管他三七二十一的,開幹再說,到2017年的時候,初步統計了一下,我們周邊的蓮藕種植面積增加了數十倍之多,這是很誇張的,周邊幾個鄉鎮的面積高達數千畝,要知道我們這邊之前可是沒人種蓮藕的。

這只是種植面積激增的一個縮影,通過蓮藕種植行業的微信群,我初步統計了一下,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那幾年的面積擴增都是數十倍的增加。蓮藕也算是君子菜了吧,平時吃的人也不是特別多,也就是飯店需要做涼菜,過年時候家家戶戶會買一些做下酒菜,市場的容量就那麼大,隨著種植面積的激增,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市場價格下跌,導致種植戶都傻了眼。

2016年年底的時候批發價格還在1.8元每斤,臨近年關,價格還是下降了,最後降到1.6元每斤,很快過年了,很多人的蓮藕還沒有銷售完,都在等年後的一個銷售旺盛期,雖然比較短暫,但是也是不錯的窗口期,大概一個半月的時間,如果賣不完,天氣轉熱,蓮藕就要發芽了,徹底賣不出去了。結果,春天是來了,但是蓮藕市場的行情卻是倒春寒,讓許多種植戶的心哇涼哇涼哇涼的。由於沒有人到地頭批發,很多種植戶的蓮藕直接就沒有挖出來,讓它們在池子中生根發芽了,雖然顆粒無收,算是徹底賠了,但是都在卯著勁兒,等待2017年年底能有個翻身的機會。

大家都是這麼想的,所以很少有人推出這個行業,畢竟誰也不想剛進來就被淘汰出局,有些人都在盤算,不可能年年低谷,總會翻身,於是有資金的不僅沒有縮減面積,反而開始擴大面積,期待第二年能夠把第一年賠的錢賺回來。可惜的是,種植面積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總產量也在增加,市場的容量卻沒有變,所以,很不幸,2017年年的時候,蓮藕的價格是1.2元每斤,甚至更低,更可怕的是,行情越差,越沒有人來批發蓮藕。這次,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的退出,2018年4月份,種植面積縮減了三分之二,基本上又回到了2016年時候的種植面積,所以,2018年年底,蓮藕行情回暖,恢復到了1.6-1.8元每斤的狀態。我們成功的存活了下來。


以上是這幾年的蓮藕行業的一個大背景,接下來說說我們是如何避開蓮藕滯銷,成功存活下來的。

第一、做行業的權威

我們從剛開始種植蓮藕的時候,預測的是五年後(2018年)蓮藕面積將會暴增,事實上比我們預料的來的還要快,2016年就開始了爆炸性的增長。好在我們利用我們農業技術人員的身份優勢,開始為大面積進入的企業和個人提供種植技術服務,賺取服務費和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在圈子裡成功轉型為服務型團隊,有了收入,同時認識了更多進入這個圈子裡的個人和企業,增加了人際關係,更好的把握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狀況,為我們後來的經營提供了參考,經過服務,我們編寫了內部技術資料(下圖)


第二、拓展銷售渠道

傳統的銷售模式就是等著菜販子找到你,然後把你的蓮藕批發走,如果沒有菜販子聯繫你,或者種蓮藕的那麼多,根本不知道還有個你也在種植,自然就會產生滯銷的現象。我們畢竟比別人早了三年,認識一些菜販子,還能保持聯繫,這是其一。我們仍然通過一些平臺和網站進行信息發佈,儘可能增加我們蓮藕的曝光度,雖然很多人面臨滯銷,但是我們很幸運的與十幾個批發商盡力了合作關係,畢竟信任是做生意做重要的,他們也更希望能和信任的人打交道,避免上當受騙。

除此之外,我們通過互聯網手段,開始了社區團購,在鄭州市組織各個社區開展團購,招募團長,可以批量運輸,然後分發到各個參團的小區,有團長進行分發。這樣做的結果雖然銷量沒有直接批發多,但是單價更高,要比直接批發出去獲利更多。

第三、銷售藕種

每個行業都有低谷期,就像炒股一樣,圈內的人都知道自己要被套牢,圈外的人還感覺大家都在賺錢,羨慕不已,夢想著自己能夠很幸運的進行抄底,然後來個大翻身。於是頭腦一熱就投身其中了。我們利用之前的資源,認識了一下做生意的人,想投身農業,還有一些暴發戶,也想投身農業,畢竟前幾年國家宣傳很到位,政策也很到位,大批的有錢人開始投身農業,恰好由於我們更專業,他們選擇了我們,我們在提供技術的同時,把我們的蓮藕作為種苗銷售給他們。這裡插一句,蓮藕一般是通過無性繁殖了,藕種是可以自己保留的。在行情低落的時候,我們的那幾十畝蓮藕好在沒有滯銷,雖然價格低了點,但是作為藕種,產量要比商品藕高得多。

第四、開展加工

不管是我們進行批發也好,銷售藕種也好,畢竟價格要比往年低很多,基本尚處於不賺錢甚至賠錢的狀態。於是我們開始了蓮藕的加工。最初我們進行藕粉加工,十斤蓮藕能加工一斤藕粉,工藝並不難,但是可以大大減少蓮藕滯銷的問題,加工就相當於是進行了濃縮,總量在減少。然後我們還是通過前面說的社群營銷,組織團長開團,基本上加工的藕粉都銷售出去了,而且每斤的銷售價格為58元,畢竟藕粉的營養價值是婦孺皆知的,適合老人、病人、女人、小孩兒,大家的接受程度也比較高。我們後來和一個加工廠合作,也算是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第五、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既然大家都來種蓮藕了,那我們可以變換一下思路。於是去年我們種了一部分的籽蓮,專門進行生鮮蓮子的銷售。現在城市裡面吃新鮮蓮蓬的人比較多,還是通過我們的社區營銷,蓮蓬銷售的很順利,而且用工量也大大減少,減少了開支,也是盈利的一種形式,而且一畝地也能銷售幾千塊錢的蓮蓬,和老熟之後的蓮子(熬粥)。由於籽蓮不用採挖,於是我們套養了黃鱔,每畝地反而多收入了兩三千元。同時,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我們也採集藕尖進行銷售,價格每斤可以買到15元,也算是拓展銷路的一個手段吧。

以上是我們的一些策略,雖然可能有人覺得我們不地道,沒有勸阻別人進坑,但是大家應該很清楚,這樣的大環境下,任何人的話都阻止不了人們發財的慾望的,畢竟有國家的大政策做後盾。從2018年年底,蓮藕行情回暖,我們可以慶幸的感慨一聲,農業天地廣闊,卻是九死一生,想在農業領域大有作為,首先得掌握紮實的農業技術和靈活的營銷策略。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經歷過農業的坎兒?你們又是如何應對農產品滯銷的呢?歡迎大家留言,碰撞一下活化。


農田耕者


關於農產品這一塊不存在可以保證的事情,只能儘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農產品基礎種植情況混亂

雖然現在新型的農業主體像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正在興起,可是我們還是以小戶種植為主體的。

這樣就很容易形成一個局面,什麼好賣就種什麼。或者聽說別人種什麼賺錢了,然後就去種什麼了。

滯銷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供大於求。豬肉今年是不會滯銷了,因為餵豬的人都少了。

可是蘋果、梨子、蔬菜呢?沒有種植技術限制,更可怕的是沒有提前銷售意識。

第二、科學化種植和銷售迫在眉睫

不僅是在老百姓層面還是政府、企業等,都存在一定的盲目種植、跟風種植現象。“聽別人說種植什麼賺錢了”是一個很誘惑的爆點廣告詞。

不管現在的自媒體和網絡有多發達,70%的老百姓並沒有科學化的種植農產品,也沒有自己掌握銷售渠道。

我們都在怪惡性競爭,都在怪中間商,但是鑫西蘭覺得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使我們能讓中間商沒有生存之地,可是自己不掌握方法,又有什麼用呢?

第三、走精品路線

這個社會永遠是強者生存!農產品領域是一樣的!我在這個行業幹了六年,花巨資交的學費和經驗,都是普通人能講得出來的道理,可是就是沒有人願意這麼去幹。

我見過很多老百姓把差一些的農產品摻雜在好的產品裡面賣,然後販子一口價收購,老百姓覺得佔了便宜,可事實呢?

很多人都在說我們的農產品都是綠色的、無汙染的、純天然的,可如果全部以盈利的價格賣出去反而不正常了。每年的滯銷現象,幾乎成了常態。多麼可悲啊!

農產品只有走精品路線,才是向滯銷宣戰的終極核武器!

打造有靈魂的農產品,我是鑫西蘭,期待你的關注,我們一起分享和交流農產品和農村電商方面的話題。


鑫西蘭


駐村幫扶工作隊長就這個問題說說個人看法。農產品的滯銷,不論是農民、企業、社會或者國家都保證不了。

農產品的滯銷,造成的主要原因:


一是盲目發展,當某一種植業或者養殖業效益好時,多數農民和企業就一窩蜂的去跟風。過不了幾年,就會因為種植面積過大或養殖規模過大,市場供應大了需求,造成價格下跌,產品滯銷,甚至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這種情況可以通過科學預測,科學分析、科學研判,引導農民和企業有目的的去發展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和規模趨於合理,爭取讓供需雙方處於相對平衡,讓產品既不大量積壓剩餘又不緊缺。這對於大數據時代,利用數據分析,基本上已經可以實現了。

二是農產品的產地偏遠,交通不便,信息相對封閉。一方面農產品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市場相對緊缺,這是人為的不對等因素造成的滯銷。


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廣泛宣傳,加強信息交流,利用互聯網等平臺,將信息資源共享,積極發展交通運輸,支持電商運營平臺來解決。

總之,只要發揮好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調控作用,農產品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規模,讓供需矛盾日益平衡,就可以較好地避免滯銷現象,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利益和消費者權益。


隊長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敬請高手補充完善!多謝關注和支持!


幫扶路上奇聞軼事


1、地域優勢:在我家鄉,有個【枇杷第一鄉】的地方,那邊的枇杷只聽過有因天氣而減產,讓枇杷農蒙受損失,很少見有像其他產枇杷的地區,有賣不出去的情況。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有產地優勢,當地的枇杷是地標農產品,成熟時多數客商會過去收購。而其他栽種的地方沒有地標,也可以在栽種的其他身上做文章,像是今年黃桃,多數地方賣的低,但一些打著高山黃桃賣的價格並不便宜。

2、注重精品:水果終端市場,一些包裝靚麗的精品A果,價格往往比其他果品價格要貴上不少。消費者也喜歡購買這些外觀豔麗的精品果,可以自吃也可以當成禮品往來贈送。而在客商去某個產地收購的時候,也是更喜歡選購果品好的。這就需要果農精細化管理,並做出取捨是多疏果,提搞果品,還是合理的留果,以量取勝。

3、銷售多元化:滯銷是將農產品的命運交給客商手中,是被動的等待。所以應要主動出擊,增加銷售的方式,如:建立採摘園,對接各大商家,採摘權直接賣給電商,自己通過網絡等渠道銷售等。

4、忌盲追新,及時更換品種:在今年黑布林因品種老化及其他原因,收購價都低,也滯銷了一部分,在千里外的廣東黑布林售價在3元之間,而同期的紅布林因稀少價格在16元之間。陽光玫瑰在前幾年價格是高,但隨著栽種的農戶增加,今年價格也是大跳水。

綜上所述,農產品想要保證不滯銷的局面,除了上述所講,還需要農民及時瞭解當年的市場行情,畢竟這是屬於經濟作物,會隨著市場的波動影響到銷售。

不過我個人覺得只要有產地優勢,品質優,多數受到的影響還是較小的,就是各產品市場量多的時候,精品的還是有人會要的。

大家好,我是果鄉農人。以上是我對農產品避免滯銷的一些分析,歡迎有不同意見的朋友指出、交流切磋,認可的,請點個關注吧,謝謝大家!

果鄉農人


經常會在媒體報道及網上看到某地農產品滯銷,導致農民收入降低甚至血本無歸。農產品歸根究底也是產品,不管怎麼特殊也是逃不開市場經濟這個大框架,農產品的滯銷和脫銷,兩種現象其實是並存的,為什麼滯銷?農產品滯銷三個原因,一上市時間集中,二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沒有形成,信息不暢,三種植結構不合理。

怎樣解決呢?

一是做好種養計劃是根本

說著容易做著難,但是,農產品的市場變化是有規律的,價高是人們就多種多養,產品多了價格就下來了,也就會出現農產品的銷售難。所以,我們的合作社、家庭農場,要學會研究市場變化,做好下一個年度的種養計劃,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跟風。

二是打造產品品牌是手段

農產品從田間地頭來到廚房餐桌,要想賣得多賣得貴賣得持久,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提煉和傳播與食品相關的文化價值成為創建品牌的必需。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資源包括:消費者認知、消費習慣和飲食習俗,比如食品概念、飲食習俗、口味方法,諸如南甜北鹹,中辣西酸就是這種資源,還包括人文歷史資源,比如產品傳說,名人故事等。

三是一二三產融合是智慧

第一產業接二連三、向後延伸,第二產業接一連三、雙向延伸,第三產業接二連一、向前延伸,一產的一份收入,經過二產加工增值為兩份收入,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形成三倍收益,綜合起來是六份收入,產生乘數效益,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當農產品當季滯銷時,可以將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還可以與鄉村遊、採摘遊等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條。有一家火龍果種植基地,為解決滯銷問題,開發出火龍果掛麵,延長了銷售時間


農村大蘇


經常會在媒體報道及網上看到某地農產品滯銷,導致農民收入降低甚至血本無歸。農產品歸根究底也是產品,不管怎麼特殊也是逃不開市場經濟這個大框架,農產品的滯銷和脫銷,兩種現象其實是並存的,為什麼滯銷?農產品滯銷三個原因,一上市時間集中,二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沒有形成,信息不暢,三種植結構不合理。

怎樣解決呢?

一是做好種養計劃是根本

說著容易做著難,但是,農產品的市場變化是有規律的,價高是人們就多種多養,產品多了價格就下來了,也就會出現農產品的銷售難。所以,我們的合作社、家庭農場,要學會研究市場變化,做好下一個年度的種養計劃,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跟風。

二是打造產品品牌是手段

農產品從田間地頭來到廚房餐桌,要想賣得多賣得貴賣得持久,就一定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使品牌增值。因此,挖掘、打造、提煉和傳播與食品相關的文化價值成為創建品牌的必需。與農產品相關的文化資源包括:消費者認知、消費習慣和飲食習俗,比如食品概念、飲食習俗、口味方法,諸如南甜北鹹,中辣西酸就是這種資源,還包括人文歷史資源,比如產品傳說,名人故事等。

三是一二三產融合是智慧

第一產業接二連三、向後延伸,第二產業接一連三、雙向延伸,第三產業接二連一、向前延伸,一產的一份收入,經過二產加工增值為兩份收入,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形成三倍收益,綜合起來是六份收入,產生乘數效益,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當農產品當季滯銷時,可以將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還可以與鄉村遊、採摘遊等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條。


生態康養樂園


同行沒同利,這句話也適用於農業生產,關鍵看你怎麼去做。要多關注市場,多瞭解消費趨勢,努力做到“他無我有,他有我優”,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要相信科學,適時引進名優新產品,收穫時肯定不滯銷。不要盲目相信“高產高收”,一百斤劣質蘋果有時候不如幾個“極致蘋果”。現在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水平都同以往大不一樣了,不再一味追求“吃飽”,而是要求“吃好”。

酒好也怕巷子深,產品銷售還是要做好宣傳推廣,互聯網也是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




鳳泉人家


1、量身定製,發展特色化農業。土地、氣候、水源都是作物生長的立足之本。種植作物講求適合,不盲目。

2、解決作物品質問題。種植忌諱只要數量忽略質量,你畝產1萬斤蘋果買不過別人6千斤,品相好,殘次品少才是市場經濟的關鍵。




金農禾董峰麟


對於玉米小麥這樣的普通農作物,即便是出現滯銷的情況,價格的向下浮動一般也都是非常輕微的,最起碼來說,如果不產生自然災害的發生,玉米小麥不會因為滯銷而出現賠錢的局面,普通農作物受眾廣泛,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供求關係出現失衡的失衡,有關部門會進行一個適當的調節,而經濟農作物則不同,其每年的價格波動、種植產量都會有一個過山車一般的表現。

如果你想大面積的在農村從事種植行業,必須明確好自己的種植思路和經營模式,如果你想著旱澇保收,穩中求賺,那麼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基本農作物即可,這種基礎本質的農作物,入手比較快、技術門檻低,並且不管是從播種還是出售,都已經有了一套基本上不會出現太大變化的市場規律,當然了利益是非常微薄的,唯一的好處就是掙錢不多但是能保障落袋為安。

如果你的種植目的是抱有遠大決心,爭當致富帶頭人,那麼就必須要從經濟農產品來入手了,比如水果、大蒜、以及藥材之類的農作物,種植這類農作物大都需要一定的農業種植技術和不菲的經濟成本,種植戶要具有敏銳的市場意識,不但要具備吃苦耐勞的決心,並且靈活的經濟頭腦,和一定的文化基礎以及相對來說不錯的社交能力。

如何保證農產品不滯銷?

超前的經濟意識必不可少

種植水果屬於一種多年投資,只要種植管理好,銷售業績完全要靠質量和渠道說話,而如果是選擇種植大蒜、生薑之類的一年生長經濟農作物,那麼就必須要做好種植前的考察準備,拿大蒜種植來講,基本上每年的種植都是一種變相的投機,所以在入手播種時候,對於去年的大蒜儲存量,以及最近幾年的價格走勢,都一定要有一個明察秋毫的瞭解。

因為像是種植大蒜之類的農作物,如果面臨滯銷那麼後果是很可怕的,連本帶利的賠進去都是很司空見慣的事情,記得十幾年前我種植辣椒,那一年辣椒麵臨著空前絕後的滯銷,我自己種植的幾畝辣椒,基本上都埋入大坑裡面去了,那一年像我一樣的辣椒種植戶比比皆是。

靈活變通的多銷售渠道

種植經濟農產品的,搞好本地區的銷售對接非常重要,不要小看當地的銷售對象,或許價格對外有所差異,但是在拋出物流、包裝、時間成本之後,到手的利潤其實也很客觀,所以在對外市場的目標下,本地區的銷售通道務必要暢通。

經濟農產品如果想在農村出現一個質的飛躍,那麼電網互聯網經濟一定是一個決定性的拐點,通過電商模式,不管是熟人社交還是陌生人的銷售變現,電商通道一旦打開,那麼農資產品就不會出現嚴重滯銷的局面,尤其是生瓜梨棗之類的經濟農作物。

在保證好質量的前提下,不管是網紅帶貨、還是各大自媒體平臺開始小店,哪怕是自己拍攝出境,只要是農作物本身的質量過硬,那麼優質的產品加上薄利多銷的模式,一定會出現一個雙贏的局面。

現今農作物不斷出現滯銷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歸結於,供求關係的失衡、中間商的一級壓一級,有多少個人員參與進來就會產生多少個利潤的分配,再加上物流成本的增高,和一些果農對於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不高,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就會出現農產品大量滯銷。

我是農村小小李,如果你對我的回答有些許滿意,希望你能給我一個關注點贊,你的小手一揮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