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莊不種農作物,不拆你拆誰?

有些事情,雖表面蹊蹺,但還是能夠理順背後的邏輯關係。

比如,為什麼大街小巷都是美容整形、體檢、近視眼手術、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礙的醫療廣告?仔細分析會發現,打出這些廣告的,幾乎全是民營醫院。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公立醫院掛號還掛不上呢,還用打廣告?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民營醫院偏愛這些項目呢?道理其實還是很簡單,因為這些項目風險低、利潤高、不在醫保範圍內。

再比如,為什麼宋朝也流行剩男、剩女?是因為宋朝推行了晚婚晚育的政策嗎?非也!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被部下黃袍加身成了皇帝的,老趙坐穩江山後怕部下再來一次黃袍加身,於是,先是杯酒釋兵權,繼而推行重文輕武政策。既然重文,全國舉人就一心考功名,一次不中兩次,兩次不中三次,一來而去居然有人70歲才考中功名。這樣的環境下,大量青年才俊不結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農莊不種農作物,不拆你拆誰?


說這些幹嘛?

表面看起來那麼複雜的問題,背後居然有著清晰的邏輯關係。那麼,農莊不種農作物,背後的邏輯關係是啥呢?

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農地流轉已經佔到農民承包地的35%,其中流轉至工商企業的農地是10%。

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7月份的官網消息,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就鼓勵和支持工商資本下鄉參與鄉村振興的建議做了答覆。答覆中提到,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就加強工商業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全國已有2萬多個承包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流轉合同率達70.33%。

在筆者看來,這個數據佔比已經很高了,大量的土地已經囤積在工商企業的手裡,農民手裡的地已經不多了。

那麼,工商企業拿到地後在幹嘛呢?這個問題先擱置,先看看中央鼓勵農地流轉的初衷。毫無疑問,政府鼓勵工商資本到農村去流轉土地,是希望借社會資本來拉動農村的經濟,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帶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搞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莊不種農作物,不拆你拆誰?


那麼,工商企業給力嗎?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工商資本手裡的地,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一部分閒置,一部分報項目套取國家相關扶持資金,一部分做短、平、快項目,一部分的確在努力發展種植養殖。

那部分閒置的,或者說是圈地的,純粹是耍流氓。

那部分套取國家相關扶持資金的,也是耍流氓。

什麼是“短、平、快項目”?能量大的,在土地上搞旅遊地產、主題公園,甚至是旅遊景區,借鄉村旅遊的東風,迅速變現。能量小的,一部分建工廠,一部分建度假村、別墅、私人會所,而且嫌這些名字扎眼,統統換了名頭,開始叫“休閒農莊”。

好吧,休閒農莊。這年頭,帶上“農莊”不但不土,反而瞬間高大上起來。而筆者認為,一切不以種養為產業支撐的農莊都是耍流氓。


農莊不種農作物,不拆你拆誰?


筆者無比擔心,這些和農業不沾邊的所謂“農莊”,會不會毀了我國的大好土地流轉政策?會不會影響到糧食安全?或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筆者多慮了。

那些所謂的“農莊”,他們為什麼不種地、不養殖?這個問題的背後邏輯是啥呢?

其實,道理還是很簡單。工商企業如果沒有農業種養的基礎,誰敢去輕易發展種養?你以為種地、養殖那麼簡單?另外,農民不計人力成本去種地、養殖還動不動賠錢,讓工商企業揹負沉重的成本壓力去種地嗎?

如果種地、養殖統統搞不定,巧借鄉村旅遊的東風,順勢發展休閒產業,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無奈之舉。事實上,這也正是很多農莊的不二選擇。可是,不種地、不養殖還是“農”莊嗎?

回過頭來我們再追問:種地、養殖的農莊真的註定賠錢嗎?我們真的要否定農莊發展休閒產業嗎?

非也!可以肯定的說,農莊的模式沒有問題,發展“休閒”更沒有罪,問題就出在運營思路上。那麼,休閒農莊裡的“農”如何打造呢?如何實現盈利呢?


木堯瞎話:

1、農莊的農產品要鎖定對的目標,同農貿市場搶客源,鐵定死翹翹;

2、農產品首先必須是健康安全的,其次才能賦予它們文創帶來的溢價;

3、農莊的農產品打的不是產品價格戰,也不是質量戰,而是賦予農產品“人”的屬性,讓農產品“說話”;

4、農莊的農產品不是往外賣,而是讓人來買;

5、把農莊的農產品變成通道,與人連接的通道,娛樂的通道,養生的通道,休閒的通道;

6、對不務農的人而言,下田勞作就是休閒、娛樂,莊主們不要以自己為原點衡量事物的價值;

7、鄉村、田野不是吸引人的核心,到處是鄉野風光,農莊不要仗勢欺人,你要提升自己的逼格;

8、沒有不能用的磚頭,只有不會砌牆的瓦匠!莊主們不要抱怨自己的農莊沒有好的自然資源、位置不佔優勢,唯問自己是不是好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