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出身的“老報人”江村逝世,曾大膽改革省報設“群言堂”

【編輯/郝佳 統籌/劉姝蓉】據《黑龍江日報》消息,我國著名黨報新聞工作者、原黑龍江日報社總編輯江村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0月28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9歲。據瞭解,江村是一名英勇的八路軍戰士,曾先後擔任過四家黨報的總編輯。統籌《黑龍江日報》期間,其主持推出了“群言堂”“今日黑龍江”等精品欄目,倡導新聞“新、快、短、活”,致力於讓黨報成為聯繫群眾的橋樑。去年過壽辰時,江老表示,記者的工作永遠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八路軍出身的“老報人”江村逝世,曾大膽改革省報設“群言堂”

曾任抗日前線記者,提筆亦扛槍

江村同志,山東省章丘縣人,1921年11月出生,1940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東長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員,山東大眾日報助理編輯、記者,遼東日報記者,遼南日報通採科長,中共遼南省委宣傳部編審科長,遼東大眾報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熱河省群眾日報總編輯,哈爾濱日報副總編輯、總編輯,黑龍江日報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顧問,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省新聞學會會長。1988年離休。

1940年4月5日,19歲的江村投奔了山東省長山縣敵後抗日武裝,不久後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江村的記者生涯也由此展開。這一年夏天,他到清河地委的《群眾報》當記者,之後被調往剛成立一年多的《大眾日報》工作。

當時,抗日根據地面臨日軍大規模的圍剿掃蕩,形勢非常嚴峻。槍林彈雨中,江村既肩負記者報道前線戰況,又隨時準備提槍與敵人殊死搏鬥。為了保護印刷設備安全,報社還專門成立了一支武裝戰鬥隊,江村任隊長。據報道,江村曾與戰友在深夜赴80裡外的鳳凰崖村外搶運印刷器材,他揹著上百餘斤重的印刷器械磨破了肩膀,依然咬牙狂奔。

1943年,江村發表了關於日偽製造慘絕人寰的無人區的專題報道,同時報道了我根據地黨政軍民收容、幫助難民的真實場景,無限鼓舞了人民的抗日熱情。

江老多年後回憶抗戰歲月,深感於當年村民對八路軍戰士的愛護,曾動情表示:“我在《大眾日報》工作的這段時間,認清了一個真理,就是幹革命要依靠人民,堅持走群眾路線,這是走向勝利的成功保障。”

“新、快、短、活”理念影響無數辦報人

新中國成立後,江村先後出任《遼東大眾報》總編輯、熱河省的《群眾日報》總編輯。

1957年,江村與《哈爾濱日報》結緣,不但倡議用更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新聞,還將這份省會城市日報改成了晚報,引得多家省會日報紛紛效仿。

1978年,江村出任《黑龍江日報》總編輯,在他的大膽改革下,該報推出言論專欄“群言堂”、獨家新聞欄目“今日黑龍江”,前者旨在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廣納群言,後者秉持“新、快、短、活”的新聞理念,真實生動地報道改革初期龍江大地的發展情況,被人們譽為“觀察今日黑龍江的窗口”,受到讀者和新聞同行的廣泛好評。

江老對人才的重視更是為業界稱道。統籌《黑龍江日報》期間,他親自選拔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派青年編採人員深入一線記者站輪流工作,還“不拘一格降人才”,從基層渠道發掘寫作能力過硬的記者苗子。

多次寄語後輩“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哲思如湧筆如椽,我敬江公報界賢。握管抗倭甘冒死,反思破左巧周旋。華顛堆雪究天道,玉面潮紅映寸丹。設若光陰能復始,從頭效命馬鞍前。”這首激情昂揚的詩句,是江老90大壽時收到的賀禮,也是對他一生榮光的最佳總結。

“這就是我一輩子的經歷,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熱愛我的職業,一生痴迷。”回憶起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從業經歷,江村這樣說。

2017年,這位“老報人”深情寄語廣大新聞工作者,永遠要與社會、與人民緊密相連,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2018年,江老收到一塊曾經鋪設在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門前、有著120年曆史的 “麵包石”作為壽禮,他激動地說:“這份禮物太珍貴了。當年,我每天都從這些麵包石上經過,走進報社,它印刻著我奮鬥的足跡。我們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就像這些石頭一樣,堅韌頑強,夯實自己,為後人鋪路。”

【資料來源:黑龍江日報、人民網、東北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