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祕密——語境篇

按:關於小學一、二年級部編語文教材識字方面相關設計的梳理文章第一部分《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字源篇》引起了眾多朋友的關注,很多老師和家長覺得有相當的啟發。識字過程中抓住字源,可以讓識字不再是孤立地一個一個的,而是有機聯繫在一起的一串一串的,一族一族的。識字的過程,就是發現漢字之美的過程,就是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

今天這篇是前一篇的姊妹篇,主要談識字過程中的語境問題。從我作為老師教學以及輔導自己孩子的經驗及教訓出發,談在教孩子識字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三種語境”意識。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部編教材在識字設計上,除了上一篇公眾號文章《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字源篇》中反覆分析到的引導學生對字源的把握之外,還有一個特點特別突出,那就是對語境的強化。

這裡所說的語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狹義的語境,而是廣義的語境。部編教材在識字教學的設計上,不僅僅將識字放在課文的語境中學習,而且還放在生活的語境中學習,還放在經典的語境中學習,試分別舉例分析之。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先說課文的語境。

部編教材堅持“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科學安排識字、寫字的順序。在課文的選擇上,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注意到既有傳統的課文,比如,一年級上冊選入了葉聖陶先生的《小小的船》,也有一些新面孔出現,比如,在二年級下冊中有一篇德國作家於爾克·舒比格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文本內容見下面配圖),文章非常精彩,充滿了想象力,帶給人無盡的思考。真心期待語文教材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文本選擇上古今兼收,中西兼顧,高品質的課文文本一定可以大幅提升學生對語文的熱愛。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再說生活的語境。

如果說在課文的語境中識字屬於最常規的操作,那麼,對生活的語境的強化則是這套教材在識字設計上的一大特點。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比如,一年級下冊識字第二課“姓氏歌”課後練習中,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照樣子做問答的遊戲”。

你姓什麼?我姓張。

什麼張?弓長張。

你姓什麼?我姓方。

什麼方?方向的方。

提示學生“介紹自己姓什麼,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在這樣的問答遊戲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具備了將漢字拆解開不同的部件或者結合具體的語境介紹漢字的能力。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這種生活的語境,不僅僅在課文中提供,更在語文園地的“識字加油站”“展示臺”等欄目中提供,涉及到了諸如課程表、時間、方向、姓名介紹、天氣狀況、其他課本中的生字,夏夜故事、野外觀察用具、遊戲娛樂、火車票、車輛名稱、公園導覽圖、職業名稱、食物味道、玩具名稱、場館名稱、清掃工具等。

通過以上羅列的內容不難看出,這些語境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通過這些生活中的語境學習漢字,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在識字方面的興趣。

最後說經典的語境。

除了在課文中有相當數量的古詩文之外,在語文園地活動中,還涉及了諸如古典詩歌、名言警句,諺語俗語,生肖紀年等諸多經典語境。原本出現在初高中教材中的諸如《論語》《孟子》《老子》《左傳》《韓非子》《後漢書》等經典,也以摘錄名句的形式出現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中。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隱藏在部編版小學初段語文教材中的識字秘密——語境篇


以上簡要舉例說明了部編版教材在識字教學中利用語境的情況。接下來,作為老師,也作為家長,有必要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就培養孩子識字過程中的“三種語境”意識說一說我的看法和做法。為了清楚起見,還是分別來說。

課文的語境

有一些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使用字卡教孩子識字,這些字卡有的有配圖,有的則任何配圖都沒有。不是說用字卡識字完全不可以,但一定要記得,認識一個字,不止是掌握“音”與“形”的問題,還有“義”的問題。這個“義”一定要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所以,我們才看到教材所提供的課文語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入,這從課文的長度和難度不斷提升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得到。

但有一些人因為慣性的原因,雖然提供了課文,但依然習慣於單獨把某些字抽出來要求孩子認識,而且還希望孩子能夠能又快又準地辨識某一個孤立提取出來的字,這時候就把識字當成了一種目的。這有可能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引起孩子的反感,即使沒有反感,這種做法也有問題。因為脫離了語境的識字,就極大地弱化了對字義或詞義的把握。

正確的做法是要回到文本,通過閱讀,讓某個字詞在各種不同的文本語境中不斷復現,由此認識並逐步熟悉某個字詞。我們應該注意到,小學一、二年級的很多課文,其中大量的字詞在同一篇課文中不斷反覆出現,正是這個原因。

而且,隨著識字量的不斷增加,應該儘快選擇合適的文本材料進入閱讀。不必糾結於孩子有一些字不認識,讀錯字音,只要是他能讀得下去的材料就好。孩子的閱讀本身就是要磕磕絆絆,連蒙帶猜的,只要他在閱讀中感受到興味就好。

比如,我兒子(剛上三年級)在讀《水滸傳》中的一些故事時,我讓他給我說說裡面的人物,結果發現他把“花榮”讀成了“花宋”,把“扈三娘”認成了“巴三娘”。不過,這沒關係,我不糾結於他讀錯字,我更歡喜於他喜歡讀書,從讀中感受到了趣味。只要他知道那是個人名就好,以後糾正他的讀音的機會多得是,不在於一時一地,如果不停地糾正讀音,因此毀掉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反而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生活的語境

在教材中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語境。但是,家長需要特別注意,這些語境即使列舉再多,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老師也不可能在課堂上將教材中羅列的語境在字詞方面做更多擴展。這需要家長多下功夫,要有意識地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利用生活中的語境識字的習慣。要讓孩子對日常生活中存在於各種不同場景下的文字感興趣,可以隨手指給他,教他來讀,激發他們識字的熱情。

但凡事過猶不及,對生活中的語境的利用,要抓住孩子的興趣點,要他真的想知道時才抓住機會告訴他,而不能為了識字而無限利用生活中的語境。我自己在這方面就有深刻的教訓。原來孩子在上小學之前,識字量很少。上學後和同學差距很大,於是想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境引導他識字,最初幾天還行,後來很快發現他從心理上開始拒絕這種方式,因為信息過載了,欲速則不達,於是果斷地暫停下來。(關於教孩子識字的經驗和教訓,我在很多文章寫到過,可以在公眾號中搜索關鍵詞“識字”查找到相關文章)

經典的語境

利用經典的語境識字,是我們的一個優良傳統。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三百千》,就是兒童的識字課本,雖然總字數不多,但是在識字上,卻達到了以少少勝多多的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我們每一個個體也有這種經驗,當我們說到某一個字某一個詞,要引用一句話說這是哪個字或者是哪個詞時,常常會想到的是古詩文中的名句,而絕不會是一篇只是瀏覽過的現代文中的一句話。因為這些經典我們大多是背誦下來的,在我們頭腦中的記憶印痕最深,因此,也就最容易在需要時最先想起它們來。

對這些經典的反覆誦讀,一方面加強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另外一方面因為印象深刻,語音和文字一一對應,在經典語境中識字,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在經典語境中識字和在一般的課文的語境中識字稍有不同,要儘可能地第一次就把每一個字詞的字音都讀準。因為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第一次就讀錯了,然後又不加糾正,把這個錯誤的讀音帶到反覆誦讀中去,就會錯上加錯,以後糾正起來就有相當的困難了。

總之,識字教學有特別多值得深入研究思考的問題。什麼時候識字,通過什麼手段識字,要識字多少,要識字多深等等,都需要綜合考慮。既要遵循通行的原則,又要結合每個孩子的個體實際。並不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識字本身並不是目的,通過識字儘快達到自主閱讀才是目的,識字是為閱讀做“物質準備”。如果一個孩子雖然識字量很大,但是對閱讀本身興趣不高,甚至完全提不起興趣,那麼,可以非常肯定地說,他所受到的識字教育是徹底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