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到如此地步的經濟學觀念,居然堂而皇之地長期存在

荒唐到如此地步的經濟學觀念,居然堂而皇之地長期存在

汪濤/文

西方經濟學中存在大量的錯誤概念,不僅攪亂了人們的頭腦,而且得出的往往是錯誤的結論,今天來說說“效用”這個荒唐的概念。

一、錯誤的效用與邊際效用遞減

“效用”概念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建立需求理論的基礎。

但是,傳統經濟學裡的“效用”概念,是把效能和需求的滿足混淆在一起而形成的產物。本質上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概念。

表面上看,邊際效用遞減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其原因在於,人類的心理系統產生需求是為刺激人類去尋求滿足,當相應的行為使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後,相應的需求強度就應當降低,否則這種行為就會永遠停不下來,反而導致對身體的損害。

以食慾為例,肚子餓了就是刺激人尋找食物進食。當進食逐漸填滿胃時,飢餓感和進食的滿足感就必須要不斷降低,否則進食行為就會永遠停不下來,最後把肚子撐破。因此,相同產品的增加給人帶來的滿足感一般來說應當不斷降低,才能使人類對相應的需求降低,並最後停止。但是,

這個僅僅在人類反射週期的特定階段才有效的規律,遠遠不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使這個規律只限定在特定的範圍。

一是人類的需求強度有周期性,以上邊際效用遞減一般來說只是在一個反射週期內才會如此,而不會是永久有效的。

例如,人類的進食一日三餐,吃飽後,過一段時間又會餓。如果是以上一個反射週期最後階段的進食,與下一個反射週期最飢餓的階段相比較,邊際效用不是遞減,而會是增加。簡單來說,假如都是吃餃子,前一個餃子是中午飯最後一口,已經很飽了,因此滿足感是最低的。但到晚上已經非常餓的時候再來吃餃子,第一個餃子顯然要比中午飯的最後一個餃子滿足感強得多。如果邊際分析的兩個相鄰產品的消費跨越了反射週期,它的滿足感就不會是遞減,而一般來說會是增加。

荒唐到如此地步的經濟學觀念,居然堂而皇之地長期存在

二是就算在一個反射週期之內,如果仔細分析反射週期詳細變化過程,也不是簡單地邊際滿足感遞減的。

圖2-4是摘自《實驗、測量與科學》一書第十五章圖15-4“一個反射週期內慾望強度的變化”。

荒唐到如此地步的經濟學觀念,居然堂而皇之地長期存在

圖2-4 一個反射週期內慾望強度的變化


這個分析表明了,在階段1和階段3,邊際的慾望強度也會是遞增的,階段2和階段4是遞減的。

三是人類消費習慣也會有學習和強化的過程。

最初喝啤酒和紅酒時會感覺很難喝,但逐漸學習和習慣後,會越來越喜歡品味。這意味著邊際的滿足感在逐漸增強。有些產品的滿足甚至會不斷上癮,越來越強。正因為如此,營銷學中才會存在對消費者習慣的培育問題。

因此,缺少心理學測量基礎的需求分析都是非常空洞的。如果按照邊際效用遞減的說法,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很快就會陷入停滯,因為任何產品的邊際效用都很快會遞減到零,都不再需要了。這怎麼可能?但就是荒唐到如此地步的經濟學觀念,居然堂而皇之地長期存在!

心理學的反射週期,對理解需求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它解決了多個在以往經濟學中存在的難題,如:為什麼人類的需求可以長期持續,並會不斷增長?為什麼相同的產品對人類需求的滿足強度是與反射週期相符合的、高度變化的?……

二、科學經濟學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科學經濟學通過嚴格的定義,將基本的概念建立在可測量的基礎之上,並形成公理體系,用這個公理體系來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

效能,是產品自身與需求相符合的客觀特徵。慾望和需求存在於人類自身,但效能完全是客觀存在於產品身上的,並不以慾望和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對於效能的定量測量,不能直接體現為經濟的貨幣單位,而是以物理特性來描述。如汽車的速度、載貨量;食物的營養、成分、重量;服裝的面料、顏色、款式等。

某些效能的測量可能難以完全避免與需求的關聯。如,食物的口感、電視色彩的鮮豔和美觀程度。但事實上,這些效能的評測是把人的感官當作客觀測量儀器來看待的。它們也可以不依賴於人類,而採用客觀的分析儀器來實現。

將產品的效能從效用裡分離出來,效能是可測量的,而效用的“用”實際上是人們對產品的慾望進而形成需求,科學經濟學將需求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心理學之上,進而形成差價交易理論模型,具有普遍的解釋力。

"人類第三次科學革命"倡導者,純科學理論體系創始人,

歷經30多年研究和實踐形成科學經濟學體系。

上海析易船舶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

雲鋁股份(000807)獨立董事

浙江宇視科技 顧問

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作品:

《科學經濟學原理——看見看不見的手》

《實驗、測量與科學》

《超越戰爭論——戰爭與和平的數學原理》

《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

《純電動:一統天下》

《生態社會人口論》

《通播網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