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召公鎮一座村莊的厚度

扶風——召公鎮一座村莊的厚度

我在這裡凝望,凝望一座村莊的厚度。這是渭北高塬上一座十分普通的村落,它卻因為一個人存在了三千年之久,寂靜,安詳,流淌著時光的印記。許多年以後,我只身一人來到了這裡,召公鎮,當地人稱作“菊村”的地方。三千年前,這裡應當是一片茅屋林立的村落,遠離喧囂,寧靜祥和。經三千年時光風瘦,這裡依舊是一片村落,只是在靜謐中隱藏著幾分浮華和落寞,讓探尋的人不免有些失落與惆悵。更早時,這裡應該有一座祠堂。青磚砌就的牆體,黑瓦鋪成的屋面。一座虯龍般的翠柏籠罩著這個古老的建築,把天空與時光隔絕起來。恍惚,迷離。只是,這樣的祠堂在關中西部的村莊裡實在普通,幾乎有些歷史的村莊都會建著這樣的祠堂。因此,隨著時光的流逝,很多人都忘記了這座祠堂裡供奉的主人的姓名,久而久之,這座祠堂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廢棄了。我很痛惜這樣的結局。一個原本應被歷史記住的人,因在史書中記載的文字甚少而被逐漸遺忘。而鄉村中民眾對他的緬懷和紀念修建的祠堂,也因時間的推移被徹底的荒廢了。明代鳳翔通判範吉為此曾專程拜謁過這座祠堂,他在秋風的吹拂中尋找這位聖賢留下的遺蹟。一株蒼翠的古柏遮住了房簷,偶爾有隱藏在柏葉之間麻雀的啁啾。他停下腳步聆聽這清脆婉轉的聲音,並在青苔斑駁的院內靜穆許久,遙想這座祠堂背後隱藏的歷史故事,然後感慨萬千地寫下一首憑弔的詩:“葉落召村暮,秋風野寺深。甘棠千載樹,蔽芾到如今。”(明•範吉《拜召康公祠》)範吉雖內心激越,但也只能用寂寥數語的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澎湃之情。數百年之後,當我在這個秋天裡踱步於這座村莊時,那座祠堂卻早已不復存在,消失在亙古的泥土中。我也只能在時光中尋找古人留下的詩歌記憶和史書上的殘片文字。

這裡曾是西周姬奭的采邑。因此它留下一個美麗的名字,召公鎮。

那座古老的祠堂,便是為紀念姬奭而修建的。

遠處的青山蜿蜒,好似歲月穿梭的痕跡。太陽把大地染成金色,泥土裡蟄伏著豐收的味道。這裡早已被巍峨的高樓替代,而我愣愣地徜徉於此,透過陽光的影子,似乎可以看到那座祠堂匾額上青磚雕刻的精美字跡——“甘棠遺愛”,以及祠堂後院那株千年之久的甘棠古樹,如一把綠色的大傘衝上雲天。一個髯須飛舞的長者,長袍席地而坐於甘棠樹下,或侃侃而談,或靜默撫琴,或設壇論道。這是一個睿智的長者久遠的豐滿形象,因此它被歷史永遠的定格於這個動人的瞬間。

我知道,他是這座城邑中最為德高望重的長者。他也是那個時代功績最為卓越的長者,只是在歷代儒家不斷宣揚推崇他的兄弟周公旦的聖人功績後,他的光環也就黯淡了。他一生都是無怨無悔,寬容豁達,愛民如子。他曾巡行陝間鄉里,舍於甘棠樹下,聽政於阡陌隴廟之間。因此,他深受著百姓的尊敬及愛戴。他也為後世留下了“勞己不勞民,為公不為私”的偉大精神。

因此他也有了另外一個被世人熟知的名字,召公,或稱之為召伯。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憇。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詩•召南•甘棠》

你聽,這是三千年前民眾對他美德和精神的讚譽和歌頌!只因召公曾經停留休憩的一棵大樹,也因他德政愛民而受到老百姓如此的衷心讚美,恐怕後世沒有幾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而我站立在這座洋溢著清風正氣的村落,內心頓時感到一種無限的釋然。那或許是長久以來追溯召公精神源頭力量的無限驅使。因此,我義無返顧地繼續行走,在這座村落中尋覓那些歲月裡殘存的歷史痕跡。一尊殘破的照壁躍然眼前,褪了皮的白色裂痕之下裸露出青色的磚痕。忽的一股芳香襲鼻,抬頭,那是照壁背後一簇黃色的菊花綻放。相傳,召公十分愛菊,他在自己采邑的堂前屋後種植了大片的菊花。一個淡泊名利、心存遠志的人,才會有興致在閒暇的時光中種植象徵著吉祥和長壽的花卉。而且他還將這些菊花供采邑中的民眾賞玩,並讓他們採擷回去種植。每年秋季,菊花盛開的時候,來采邑內觀賞的人們絡繹不絕。經數十年沉積,這裡便成了一座民眾積聚的小鎮,一個蘊藏著召公精神源頭象徵的集市。或許,這就是民眾中口中相傳的“菊村”的由來吧。

當年,這裡曾是召公栽植菊花的地方。三千年後,我站在這裡,在召公曾經千古流芳的地方還看見了這樣綻放的美麗的菊花,彷彿隱隱中傳承著一股浩然的清風和正氣,穿透時光,輕撫著這片滄桑的土地。秋天裡,那鮮豔的金黃色染盡了歲月,也洗禮了我內心無盡的迷惘,讓我瞬間喜歡上了這座古老的村莊。

“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依靠生息著的民眾的擁戴,是依靠社會主流的支撐與包容而繼往開來的。精神本來是無形的,而融匯與吸納的形式和流程,卻是可見的。”誠然,我們透過歷史對召公精神的剖析,是基於他一生中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經歷。而這種精神價值的核心,是召公“無我忘我,一心國民”的價值觀。或許,召公最初這樣的行為是極為普通的,但持之以恆的貫穿於他不平凡的一生,卻是很不易的。因此,我以為,召公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在中國歷史上,應當是第一位被後世尊為清風之源、廉吏之祖、勤政之根、民族之魂的偉大人物。

那是農桑收穫的夏日,一位頭戴斗笠的長者,於阡陌之間與農夫親切交談的形象。當烈日炎炎時,他倚靠在蓊鬱的田疇之畔的大樹下休息。當繁星滿天時,他寄居於廟堂農舍之間而眠。他不願打擾民眾,也不願影響他采邑中民眾井然有序的生活。當熱心的百姓看到這樣的情景邀請這位長者到自己家中休息居住時,他竟婉言謝絕,並且如此回答道:“嗟!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甚至當民眾之間出現糾紛時,他也會在田間的樹蔭下立即解決分歧,從不去官邸斷案以免耽誤眾人的時間。這是《韓詩外傳》中記載的召公廉政愛民的事蹟。召公以他的先祖文王為楷模,因此他有這樣仁德愛民之心便不足為奇了。

當武王即位時,召公又以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出現在世人面前。《史記•周本紀》記載:“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這是司馬遷對召公曆史地位的最初記錄。或許我們只記得他在自己采邑中仁德施政的那份執著。但從此以後,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完全凸現出來。武王伐紂克殷之戰中,他創造了“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闢國百里”的輝煌戰績。在滅紂之後舉行的慶功儀式上,“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如此盛大壯麗的場面,無不讓我們看到召公在西周初年所做的巨大貢獻。

如果說這是歷史賦予召公的重任,那麼這僅僅只是他人生政治生涯的起始。他註定了這輩子都要為命運奔波。不為私利,淡泊名利,忠心耿耿地為這個國家的未來而奮鬥終身。他把自己的命運和這個偉大國家的命脈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因此我猜測他一定是一個自強不息、孜孜不倦、內心可以承載諾大一個世界的人。儘管他此時已封地於燕,但他還依舊在鎬京研治國之策,習兵家之術,執著地為這個新生的國家勞心勞力、嘔心瀝血。當武王駕崩後,周公和他一起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他們兩人以陝為界,分陝而治。此時的召公,又以當年在周原“菊村”采邑一般的仁德之心施政於陝塬以西的轄域。他仍舊以人為本,愛民如子,儉以奉身,正道直行,仁厚威重,政肅民清,從而使得人人安居樂業,百姓生活幸福。而此時三監武庚叛亂髮生,周公親率大軍歷時三年平叛了戰亂,召公則在京畿肩負著重任,維護著西周京畿的穩定與安寧。因此才有後人如此高度讚譽他的豐功偉績:“所幸周之有召公,若漢之有肖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方有周公三年之徵,久戰克勝。不然,祿父之難,管、蔡之叛,鹿死誰手,將殊難逆睹也。蓋周公縱有通天徹地之能,亦無三頭六臂之雄,如之何即守西復徵東?”

或許這只是讚許召公的一家之言,僅為召公在茫茫史海中鮮為人知的功績鳴不平。但當東夷叛亂的時候,一代史學家史馬遷卻為召公給予了十分中肯的評價。“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踐奄、遷其君薄姑。”(《史記•周本紀》)這位監護與輔弼國君重任的太保,在這次討伐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旅鼎》中的銘文可以作證:“惟公大保來伐反夷年,才十又一月庚申,公才(在)盩師。公易旅貝十朋,旅用作父彝。”可見,召公帶領軍隊長途征戰攻伐東夷之後,西周帝國從此才國泰民安了。他的這次征伐奠定了這個嶄新的國家在以後近半個世紀的穩定與繁榮,因此才有了“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安定團結的“成康之治”。

我突然明白,難怪老子當年騎青牛過函谷關時會這樣慨然而言:“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那是他當年經過周召分陝而治的界碑前遙想召公盛德時留下的千古名句。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如此推崇這位樸素的西周先哲,可見他的精神對後世的影響是何等的深遠。

我從村落中穿梭而出,依舊獨自行走在羊腸般的鄉間小路上。這個時候應當是這個村莊一年最美麗的季節。白雲在藍天間漂浮,猶如一群魚的遊動。遠處的青山翠綠,零星透著秋天的味道。當一縷風襲來,田疇間浸潤著莊稼成熟的味道,秋天竟變得如此真實起來。我彷彿已置身於三千年前的那個時光,走進了歷史的某個篇章。

公元前 1025 年的四月,西周京畿鎬京顯得格外的肅靜。成王染病感覺不適,於是在朝堂上隆重召見了文武百官。那個時候周公已經去世,召公作為託孤重臣之首列於三公百官之前。成王在病痛中誠懇地囑咐召公,要以思想家身份勸勉、教導太子釗以禮,使之不昏亂妄為;要以政治家身份輔助太子釗以仁,安定遠方諸侯,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召公接受了成王囑託。當成王駕崩後,召公又作為康王即位冊命儀式的主持,親自主持冊命儀式。在整個過程中,只有召公能夠從阼階登上堂。在太史宣讀冊命詞後,也只有召公能夠與康王對飲答謝。而且召公需要向周代先王祭告祭酒,並與康王兩人進行拜謝回拜。之後,召公又率西方諸侯獻上命圭和各種貴重的貢品,對新即位天子表示恭賀。這是《尚書·顧命》裡記載的召公作為一個使天子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的禮者形象。“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太宗奉同瑁,由阼階隮。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命。曰:‘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叱。太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嚌、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諸侯出廟門俟。”如此簡潔的文字,卻將整個冊命儀式描述的綿密細緻,惟妙惟肖,讓人如臨現場一般。難怪王國維在《周書顧命考》會如此讚譽:“古禮經既佚,後世得考周室一代之古典者,惟此篇而已。”

我突然明白,召公能夠臨危受命,獲得成王的信任與囑託,與他與生俱來的秉性與操守不無關係。一個人能夠一輩子於政、於人、於他都獲得普世的肯定,那他終究會名垂千古的。這是一種內心的修煉與修行,以至於達到那種無尚的臻美。因此,他雖是文王的庶子,卻受到重用,在周原便有了采邑;武王伐紂時,驍勇善戰克敵百里;成王時,作為太保,一心勤政輔助君主;康王時,託孤受禮,最終壽百九十餘乃卒。儘管召公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太多的隻言片語,但他留下了在豫陝大地屢屢行走之後結成的碩果,和洋溢在歷史中那份讓世人讚譽與膜拜的浩然與清廉之氣。在三千年的歷史中,亙古,久久不絕。

我被這種無名的力量驅使,在一個逝去已久的年代,一條早已在歲月中消失的路上,把這位在這塊土地上駐留過的一位先哲曾經走過的路,重新尋覓了一次。這是一次內心豁達的跋涉。現在,我駐留在村口,眺望這座古樸而安靜的村落。這裡,成了一個永遠留存著召公無數遺蹟的地方,在時光的流淌中,等待著後人的不斷探尋。

我知道,許多年以前,一個叫陳允錫的清代詩人也尋覓在這條小路上,試圖尋找那棵百姓口中訴說的甘棠古樹。他在村前守望許久,在清風的吹拂中豁的內心澄明起來。或許因為召公舊地遺存的清廉之風,或許這座村莊留存的浩然正氣,也或許這種令人蕩氣迴腸的力量驅使。於是,帶著這份澄明的內心,他也大步流星地走進了這座村莊,前去拜謁那座滄桑的召康公祠堂。

遊暑當年事,息陰千載心。

清風來古樹,稅駕一披襟。

——清•陳允錫《過召康公祠》

這是無數人曾經走過的路。陳允錫和我走過的足跡相同,只是在不同的時間裡,我們分別尋覓著屬於自己內心的那份澄明。

一顆偌大的古槐擋住去路,像傘一般籠罩著天空。陽光在頂端,透過濃郁的樹葉縫隙直刺地面。斑駁的影子綽綽,像無數個閃爍的星光。幾位悠閒的農人坐在樹下休憩,暢談著歲月無盡的記憶。遠處,掛在一尊電線杆上的喇叭突然響起,猶如三千年之前的聲音湧了出來一般,響徹天宇,鏗鏘有力,綿綿不絕。那好似農人在阡陌間呼喊召公一般。

我突然想到一首吟唱讚譽召公的詩歌:

小小甘棠,默不作聲,因沐浴了召公清風,成了勤政愛民的象徵;

小小甘棠,何以倍受讚頌,不管天說地說,終歸民心是秤;

小小甘棠,根深葉青,“遺愛”萬代相傳,得民心者永恆。

“甘棠遺愛”,這是召公精神的千年迴盪。也是一首仁愛民心的長久讚歌,更是一座村莊厚度的歷史見證。

扶風——召公鎮一座村莊的厚度

扶小風,原名李宇飛,生於1981年,陝西扶風人。著有長篇小說《左年》《溈川筆記》,散文散見《延河》《青海湖》《散文世界》《秦嶺文學》等刊物;另有作品入選《盛開年選·2013散文卷》《中國最美散文》《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4)》等文集;2014年獲第二屆孫犁文學獎,2015年獲第二十四屆全國孫犁散文獎,2016年獲第四屆柳青文學獎,第七屆冰心散文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